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春伊始,山东省青岛市即墨区鳌山卫街道多肉植物大棚里一片繁忙,种植户忙着管理和销售多肉植物。近年来,当地大力发展多肉植物特色种植,结合市场需求积极推行线上和线下相结合的销售模式,带动农民增收,助力乡村振兴。
过去一年,延庆区深入落实“田长制”,启动8600余亩高标准农田建设,实现了稳产保供,粮油作物、蔬菜播种,超预期完成。粮食播种16.59万亩,蔬菜播种4.57万亩,蔬菜产量9.58万吨。2022年,延庆区猪肉产量6197吨、禽蛋产量1.16万吨、鲜奶产量2.9万,填满了“米袋子”“菜篮子”。
眉山市东坡区是公认的晚熟柑橘中国特色农产品优势区,独特的自然环境,使东坡区产出的晚熟柑橘“春见”色泽金黄、果粒饱满、入口化渣、甜蜜十足,深受广大消费者青睐。
新春佳节,走进设施蔬菜大棚,或穿行于现代农业园区,处处蔬果飘香、鲜花芬芳,“菜篮子”“果盘子”丰盛充裕;节日里,干净整洁的村庄,让装扮一新的农家小院焕发新颜,村民们脸上洋溢着节日的喜庆,尽享丰收的喜悦。
冬日三峡薄雾缭绕,行走在地处三峡库区腹地的重庆市奉节县,一片片脐橙林夹岸而生。迎来丰收季,黄澄澄的果子挂满枝头。
葡萄是浙江省浦江县的农业第一产业。全县葡萄种植面积近7万亩,拥有葡萄专业合作社150家、家庭农场560家、种植户1万家,带动当地就业人口10万余人。
春节期间,河南省卢氏县横涧乡寺上村的草莓大棚里热闹非凡,前来采摘的游客络绎不绝,种植户张彦伟忙得不亦乐乎。
隆冬时节,群山环抱的广东省陆河县水唇镇螺洞村云雾缭绕、梅花绽放,村民王爱兰正在整理散落在屋前屋后的蜂箱,酝酿新一年的甜蜜。
春节假期,福建省福州市永泰县山岭间的青梅花盛开,吸引不少游客。永泰县是福建省青梅主产区,因地制宜种植的5万亩青梅逐渐发展成乡村振兴特色产业。
“从腊月廿二开始,每天能出虾四五千斤,又是一个丰收年,都是沾了循环水养殖的光。”河北唐山市乐亭县向光海水养殖场场长尹向光笑着说起春节期间的收成。
日前,甘肃省张掖市民乐县200多名农民迎来了一件大喜事。记者从该县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获悉,去年该县开展农村实用科技人才职称评审中,7名农民评定了农村科技实用人才副高职称,15名农民评定了中级职称,200名农民评定了初级职称。
1月27日,正月初六,天气晴朗,刘晓梅戴上披着纱帐的帽子,“猫”进沙洋县五里铺镇陶场村的一片树林里——280多个蜂箱码得整整齐齐。她穿梭其间,开箱检查蜜蜂繁殖情况。
“要想做好电商,产品照片拍摄、简介填写、直播带货这些都要注意技巧。”春节前,在山东省惠民县胡集镇电商驿站,胡涛作为创业成功典范,正在为家乡创业者开展电商培训,分享创新创业和电商发展运营的经验。
由于地处丘区,中江县一直存在土地资源匮乏、春耕供水不足等短板。2022年,在克服了疫情反复、伏天干旱等不利因素影响后,产粮大县中江再次迎来丰年。中江县农业农村局统计数据显示,2022年全县粮食作物播种面积217万余亩,预计产量82.5万吨,相比2021年均有增。
近日,中国文明网公布了2022年第四季度“中国好人榜”候选人名单,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退休教师孙宁生成为敬业奉献好人候选人。
“奔赴农村,扎根农村。”这是江苏常熟“新农人”陶胜写在朋友圈的一句话。这个从小在蟹塘边长大的“85后”,学计算机出身,却从互联网行业转向传统农业,在家乡专攻澳洲淡水龙虾养殖,成功突破了虾苗人工培育和成虾养殖难题,并带动全国千余家养殖户走上了致富路。
1月的吉林,皑皑白雪覆盖着广袤的黑土地,天寒地冻里的人们没有“猫冬”,依然热火朝天地忙碌着。他们之中,年轻人的身影越来越多。近年来,在吉林省“吉人回乡”等一系列政策支持吸引下,一批“新农人”回到家乡创业,成为乡村振兴的“领头羊”。
近日,在三都水族自治县九阡镇石板村,农技人员深入油菜集中育苗示范点开展油菜高产栽培技术培训,现场采取“双语”讲解,手把手教学的方式指导群众科学种植和管护油菜,确保质优高效。
