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夏时节,蝉鸣悠扬。为积极响应国家乡村振兴战略号召,怀揣青年一代的使命担当,北京化工大学宏德书院“新章启城,渝见未来”实践团远赴全国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重庆市城口县东安镇,为当地山区孩童打造了一场为期数日的“七彩假期”公益支教活动。
40课时的课程里,实践团成员以知识为桥梁、以热情为纽带,将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劳育融入每一堂课,用2000余次专注的课堂互动,让爱与希望的种子在孩子们心中生根发芽,也让外界的光亮透过教室的窗户,照亮了东安镇孩子们对未来的憧憬。
一、青春筑梦,五育课堂里的成长密码
实践团全体成员深耕五育并举的沃土,秉持“五育融合”的教育理念,在与孩子们的课堂互动中,将知识传授与品格培养相结合,让每一堂课都成为孩子们成长路上的“养分”,助力他们在青春的土壤里汲取力量、绽放光彩。
实践团成员化身“安全卫士”,用生动有趣的管道模型带孩子们探索燃气世界,将枯燥的安全守则编成朗朗上口的口诀,让居家安全意识在欢声笑语中深入人心;他们讲述科研前辈隐姓埋名、攻坚克难的故事,让“为国铸器”的精神在孩子们心中埋下担当的种子;他们带领孩子们认识国徽国旗、学唱爱国歌曲、重温革命先烈事迹,《少年中国说》的朗诵声回荡在教室,将炽热的爱国情怀注入每一个孩子的心田。8课时的德育课程,如同春雨般润物无声,为孩子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奠定了坚实基础。
从化学试管中溶液的瞬息变色,到光影实验里交织出的奇妙立体画面,实践团成员带领孩子们亲手操作的每一次化学实验,都让科学的脉搏在指尖清晰跳动;从课本经典段落的沉浸式品读,到法治小故事中的对错辨析,再到甲骨文猜字游戏里解锁传统文化密码的乐趣,15 课时的智育课程,恰似一把精心打磨的钥匙,悄然为孩子们打开了认知世界的智识之窗。
实践团成员将太极的刚柔并济融入教学,教孩子们打出标准招式;羽毛球、飞盘、跳绳等运动项目轮番开展,让孩子们在奔跑跳跃中感受运动的快乐,将6课时的体育课程串联成活力乐章。趣味运动会上,打沙包、老鹰捉小鸡等经典游戏唤起阵阵欢呼,团队协作的意识在追逐嬉闹中逐渐增强,“更快、更强”的体育精神也悄悄在孩子们心中扎根。
课堂上,实践团 “非遗使者” 带孩子们走进传统艺术世界:漆扇入水出水,精妙工艺引阵阵惊叹;剪刀游走折叠,剪出福字时满是雀跃。水拓丝巾课上,颜料晕染出独特纹路,赋予丝巾专属灵魂;超轻黏土在指尖流转,童话王国悄然成型;书法笔墨晕染,汉字韵味流淌纸间;歌声与旋律交织,诗意填满教室角落。9 课时的美育课,让孩子们读懂:美从不是遥不可及的苍穹疏星,而是能在指尖悄然绽放的温暖清辉。
在“植物生长日记”活动中,孩子们记录下嫩芽破土而出的过程,亲身感受生命成长的力量,也明白了劳动是孕育希望的“魔法”;垃圾桶模型制作与分类卡片游戏结合,让“守护家园”的环保理念在笑声中扎根;伴随着膳食健康、运动热身、用眼保护等知识的讲解,5课时的劳育时光,健康与责任如青藤,沿着成长的篱笆向上攀援,每一片新叶,都写满踏实生活的智慧。
二、渝见未来,双向奔赴的温暖与期许
东安镇仁河社区党支部书院王字超全程关注实践团的教学活动,看到孩子们专注的神情和课堂上活跃的氛围,她欣慰地表示:“东安镇特别需要这样有活力、有知识的青年人才,真心感谢实践团的到来,为孩子们带来了不一样的假期。” 支教活动的最后一堂课上,孩子们纷纷拿起笔,在纸上写下对实践团成员的感谢与对未来的期许:“谢谢哥哥姐姐来大山里教我们知识”“我以后也要考上好大学,去看看外面的世界”“我想成为科学家,像老师讲的前辈一样厉害”。这些稚嫩却真挚的文字,既是对实践团支教工作的肯定,也是孩子们对未来的美好憧憬,更是此次“七彩假期”活动最珍贵的收获。
携手同行共成长,童心筑梦向未来。40课时的陪伴虽短暂,但课堂上的欢笑、孩子们眼中的星光,都成为实践团成员青春记忆里难忘的片段。德育课上的志向、智育课上的好奇、体育课上的汗水、美育课上的创意、劳育课上的责任,正慢慢汇聚成孩子们追逐梦想的力量,为他们的未来插上坚实的翅膀。
此次“七彩假期”志愿活动虽已结束,但北京化工大学“新章启城,渝见未来”实践团的服务脚步并未停歇。未来,实践团将继续以“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精神为指引,深耕实践、服务社会,在乡村振兴的道路上持续贡献青春力量,用实际行动诠释新时代青年的责任与担当,让志愿之花在更多需要的地方绽放光彩。
展望未来,实践团表示将继续扎根实践、服务社会,以更加饱满的热情聚焦乡村振兴事业,诠释青年担当,让志愿之花在更多需要的地方绚丽绽放。他们承诺,将为乡村振兴事业持续贡献青春力量,不断为其注入青春动能,用脚踏实地的行动,书写新时代青年担当的青春篇章。(通讯员:任佩祺 张育菘 侯同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