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加大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推广力度,促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引导青年学生为中国式现代化贡献青春力量,重庆人文科技学院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语润三江,普兴合川”实践团于7月8日至7月14日,前往重庆市合川区开展2025年“推普助力乡村振兴”暑期社会实践专项活动。
推普进乡间,青春促振兴
实践团成员们精心设计调查问卷,通过入户走访、面对面访谈及问卷发放等形式,累计回收有效问卷一百余份,走访三十余户家庭,与四十余位村民展开深度交流。调研发现,尽管当地普通话普及率已有显著提升,但部分村民因年龄、文化程度等因素,普通话掌握能力仍显薄弱。对此,实践团成员表示,将及时向学校及社会各界反馈相关情况,积极争取更多支持与资源,为村民搭建更丰富的普通话学习平台,助力乡村语言文化建设与振兴发展。
语通产业兴,推普助农强
实践团成员们走进土场镇杨柳村十社庞艺蓝莓农业基地,结合蓝莓产业电商场景,针对电商从业者及种植户的实际需求,开展“推普+职业技能”培训活动。活动过程中,基地工作人员在实践团成员们的指导下,先听后练,逐渐掌握普通话使用技巧,规范了直播场景中的普通话用语,提升了沟通效率。此次培训活动,通过创新形式,将普通话推广与职业技能提升深度结合,不仅提升了从业者的普通话应用能力,更助力当地蓝莓产业电商发展,让普通话成为乡村产业腾飞的“金话筒”,书写语言助力乡村振兴的生动篇章。
普语传经典,非遗绽新辉
实践团成员们深入合川峡砚博物馆,了解峡砚的历史、工艺和文化,通过亲身体验,对峡砚艺术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在峡砚传承人易宗成老师的指导下,实践团成员学习了雕刻技巧,体验了传统工艺的魅力。随后,峡砚传承人易宗成老师与实践团成员共同探讨了非遗传承与普通话推广的结合之路。“普通话的推广不仅限于日常交流,它还能帮助我们更好地传播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实践团成员在交流中说道。峡砚传承人易宗成老师也表示,通过普通话的学习和应用,可以吸引更多年轻人了解和参与到非遗传承中来,为传统文化注入新的活力。
数智助推普,邻里传乡音
实践团成员们走进合阳城街道濮湖社区,开展“推普+数字语博”实践活动,通过数字化工具与实地调研相结合的方式,指导社区居民学习普通话。活动过程中,实践团成员们聚焦“数字化推普”,指导社区居民使用“普通话学习”APP,通过APP完成普通话水平自测,清晰了解自身普通话发音缺陷。通过“数字工具+实地调研”的模式,不仅让社区居民感受到了普通话学习的便捷性,更为团队精准服务基层、助力语言规范化建设打下了坚实基础。
普音润童心,急救护幼苗
实践团成员们走进土场镇三口社区,结合自身专业优势开展“推普+青少年素养”实践活动。活动过程中,实践团成员们通过开展普通话讲学课堂、普通话游戏互动等,激发小朋友们学习普通话的兴趣,为普通话推广奠定牢固基础。为增强儿童应急救护能力,实践团成员们在此次实践活动中还融入了实用技能教学。实践团成员们现场用标准的普通话教学及演示了海姆立克急救法的操作流程,为随行家长及小朋友们送上了实用的生命安全技能,帮助大家在面对紧急情况时能够正确应对。此次活动以趣味化、场景化的方式,创新性地将语言学习与青少年素质培养有机结合,不仅让国家通用语言推广工作焕发新活力,更通过“启智育人”为乡村振兴注入持久动力。
结语
在未来,实践团成员们将积极发挥专业优势和个人特长,深入开展“推普助力乡村振兴”社会实践志愿服务活动,加大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推广力度,促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助力教育强国、文化强国建设,为中国式现代化贡献青春力量。(通讯员:赵天波、易小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