乡村振兴,人才振兴是支撑。在联团村,8名村干部各展所长,带领村民一起发展百香果种植、养殖等致富产业。
夜幕下,高亢激昂的音乐鸣奏不绝,一条火花四溅的金龙划破长空,赤膊上阵的舞龙队员举着龙盘旋飞腾。烧至1500摄氏度的火红铁水高高泼洒到空中,刹那间,万千流星坠落,犹如一树树金花在空中绽放。
春节临近,河北省唐山市丰润区举办 “非遗”年货节,棋子烧饼、麻糖等传统食品琳琅满目,评剧、剪纸、葫芦烙画等非遗技艺集中展示,营造出喜庆祥和的节日氛围。
1月11日上午,重庆市綦江区石角镇新农村的脱贫户罗开秀沿着满山茶林间的产业便道,早早地赶到村委会,等待即将开始的脱贫户分红大会。路边,一垄垄茶树在碧空映照下更显苍翠。
在四川崇州道明竹艺村,国家级非遗项目道明竹编与现代建筑设计理念融合建造的“竹里”,持续带动大批游客前往打卡;在南京,作为首批国家级非遗的秦淮灯会在跨年夜“亮灯”,无数游人共赏“火树银花”盛景;一阕昆曲悠扬婉转,一场皮影趣味横生,绚丽的彝族刺绣,精致的木刻版画…
深秋时节,已有丝丝凉意,江西省吉安市峡江县金坪民族乡南下村村民的心里却是热乎乎的,因为他们的“主心骨”——党的二十大代表、南下村党支部副书记石玉莲从北京回来了。
传统手工艺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着中华民族传统造物的古老智慧、审美意识、技术能力、伦理观念、产业功能,蕴含着丰富的历史、人文、艺术、科技、教育及经济价值。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加快建设农业强国,扎实推动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振兴。文化是乡村振兴的灵魂和根脉,推动乡村振兴要通过乡村文化振兴来铸魂,着力培育充满“乡土味”的农村特色文化。
日前,记者走进江西省瑞金市沙洲坝镇洁源村,目之所及,一幢幢墙面净白的房屋整齐划一,一条条整洁平坦的乡间道路井然有序……作为一座红色名村,当地依托丰富的红色资源、生态资源,走出了一条“红绿融合”的特色乡村振兴之路。
近年来,云南省马关县在开展现代边境小康村和绿美乡村建设中,从群众生活的细微处培养良好的生活习惯,提炼、总结推广“晨起五件事”“晨起五个好”以及农村垃圾源头减量“七字诀”,纳入村规民约,激发群众热情,引导群众参与,推进移风易俗,扮靓美丽乡村。
1月22日,大年初一晚,2023中国汝阳杜康村新春文化活动在蔡店乡杜康村开幕。来自八方的游客不仅可以欣赏到丰富的文艺表演,还可以品尝到地方美食、杜康美酒,在享民俗、品年味、忆乡愁中感受别样新春文化氛围。
乡村要振兴,美丽环境是底色。自2018年以来,北京市朝阳区农村地区以美丽乡村建设为导向,大力推进区域环境治理、优化升级、创新融合。从生态环境到基础设施,从产业发展到服务管理,从物质生活到精神生活,朝阳区美丽乡村文体兼备、内外兼修,美出了风采,美出了内涵。
为解决生态功能区林农“造林不变现”问题,贵州于2018年启动重点生态区位人工商品林赎买改革试点工作。2021年,这项试点工作惠及雷公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该保护区获得森林赎买资金500万元,完成了990亩重点区位人工商品林赎买工作。
高黎贡山连接着东喜马拉雅地区、横断山地区、印缅地区,被誉为“世界物种基因库”。1986年建立高黎贡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时候,周边群众“借山造林”种植的一些林木也划入到了保护区里。
湖南多山地、丘陵,大部分村庄呈小聚居分布,一个个寨子、一个个自然组被当地群众称为“屋场”。作为知名旅游目的地,张家界的经济因旅游而兴。
早晨6点,天还没亮,河北省石家庄市正定县曲阳桥镇西河村,保洁员房建贞和周香女的垃圾清运车准时开工,陆续将村里的垃圾运至回收站处理。
今年以来,玛瑙镇以开展城乡环境整治行动为抓手,坚持党建引领、整合力量、落实机制,着力改善环境风貌,提升乡村“高颜值”,努力打造“近者悦远者来”的多彩玛瑙。
