新闻热线:023-61520695 举报电话:023-61520697

85后“养猪女王”熊英竹:从人生低谷逆袭,带富一方乡邻

2025-11-14 13:32:29  来源:城乡统筹发展网  作者:文/记者刘代荣 图/李朋 特

熊英竹

城乡统筹发展网讯 “熊老板不光能干,心眼还特别实在善良!多亏了她,我们家才彻底走出困境,稳稳踏上致富路!”近日,涪陵区珍溪镇河口村村民梅银钢笑着对记者一行说。

他口中的“熊老板”,正是涪陵区熊熊生态养殖家庭农场主熊英竹。这位85后农村姑娘的人生,藏着太多坚韧与温暖:小学时的她便亲眼见证了父母在北京创办养猪场的奋斗历程,从小就埋下了创业种子;一场意外让她双眼几近失明,以坚强的毅力重拾生活勇气;返乡创业深耕十年,摸索出“生猪—南瓜—榨菜”循环生态种养模式,年出栏生猪超1000头、产值突破600万元。致富后她不忘乡邻,带动150余户村民增收,户均年增收超5000元,获评涪陵区“家庭农场类农村致富带头人”,用行动书写了一段从低谷逆袭的精彩人生。

少女逐梦:猪场岁月埋下创业种子

“当年爸妈在北京郊区开养猪场,那些日子过得别提多有滋味了!”提及早年在北京的生活,熊英竹至今记忆犹新。

这份难忘的经历,始于父亲熊柏怀的人生转折。原本是涪陵区一学校教师的熊柏怀,因当年的计划生育政策被取消教师资格,无奈放弃讲台另谋出路。1993年,他辗转来到北京,在郊区租下一块地,建起了家庭养猪场。

彼时还在上小学的熊英竹,也跟着父母来到北京。她白天在附近小学上课,晚上做完作业就扎进养猪场,跟着父母巡猪舍、拌饲料,小小的身影总在猪圈旁穿梭。那些伴着猪叫声的夜晚,不仅是她童年的日常,更悄悄在她心里埋下了与养猪结缘的种子。


涪陵区农业农村委工作人员到榨菜基地调研


区农业农村委工作人员到猪场调研

后来,随着生态环保要求收紧,小型家庭养猪场的合规压力越来越大。2006年,熊柏怀扛不住压力,关停了苦心经营多年的养猪场。刚满20岁的熊英竹,也跟着父母到东莞后便进入一家工厂打工。

“我在一家进出口贸易公司做文秘,爸妈也有稳定收入,小日子过得安稳幸福。”熊英竹回忆道。可天有不测风云,一场意外摔倒让她的视力急剧下降。2007年,一张诊断书将她拽入人生低谷:双眼软组织增生持续加剧,若不及时治疗,大概率会双目失明。

突如其来的变故给了她沉重一击。“心里满是委屈,却只能自己默默扛着。”但熊英竹没放弃,只要有一丝治愈希望,她就不愿停下脚步。安稳的生活被彻底打破,她只好暂时放下工作,专心投入治疗。

绝境逢生:爱与坚守照亮逆袭之路

“经过好几年治疗,双眼软组织增生总算得到控制。”熊英竹说。但她知道,长期对着电脑工作不利于视力恢复,2012年,全家打定主意,从东莞迁回了老家涪陵。

治疗期间,她长期服用激素药,副作用让体型发生明显变化,医生还告知她“大概率难生育”。这话对未婚的她来说,无疑是又一次重击。她变得越发自卑,整日闭门不出,不愿与外界接触。

转机源于表哥的牵线。“隔壁村有个叫张林的年轻人,为人处事特别好,不妨见一面聊聊。”在表哥撮合下,熊英竹与张林相遇。巧的是,两人不仅有在北京与养猪相关的经历,还是童年同窗,这份共同过往像一把钥匙,打开了她紧闭已久的心门。

“可一想到自己的眼睛、难生育的状况,就特别怕拖累他。”熊英竹坦言,当时内心满是纠结——张林是离异人士,独自抚养一双儿女,她既被重逢的缘分打动,又担心无法承担家庭责任。

希望总在不经意间降临。2013年,熊英竹得知重庆有家医院能做相关手术,第一时间告诉了张林。张林立刻赶往医院,手术室外寸步不离守候,还细心叮嘱医护人员尽全力。这份默默的陪伴与担当,彻底融化了她心里的坚冰。

之后的6次手术,张林都全程陪护。没有甜蜜的语言,只有紧紧相握的手,给她力量与希望;术后休养时,他还会带着孩子来看望,让孩子们喊她“英竹阿姨”,用孩童的纯真温暖着她。就在视力一点点恢复的同时,两人的爱情也渐渐成熟。

