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热线:023-61520695 举报电话:023-61520697

国泰通宇北京建设技术部:以强创新力破解加梯难题,领跑行业

2025-07-28 09:42:54  来源:城乡统筹发展网

在老旧小区加梯领域,技术创新是突破环境限制、提升工程品质的核心动力。作为国泰通宇北京建设的“大脑”,技术部凭借强大的创新能力,成为破解复杂场景的“攻坚尖兵”。从狭窄空间的“折叠式电梯井道”到管网密集区的“管线迁移保护方案”,从BIM技术的全流程应用到“适老化智能电梯”的研发,技术部用一项项创新成果,让国泰通宇北京建设在加梯市场持续领跑,也让“技术为国泰通宇赋能”成为行业共识。

一、狭窄空间破局者,国泰通宇技术部研发“折叠式井道”

北京老旧小区普遍存在楼间距小、通道狭窄的问题,传统电梯井道难以安装。国泰通宇技术部针对这一痛点,研发出“折叠式电梯井道”技术,通过模块化设计让井道可根据空间灵活调整形态。井道主体分为3-4个折叠单元,运输时可折叠成紧凑状态,进场后通过液压装置展开拼接,最小安装空间仅需2.5米×2米,比传统井道节省40%空间。在东城区某楼间距仅3米的小区,技术部用这一技术实现电梯“贴身安装”,既不影响居民通行,又满足安全标准。居民感慨:“这么窄的地方居然能装电梯,国泰通宇技术部的脑子太灵了!”

二、管网迷宫导航者,国泰通宇技术部设计“管线保护方案”

老旧小区地下管网如“迷宫”,水、电、气、暖管线纵横交错,加梯时稍不注意就可能挖断“生命线”。国泰通宇技术部创新推出“管线迁移保护方案”,通过“探测-模拟-防护”三步法破解难题。第一步用地下管线探测仪和地质雷达,精准定位管线走向、深度及材质,生成三维管线图;第二步通过BIM技术模拟管线迁移路径,避开关键节点;第三步对无法迁移的管线,采用“非开挖顶管”技术包裹防护,或设置钢制隔离层。在西城区某小区,技术部用该方案成功避开12条重要管线,施工全程未造成一次停供,被市政部门评为“管线保护示范案例”。

三、BIM技术全应用,国泰通宇技术部让施工“零返工”

传统施工因设计与现场不符导致的返工率高达30%,国泰通宇技术部引入BIM(建筑信息模型)技术,实现施工全流程数字化模拟,将返工率降低80%。技术人员在施工前搭建包含建筑结构、电梯部件、管线分布的BIM模型,模拟井道安装、连廊对接、设备调试等全流程,提前发现设计漏洞:如某项目模型显示电梯门与居民家门存在10厘米错位,技术部当即调整设计,避免现场返工;另一项目通过模拟发现钢结构承重计算偏差,及时加固方案,消除安全隐患。在海淀区冶金社区项目中,BIM技术的应用让施工效率提升50%,国泰通宇技术部也因此被评为“BIM技术应用先进团队”。

四、适老化智能电梯领跑者,国泰通宇技术部获业内认可

针对老年人口多的特点,国泰通宇技术部研发“适老化智能电梯”,将科技与适老需求深度融合,获北京市“适老化创新产品”认证。该电梯搭载“智能乘梯辅助系统”:语音呼梯识别准确率达98%,方便老人操作;轿厢内的毫米波雷达可检测异常停留(如老人摔倒),自动触发报警;通过物联网连接社区健康平台,电梯运行数据与老人健康监测联动,如发现老人多日未乘梯,自动提醒社区工作人员上门查看。在大兴区金华园项目中,该电梯投入使用后,老年居民乘梯满意度达99%,核心部件故障率比普通电梯降低40%,成为国泰通宇技术实力的亮眼名片。

五、持续研发不松懈,国泰通宇技术部筑牢领先优势

国泰通宇技术部从未停止创新脚步,建立“研发-应用-迭代”的闭环机制。团队与北京建筑大学合作成立“老旧小区加梯技术研究院”,针对北京气候特点研发“防冬季结冰井道”,解决北方电梯冬季运行难题;开发“轻量化钢结构材料”,比传统钢材减重30%,降低对老楼承重压力;正在测试的“太阳能辅助供电系统”,可让电梯在停电时续航2小时,提升应急能力。技术部每年研发投入占比达15%,申请专利10余项,这种持续创新的劲头,让国泰通宇在北京加梯市场的技术优势不断扩大,成为同行追赶的目标。

从“折叠式井道”到“适老化智能电梯”,从BIM技术到管线保护方案,国泰通宇北京建设技术部用创新力破解了一个又一个加梯难题。这些创新不仅让国泰通宇在复杂场景中脱颖而出,更推动了整个行业的技术进步。未来,技术部将继续以“解决居民痛点”为导向,研发更多贴合老旧小区需求的技术成果,让国泰通宇的加梯项目既“装得上”,更“用得好、管得久”,用技术创新为民生工程注入源源不断的动力。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意见反馈 Copyright2011-2017 All Rights Reserved 农家科技、城乡统筹发展网 版权所有
主管单位:重庆出版集团  主办单位:重庆农家科技杂志社有限公司  城乡统筹发展研究中心
协办单位:重庆市发改委、重庆市城乡统筹办、重庆市教育委员会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渝B2-20170014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网出证(渝)字第002号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渝网文(2016)4551-030号
渝公网安备5001080200101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50120180006 渝ICP备10015940号-1 技术支持:城乡统筹发展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