近日,在江西省宜黄县棠阴镇小河村设施蔬菜示范基地,种植户正在栽种菜苗,航拍镜头下,一排排蔬菜大棚整齐划一。
嘉陵江,这条长江水系流域面积最广的一级支流,从陇原、秦岭的深处走来,在川东北画出上千里的弧线。它浩浩汤汤,在四川南充市留下了约300公里的“最柔美身段”。保护好嘉陵江,不仅事关沿江群众的生产生活,更涉及长江中下游生态的长治久安。
近年来,重庆市璧山区大兴镇高桥村积极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在全村打造了3处美丽庭院,并通过修建微型生态湿地、铺设人行便道、修建休憩亭等方式,改善村民居住环境,提高村民生活质量。
民族要复兴,乡村必振兴。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走好新时代推动乡村振兴路,要坚持党建引领,以探索推进“党建+”工作模式,充分释放乡村振兴的组织势能,更好地把红色基因、红色文化、红色力量融入乡村振兴之中,激活乡村振兴“红色引擎”,把党建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奏响乡村振兴
近年来,铜仁市石阡县坚持党建引领,通过抓基层、抓主体、抓机制,不断增强基层党组织政治功能和组织功能,夯实人才队伍,优化治理结构,推动党建工作与乡村振兴深度融合,点燃乡村振兴“红色引擎”。
2019年8月21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武威市古浪县黄花滩生态移民区富民新村视察。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党的一切工作都是为老百姓利益着想,让老百姓幸福就是党的事业。
“过去,我们村和镇上其他十多个村一样都是空壳村,村集体没有收入来源,不能满足群众必要的服务需求,村党组织凝聚力弱,说话没人听、办事没人跟,我们干部心里也着急,穷家难当啊!” 黔江区沙坝镇石桥村党支部书记庞伟想起前几年的“惨状”感慨地说。
近年来,涪陵区农业农村委把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作为新时代“三农”工作的总抓手,聚焦实现乡村振兴新提升目标,切实强化粮食安全保障,稳住农业基本盘,持续推进农业农村高质量发展,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步伐,以“稳粮保供给、增收防返贫、强链提质量、创新添动能、统筹促振兴”五条
近年来,该村从抓基层组织建设入手,选优配强“两委”班子,开展党员积分制管理,村干部带头转作风、办实事,带领全村从“后进生”一跃成为先进村。
干群面对面,架起连心桥。2022年4月以来,璧山已经召开2795场院坝会,收集问题建议3500余个;解决群众问题2631个,就地解决率达88%。
新华社昆明1月5日电(记者林碧锋)据云南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消息,云南日前启动2023年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百日行动”,采取稳岗位、快输出、增收入等举措,在稳定和扩大转移就业规模的前提下,分“稳、转、补”三阶段,改善就业结构,提升就业质量。
在广东省云浮市云安区富林镇生态养殖小区内,一栋栋鸡舍整齐排列,鸡舍内部自动喂料、送水等现代化设备正在高效运转。“这里的环境干净又卫生,我在这里工作3个月了,每个月工资3000多元,加上土地租金,收入没有受疫情影响反而增加了。”在富林镇养殖小区务工的村民李伙带告记者
回首2022,克服多重挑战,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持续深化;展望2023,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信号更加鲜明,举措更加精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