回到涪陵后,熊英竹在就近的中医院做康复调养。功夫不负有心人,这份坚持换来了生命的馈赠——2014年和2015年,她先后诞下一对儿女,与张林和他的两个孩子组成了圆满的六口之家。


榨菜基地一角

工人们在做榨菜苗移栽准备

创业深耕:三步打造智能化生态农场

2013年底,熊英竹与丈夫张林一同回到老家河口村,筹备建设家庭养殖场。

“离家多年,家乡的一切都很陌生。”为稳妥推进创业,夫妻二人主动进入本地一家养猪场务工。三年里,他们一边摸清本地生猪养殖行业现状,一边将在北京习得的养殖技术本土化,为自主创业筑牢根基。

2016年,经与当地政府沟通,珍溪镇政府支持她利用自家宅基地发展养殖业,并给予政策扶持;涪陵区农业农村委也派遣技术人员提供专业指导。夫妻二人投入30余万元,建成近500平方米的生猪养殖场,正式开启创业之路。

回望十年养殖历程,熊英竹感慨:“我们一步步走过了小规模试养、升级改造、智能化养殖三个阶段,离不开父母的默默支持。”

起步试养阶段:她秉持谨慎态度,先养10头猪试水,再引进100多头猪仔试养,在实践中摸索技巧、积累经验。2018年,养殖规模扩大至300头,同年注册成立重庆市涪陵区熊熊生态养殖家庭农场,事业迈入规范化阶段。

升级改造阶段:2018年底非洲猪瘟来袭,给种猪产业带来毁灭性打击。熊英竹深刻意识到技术的重要性,投入70多万元(含17万元政府补贴)改造养殖场,搭建封闭式猪圈、恒温母猪繁殖圈舍,引入粪便生态处理技术;还斥资20万元从四川引进30多头新加系良种猪。到2020年,农场良种猪存栏达1200余头,收入增长50%。

智能化升级阶段:2024年,借着政府“一村一品,产业强镇”的东风,在相关部门支持下,她投入200多万元(含50万元政府补贴)进行智能化改造。如今,农场实现全封闭智能化养殖,全自动喂食、圈舍恒温控制、粪便生态化处理等现代化模式全面落地。

同心共富:牵起乡邻的致富手

“农场能有今天,离不开各级部门的支持和乡亲们的帮助。”熊英竹始终心怀感恩。

涪陵区农业农村委一路为她保驾护航,不仅给予政策扶持和技术指导,还推荐她参与市、区各类培训。她先后参加“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培育示范培训班”“智慧牧场建设人才培训”“耕耘者振兴计划”等,既学到实用技能,又拓宽了眼界。在当地畜牧兽医部门及相关企业指导下,她熟练掌握种猪繁殖管理、母猪人工授精、B超孕期诊断等核心技术,实现自繁自养,每年还为市内养殖户提供良种仔猪4000~5000头。


规模化养猪场一角

2022年,熊英竹夫妻牵头成立重庆市涪陵区熊竹英果蔬种植股份合作社,吸纳6家养殖户入股。她先试种15亩板栗南瓜,再向全村推广——提供种子、免费技术指导,还承诺保底收购,打消村民顾虑。在她带动下,全村板栗南瓜种植面积超1000亩,每亩增收约2000元。

她还引导村民在南瓜地里套种玉米、辣椒、榨菜等,免费提供农具和养殖场粪便作肥料;以2.3元/千克的保底价全额收购村民种植的玉米,让每亩多增收200元,户均增收超2000元。

此外,她推行生猪代养模式:由农场提供仔猪和技术指导,负责育肥猪收购;对代养母猪的农户,承诺第一胎保产,不产仔则每头补贴600元,后续持续提供技术服务。目前已有30户村民参与,每户年增收超5000元。

“自己富不算富,大家富才是真富。”熊英竹表示,下一步将继续带动村民发展生猪养殖,深耕生态农业循环产业,助力乡村全面振兴。

文/记者刘代荣 图/李朋 特约通讯员 傅凤仙 李薇薇 审核/刘辉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意见反馈 Copyright2011-2017 All Rights Reserved 农家科技、城乡统筹发展网 版权所有
主管单位:重庆出版集团  主办单位:重庆农家科技杂志社有限公司  城乡统筹发展研究中心
协办单位:重庆市发改委、重庆市城乡统筹办、重庆市教育委员会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渝B2-20170014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网出证(渝)字第002号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渝网文(2016)4551-030号
渝公网安备5001080200101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50120180006 渝ICP备10015940号-1 技术支持:城乡统筹发展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