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秀敏在茶园采茶
城乡统筹发展网讯 “各位快进屋坐,先尝尝我亲手种的茶!来咱们秀山,一赏边城风情,二品毛尖醇香。”9月23日,刚从秀山县2025年农民丰收节活动现场载誉归来的杨秀敏,一边热情地为记者一行斟上绿茶,一边打开了话匣子,讲述起自己与秀山毛尖的十年情缘。
作为秀山县民蕊农业有限公司负责人,杨秀敏当天收获了一份特殊“丰收礼”——公司被表彰为秀山县“十佳农业龙头企业”。从2015年深耕茶叶种植至今,他培育的秀山毛尖、秀山红茶尽显高山茶独特魅力:色泽鲜润如翡翠,芽叶细嫩似雀舌,香气馥郁清雅,入口鲜醇甘爽,每一口都是武陵山的自然馈赠。

▲茶叶基地一角
秀山茶香溢丰年,茶人匠心守初心。杨秀敏既是种茶人、制茶人,更是当地家喻户晓的农村致富带头人。退伍回乡创业的他,坚守“产业兴农、科技强农、公益助农”初心,打造出“民蕊绿秀山毛尖茶”“民蕊红秀山茶”等知名品牌。这些茶叶不仅深受消费者青睐,更在各类赛事中屡获殊荣,先后斩获“中茶杯”第十一届国际鼎承茶王赛绿红双金奖、中国茶叶流通协会“茶茗杯”金奖、重庆市第十三届“三峡杯”名优茶金奖,获评“重庆名牌农产品”。公司也获评“重庆市深度贫困乡镇优秀茶叶生产企业”“秀山县龙头企业”,用品质与口碑擦亮了秀山毛尖的金字招牌。
戎装卸甲,商海逐梦启新程
1995年,高中毕业的杨秀敏怀揣对祖国的赤诚,响应征兵号召奔赴天津,成为一名光荣的人民子弟兵。军营里,他以高标准要求自己,积极投身学习与训练,凭借过硬素质3次获评优秀士兵。
1998年10月,杨秀敏带着军人的飒爽与担当退伍,开启人生新征程。他先是入职华一精密机械(昆山)有限公司担任车间主任,半年后因工作调整转战福建,出任华一精密机械(厦门)有限公司生产部长。稳定的岗位、清晰的职业路径,在旁人眼中已是难得的机遇,但杨秀敏心中始终藏着创业梦——想做自己真正热爱的事。
“那时常因‘一无高文凭、二无专业技术’犹豫,但自主创业的渴望始终按捺不住。”多年后回忆,杨秀敏眼神依旧坚定。当他提出辞职时,不仅董事长深感不解,身边朋友也纷纷劝阻。最终,他遵从内心选择,2001年底毅然辞职,带着仅有的积蓄和满腔热情,在安徽蚌埠开起专营农特产品的门市部。
这一扎根便是十年。杨秀敏起早贪黑打理生意,选品、待客亲力亲为,门市口碑与生意日渐红火。在蚌埠,他不仅赚到人生“第一桶金”,更遇见人生伴侣,组建幸福家庭、迎来孩子降生,将闯荡的艰辛酿成了生活的甘甜。
归雁返乡,山银花路遇困境
杨秀敏的根,早已深深扎在秀山县隘口镇的山水间。那份刻在骨子里的故土眷恋,让他即便在外闯荡多年,心始终牵挂着这片土地。
2010年底,杨秀敏果断关停蚌埠经营多年的门市,带着妻子回到隘口镇,投身返乡创业浪潮。彼时的秀山正处高速发展黄金期,锰矿产业根基扎实,特色作物山银花名声在外,成为投资者眼中的“香饽饽”,杨秀敏也从中嗅到了新机遇。
回乡后,杨秀敏没有贸然行动,而是先沉下心做足功课:走进隘口镇政府摸清农业产业政策与发展方向,拜访县里种植大户学习产业模式与种植经验。一番细致调研后,他将目光定格在山银花种植上。
▲杨秀敏向秀山县农业农村委工作人员介绍民蕊茶系列产品
2011年,杨秀敏在隘口镇新院村流转400余亩土地,其中80%是长期闲置的撂荒地。他请来挖掘机平整土地,聘请当地村民深耕细作,种下山银花苗。同年,秀山县民蕊农业有限公司成立,他的创业梦在故土落地生根。
可创业从非一帆风顺。由于此前对山银花种植技术一知半解,加之引进的花苗品种与当地土壤适配度不高,第一年种植便遭遇重创——山银花树冠郁郁葱葱,开花量却少得可怜,产量低到揪心。接下来两年情况依旧没有好转,直到第三年才勉强有微薄收入。即便尝试在山银花地里套种大豆、玉米,收成依旧不尽如人意。
“农业产业投资大、见效慢,人力成本还高。”回乡创业第四年,杨秀敏彻底陷入困境。从2011年起,他每年都往地里追加投入,却始终看不到期待中的回报。截至2015年,亏损已高达80余万元,不仅耗光多年积蓄,还背上债务。这场初次农业投资的打击,让这位返乡创业者承受了巨大压力。
