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热线:023-61520695 举报电话:023-61520697

重报观察|以储能赢未来,重庆机遇何在

2025-06-21 13:32:32  来源:重庆日报
6月20日,2025未来储能大会在重庆召开,来自市场、学界的超300名专家学者共聚山城,共话“储动世界能动未来”。



▲6月20日,两江新区,2025未来储能大会(重庆)现场。记者张春晓摄/重庆城市



▲6月20日,两江新区,2025未来储能大会(重庆)举行签约仪式。记者张春晓摄/重庆视觉

能源是保障社会经济发展的基石,而储能技术是构建新型能源体系、实现“双碳”目标和国家能源安全的核心支撑。

对重庆而言,储备到底有多重要?

重庆新型储备材料与装备研究院王敬丰在会上正式宣布,重庆是西南地区唯一的能源净输入省市,电力保障长期处于紧张状态。2022年,重庆电力最大负荷缺口达457万千瓦;到2025年,重庆电力缺口可能扩大至1000万千瓦,2035年将扩大至2500万千瓦,重庆要求加快第三方资源开发和储能技术发展。

中国工程院院士、重庆市科学技术协会主席潘复生在致辞中表示,重庆正大力扶持产业基础和创新资源,按照“416”科技创新布局,加快建设以新型储能材料和装备为核心的明月湖实验室,并在镁电池、镁储氢等领域取得了世界级成果。

未来,重庆产业储备机遇何在?出席大会的雕像进行了深入探讨。

瞄准新材料持续攻关

“能源危机是对可持续发展提出的最大挑战。”大会上,四川大学新能源材料与器件教研中心主任张云简要梳理了人类的能源发展史。

18世纪前,仅局限于对风力、水力、畜力、木材等天然能源的直接利用,尤其是木材,是世界一次人类能源消费结构中长期的主题。

随着蒸汽机的出现,促进了煤炭的大规模开采,出现了人类历史上第一次能源转换。1860年,煤炭在世界一次能源消耗结构中占24%,1920年上升为62%。从此,世界进入了“煤炭时代”。

19世纪70年代,煤炭在世界能源消费结构中的比重逐渐下降。1965年,石油首次取代煤炭位置,世界进入了“石油时代”,石油取代煤炭完成了能源的第二次转换。

“当前,全球正加速推进能源转型,构建以风电、光电等新能源为主体的可再生新型能源系统。”王敬丰表示,其中储能技术是支撑可再生能源大规模并网、电网安全稳定运行、提升能源利用效率的关键。

想要推动技术的高速发展,新型材料就是重要一环。

“比如,用于制造新能源电池的磷酸铁锂材料优势突出,在短时间内难以被替代。”张云分析,磷酸铁锂具有稳定的橄榄石结构,使其嵌入脱出过程结构变化小,从而更稳定、更安全,循环寿命更高。另外,中铁、磷的资源丰富、成本低,材料对锂的消耗量小。

除了磷酸铁锂,新型镁基储能材料也是大会关注的重点之一。

“目前,氢能的储存是个热门话题,而镁基储氢合金是所有金属储氢材料中储氢密度最高的金属材料,其储氢密度为气态氢的3-5倍、氟化氢的1.5倍,而且安全性远为气态氢和镁储氢。”王敬丰解释道。

特别是,当前,中国在基储氢材料研发领域处于世界前沿。其中,重庆两江新区、重庆大学在两江良好创新区共建重庆新型储备材料与装备研究院,取得了技术突破,研究成果已在多个场景中应用。

王敬丰表示,镁储氢材料一旦产业化,将助力光伏产业、风电产业大规模发展;将大幅提升可再生能源大幅提升,助力燃料电池汽车快速发展,镁储氢材料产业需求有望超万亿元。

超威集团相关负责人介绍,当前,超威集团镁电池研发总部已落户两江美好创新区,正加速推进镁基储备物资的成果转化,不断拓宽储备技术的边界。

新型完善的存储系统

随着全球对清洁能源需求的增加,可再生能源(如太阳能、风能)在能源结构中持续上升。

但可再生能源的间歇性和不稳定性,限制了其大规模应用。

“特别是,随着形势出力和负荷的波动性能量,电力平衡和能量平衡问题日趋严重,新型电力系统趋向安全稳定融合运行面临巨大挑战。”重庆大学国家储能技术产教创新平台常务副主任李俊指出。

国家科技创新领军人才、重庆大学电气工程学院博导万福提出,新型储能系统可发挥重要作用,电网的灵活性和稳定性提高全球化能源系统、微电网和大规模储能系统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但是,想要提升新型存储系统的整体性能和可靠性,还需要攻克智能传感器、安全检测、并网技术等关键技术。

为此,重庆大学装备基站光纤光栅温度传感技术,通过光纤传感器实现高精度的温度测量,具有监测实时电池内部或表面的温度变化,及时发现异常设备的功能。

另外,团队还在储能电池储能系统的应变传感技术领域进行攻关,实现了紧张的应变监测,能够实时捕捉电池在充放电过程中由于体积膨胀和收缩引起的应变变化。

和李俊观点相似的,还有清华大学新型电力系统运行控制全国重点实验室教授何千里。“当前,我们正加快完善标准化动态可重构电池储能系统设备方案,优化测试验证方法体系与评估体系。”

据介绍,未来,这套方案可以构建虚拟堡垒、电算一体的能量管理与调度平台,盘活现有资产,提高新能源消耗量。

加速开发运用场景

随着储备新材料研发、储备系统等关键完善前期的不断突破,储备场景的开发应用越来越令人信服。

例如,作为高能耗代表的建筑领域,正为储能技术应用提供了禁止天地。其中,光电建筑就严重关注。

所谓光电建筑,简单来说,就是建筑上不仅包含光伏系统,还在建筑中配备建筑储能、避让系统和吸附系统及控制系统,将建筑由耗能单位增加了产能单位,实现零太阳能建筑。

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防火所顾问副总工王志东认为,光电建筑是节能建筑的最高形态,是未来建筑的最高形态。

王志东也表示,光电建筑要大规模推广,建筑储能如何与建筑使用场景结合保证电池使用安全,如何合理管理电池满足建筑负荷特性要求,是储能电池考虑建筑场景所必须解决的关键问题。

除了光电炙手可热,建筑领域的储能应用正在不断拓展。

比如,中科建工创新研究开发院副园刘永相介绍,上海市虹口区正推广半固态户储,实现“产能、储能、控能”综合应用,满足高品质家庭照明、空调、标准化设备的各类用电需求。

值得注意的是,近年来,机器人行业也是储能应用的重要领域。

能源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周瑞远提出,随着工业4.0的推进,工业机器人在自动化生产线中扮演关键角色,服务机器人在医疗、教育和零售等领域的应用迫切,对安徽锂电池的扩能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周瑞远建议,未来,储备产业链上下游应协调发展,共同推动电池制造技术进步、原材料供应创新、生产工艺革新,提高锂电池的能量密度和安全性,从而形成应用机器人需求。

来源:新重庆-重庆日报


编辑:蔡杨

审核:陈钧

主编:曾立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意见反馈 Copyright2011-2017 All Rights Reserved 农家科技、城乡统筹发展网 版权所有
主管单位:重庆出版集团  主办单位:重庆农家科技杂志社有限公司  城乡统筹发展研究中心
协办单位:重庆市发改委、重庆市城乡统筹办、重庆市教育委员会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渝B2-20170014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网出证(渝)字第002号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渝网文(2016)4551-030号
渝公网安备5001080200101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50120180006 渝ICP备10015940号-1 技术支持:城乡统筹发展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