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养老育小个税专项附加扣除标准,育儿补贴制度开始实施,逐步推行免费学前教育……一件件事关百姓切身利益的民生实事梯次落地,让人民收获稳稳的幸福。
从脱贫攻坚的“一个都不能少”,到乡村振兴的全面推进;从保障高校毕业生、农民工等重点群体就业,到将新业态从业者等“新市民”纳入社会保障体系;从生老病死,到衣食住行……蓦然回首,中国早已建成了全球规模最大的教育、医疗卫生和社会保障体系。
国之大者,民心所向,大道之行。“十四五”的壮阔答卷徐徐收起,“十五五”的宏伟蓝图即将铺展,而其中最浓墨重彩的篇章写下了:“中国式现代化,民生为大!”
▲2025年7月,重庆市渝北区,市民正在晨曦的阳光中锻炼跑步。记者 郑宇 摄/视觉重庆
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是推进现代化最坚实的根基、最深厚的力量。现代化道路最终能否走得通、行得稳,关键要看是否坚持以人民为中心。
“好的方针政策和发展规划都应该顺应人民意愿、符合人民所思所盼,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必须将群众所想变为国策所向。“十四五”规划编制过程中,首次通过互联网等渠道大规模向公众征求意见,将人民所思所盼融入规划。在“十五五”规划编制工作中,习近平总书记作出重要指示,强调“要坚持科学决策、民主决策、依法决策,把顶层设计和问计于民统一起来”“广泛深入地察民情、听民声、汇民智,凝聚起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强大合力”。
中国的现代化叙事,归根到底是人民的叙事。只有坚持人民至上,尊重人民主体地位,以人民之心为心,以天下之利为利,才能让现代化建设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
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五年规划,既是擘画发展宏图的“国事”,也是托举家庭幸福的“家事”。“十四五”规划纲要提出了7项民生指标,在20项主要指标中占比超过三分之一,是历次五年规划中最高的。
与此同时,“十四五”规划并未设定五年GDP的具体增速目标,而是从过去聚焦发展“快不快”转向质量“好不好”,从聚焦福祉“有没有”转向分配“公不公”,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着力解决人民群众急难愁盼问题,将发展的指针指向人民的福祉,将奋斗的坐标锚准美好的生活。
“中国式现代化,民生为大”不是一句简单的宣示,而是一个百年大党对初心的坚守、对使命的担当、对人民的庄严承诺,也是一个伟大民族在复兴之路上最为温暖的底色、最磅礴的画卷!
▲2024年5月20日,重庆北碚区饭大饱社区食堂,居民们为食堂“点赞”。记者 李雨恒 摄/视觉重庆
发展的答案,由人民书写;现代化的成色,用幸福衡量。
评判现代化之路,不仅要看纸面上的指标数据,更要看人民的幸福安康。“十四五”的民生答卷,以“普惠共享”为题,书写在广袤中国大地上,也书写在亿万人民的心中。
民生发展基础更为坚实。2024年我国人口平均预期寿命达到79.0岁,比2020年提高1.07岁,比世界平均水平高5岁;城镇人口94350万人,城镇化率为67.00%,比2020年末提高3.11个百分点;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41314元,比2020年增加9125元;全国居民家庭每百户汽车拥有量51.2辆,比2020年增长38.0%……
“十四五”以来,我国坚持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大力推进基础性、普惠性民生建设,围绕住房、教育、医疗、就业、文化等民生领域持续发力,不断解决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利益问题,不断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公共服务更加均衡可及。2024年末全国基本养老保险参保人数10.7亿人,全国基本医疗保险参保人数13.3亿人,社会保障体系全球规模最大;基础教育达到世界高收入国家平均水平,高等教育在学总规模达4846万人,比2020年增加663万人……
“十四五”以来,我国不断健全国家公共服务制度体系,提高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创新公共服务提供方式,完善公共服务政策保障体系,推动更多资金、资源“投资于人”,公共服务更加均衡可及,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不断增强。
兜底保障更加有力。脱贫县农村居民收入实现较快增长,人均可支配收入从2020年的12588元增加至2024年的17522元;2024年,全国有867万残疾人获得基本康复服务,155万残疾人获得基本辅助器具适配服务,1189万困难残疾人享受生活补贴,1636万重度残疾人享受护理补贴……
“十四五”以来,社会民生政策强化兜底帮扶,聚焦脱贫县农村居民、外来务工人员、儿童、残疾人等重点人群需求,兜底线、重普惠、强保障,让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地惠及全体人民。
时代是出卷人,我们是答卷人,人民是阅卷人。这些实实在在的成果,无不印证着“发展为了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的发展理念。
▲2025年10月21日,浙江杭州萧山区,丰收的稻田、飞驰的高铁列车和城市天际线构成了独特的城市田园画卷。记者 徐昱 摄/新华社
历史已在继往开来中书写伟业,未来将在接续奋斗中铸就辉煌。
刚刚闭幕的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再次提出,加大保障和改善民生力度,扎实推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未来,如何让现代化建设的成果如阳光雨露,更多更公平地洒在每个人身上?
要站稳人民立场,于“民生枝叶”中诠释“国之大者”。民生无小事,枝叶总关情。无论是完善收入分配制度,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还是完善就业优先政策,完善促进机会公平制度机制;又或是解决人民群众急难愁盼的问题,提高人民生活品质……一桩桩、一件件,既是民生,更是国计,需要各级政府真正站稳人民立场、把握人民愿望,用投入民生建设的真金白银,换来人民群众的真情实感。
要秉持历史耐心,“一茬接着一茬干”夯实幸福根基。路虽远行则将至,事虽难做则必成。无论是乡村振兴与脱贫攻坚的衔接,还是免费教育向学前教育的延伸,又或是各项公共服务从无到有、从有到优的发展,无不是接续奋斗、久久为功的体现。
一个个五年规划,从历史走向未来,告诉我们民生改善非一日之功,但只要保持战略定力和历史耐心,一张蓝图干到底,就能不断积小胜为大胜,最终水到渠成,达成既定的目标。
要激发人民伟力,在共建共治中实现共享发展。普惠共享不是坐享其成,惠及人民也不是简单的“给予”,人世间的一切幸福都需要靠辛勤的劳动来创造。无论是鼓励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还是尊重人民创造、集中人民智慧,无不证明着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是推进现代化最坚实的根基、最深厚的力量。
只有不断完善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制度,充分激发全体人民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推动人民群众从“被动受益”向“主动创造”转变,才能为社会发展和民生改善注入最磅礴、最持久的内生动力。
“民为邦本,本固邦宁。”“十四五”的实践雄辩地证明:中国式现代化,民生为大。展望“十五五”,我们更加坚信:只有坚持人民至上,尊重人民主体地位,不断增进民生福祉,中国式现代化的道路才会越走越宽广、越走越坚实、越走越温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