转型破局,茶香渐起踏新途
山银花种植的挫折,让杨秀敏陷入自我审视。“那段时间反复琢磨,为什么满怀热情投入农业,最终却遭遇失败?”他坦言,发展农业绝非仅凭一腔热血,专业的农业知识和过硬的产业技能,才是事业走下去的关键。
痛定思痛后,杨秀敏将学习农业科技知识摆在首位。他先后报名参加多场高规格、实用性强的培训:中央农业干部教育培训中心西南大学举办的重庆市扶贫开发农民创业培训、新型职业农民茶叶产业大户示范培训、重庆乡村产业振兴带头人培育“头雁”项目培训……近年来,他累计参加全国、市、县各类培训达36次。“每一次培训都像打开一扇新窗户,既让我看到农业发展新方向,更学到了实用农技知识。”杨秀敏感慨道。
早在2015年,尚未完全走出山银花困境的杨秀敏,已开始谋划产业转型。“当时寻找新项目时,认识了一位在秀山种植福鼎茶的福建老板。”他专程前往对方基地实地考察,详细了解茶叶种植技术、市场前景和运营模式。巧合的是,当年秀山县政府也正将茶叶种植列为农业产业发展重点方向,这让他更加坚定转型想法。随后,他对之前流转的400亩土地进行土壤改良,逐步将山银花全部替换成茶苗。
“一方面是政府免费提供茶苗,降低了前期投入门槛;另一方面看到身边有人种茶叶赚了钱,没考虑到茶叶种植的长期投入特性。”回望转型初期,杨秀敏虽有一丝愧疚,脸上却始终带着乐观笑容。
2017年,秀山县农业农村委了解到他的资金困境后,主动提供50万元农业产业贷款担保,及时缓解基地资金压力。即便如此,茶叶种植前几年仍处于投入远大于收入的艰难阶段。“最难的时候,我甚至动过放弃农业的念头,想干脆回到起点外出打工。”杨秀敏坦言。好在隘口镇政府得知后,立即安排分管农业的副书记上门沟通,帮他分析形势、梳理思路;秀山县农业农村委也派出专业技术人员定期到基地指导种植。在各方支持下,杨秀敏咬牙坚持了下来。
2018年,茶叶基地终于迎来转机,实现3万多元收入,让他坚定了深耕茶叶种植的信心。同年,凭借在农业领域的坚持与探索,杨秀敏被评为秀山县“十佳新农人”。
科技赋能,茶企飘香助振兴
“科学技术是推动农业产业发展的第一动力,茶叶从种植到加工再到销售,每个环节都离不开技术支撑。”杨秀敏说。在秀山县农业农村委推荐下,他先后赴中国人民大学、厦门大学、浙江大学、西南大学等多所高校,系统学习茶叶产业链和民营企业管理知识,进一步开阔视野、更新理念、提升实操能力。
2021年,杨秀敏的茶叶基地迎来丰产。乘势而上,2022年他贷款150万元扩大规模,购置茶叶烘干设备,建成占地7.8亩的加工厂,打造粗茶、精制茶、红茶、名优茶4条生产线,实现年加工干茶50余吨,产值超400万元。

▲员工在基地采茶叶
在茶叶产业发展中,他创新“公司+合作社+农户”模式,不仅将自有茶叶种植基地扩至800余亩,还带动新院村及周边发展茶园超1600亩,辐射全镇茶园1万余亩,惠及300余户群众脱贫增收。基地常年用工约150人,季节性用工峰值超400人,加工厂还为当地提供100余个就业岗位。
如今,杨秀敏创办的公司已成为远近闻名的优秀涉农企业。他本人不仅获评秀山县“百名致富能手”,还当选秀山县茶叶协会副会长、隘口镇商会会长及县政协委员。他积极搭建产学研桥梁,与重庆市农科院茶叶研究所、西南大学等机构合作,引入标准化种植技术与先进加工工艺,为“秀山毛尖”区域公共品牌建设注入强劲动力。目前,公司茶叶产品累计斩获全国、省(市)、县各级奖项60余项,获专利授权8项,成功创建秀山县农业科技示范基地。
从返乡创业到助力产业振兴,从科技赋能到打造品牌,杨秀敏用实际行动诠释了新时代新农人的使命担当。他表示,下一步将以产业为纽带,有机融合生态效益、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持续书写乡村振兴新篇章。
文/图 刘代荣 李朋 特约通讯员 张良贵 潘伟 审核/刘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