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热线:023-61520695 举报电话:023-61520697

江苏师范大学:以陪伴之笔绘就老人晚年温情底色

2025-09-24 15:32:35  来源:城乡统筹发展网

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进程加快,养老服务已从“物质保障为主”向“物质与精神双重关怀”转型,满足老年人精神文化需求、缓解其孤独感,尤其是关注特殊老年群体的需求,成为完善养老服务体系的关键环节。在此背景下,2025年9月14日,江苏师范大学“暖夕筑梦”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队精准对接养老机构需求,深入徐州市云龙区梅园养老中心、怡然康护理院,以“涂色传情+卡片寄意+需求调研”为核心载体开展主题志愿服务,既通过青春力量搭建与老人的情感联结桥梁,又通过专业调查掌握养老服务需求痛点,不仅为老人晚年生活注入温暖,更以“服务+调研”双轨模式,为高校参与精神助老、助力养老服务升级提供了生动范例。

梅园养老中心:涂色互动+需求调研,破解养老机构精神关怀与服务适配痛点

当日上午9时,江苏师范大学“暖夕筑梦”助老志愿服务团首站进驻梅园养老中心。在布置温馨的活动室中,志愿者采用“先互动破冰、后调研深入”的方式,先以“涂色”为切入点,主动与行动不便、社交较少的老人建立联结——面对手部灵活性不足的老人,志愿者采取“手把手协作”的方式,共同完成小熊图案涂色;涂色过程中,志愿者以“生活近况”“过往经历”为话题引导,耐心倾听老人讲述工厂工作的奋斗岁月、带孙辈的温馨日常,用专注的倾听与共情的回应,让老人感受到被尊重与被需要。

待互动氛围融洽后,志愿者结合提前设计的问卷,轻声开展养老院老人需求服务调查与阿尔兹海默症相关认知调研:“爷爷,您平时在这儿除了散步、聊天,还想参加些手工、唱歌之类的活动吗?”“您最近会不会偶尔记不清刚发生的小事呀?比如早上吃了什么,咱们慢慢想,没关系的。”调研过程中,志愿者全程保持温和语速,对老人模糊的表述耐心引导,对涉及健康的敏感问题采用“生活化提问”方式,避免让老人产生心理负担。有位老人在被问及“是否希望有专人陪自己回忆过去的事情”时,眼眶微红:“要是有人能跟我聊聊以前的日子就好了,有时候想跟护工说,又怕他们忙。”这番话也让志愿者更清晰地捕捉到老人对 “记忆陪伴”的特殊需求。

从实践效果来看,“涂色+调研”的组合不仅为老人带来了动手的乐趣,更打破了养老机构中常见的“沉默氛围”,同时精准收集到服务需求数据:原本因“无聊”而情绪平淡的老人,在回忆与交流中逐渐展露笑容,话语量明显增加;而调研结果显示,超过六成老人希望增加“记忆互动”“兴趣小组”类活动,部分老人存在轻微记忆减退症状但未被重点关注。这一过程充分体现出,志愿者所构建的“情感互动+专业调研”场景,既击中了养老机构在规模化照料中难以兼顾个体精神需求的痛点,又为后续服务优化提供了数据支撑——尽管梅园养老中心在环境整洁度、基础照料上已达标,但老人对 “个性化陪伴”“健康关注”的渴望,仍需通过更具针对性的服务来满足。正如实践队队员所言:“简单的涂色是载体,调研是工具,背后都是为了让老人的需求被看见、被满足,这种‘双向奔赴’的服务,才是真正有温度的助老。”

怡然康护理院:卡片寄意+需求访谈,延伸精神助老价值与服务精准度

午后,实践队转战怡然康护理院。针对部分老人因亲人陪伴较少而产生的落寞情绪,志愿者先以“卡片寄意”形式搭建情感联结,与老人共同书写暖心话语、绘制简易图案;待老人情绪放松后,同步开展养老院老人需求服务调查与阿尔兹海默症认知普及。志愿者蹲在坐代步椅的老人身边,一边帮老人扶正卡片,一边轻声提问:“奶奶,您觉得现在住的地方,在照顾您的身体方面,还有哪些地方可以做得更好呀?”“我这儿有张简单的记忆小测试图,咱们一起看看这上面有几种水果,您数给我听听好不好?”

有位腰部不适的老人在调研中提到:“我孙子总担心我记性不好,让我多动脑,但我不知道该怎么练。” 志愿者立刻利用“记忆小游戏”,和老人一起玩“说名称”的简单互动,并解释:“奶奶,平时咱们可以多玩点这种小游戏,像您刚才这样,慢慢想、慢慢说,就能锻炼记性啦。”同时,在需求调查中,志愿者还发现,该院老人对 “家庭联动活动”需求强烈,多位老人表示“希望能有机会和家人一起在院里做手工、吃顿饭”。

从实践细节来看,这一“服务+调研” 式展现出极强的灵活性与人文关怀:对于腰部不适、行动受限的老人,志愿者主动蹲下身子,保持与老人平视的交流姿态;当老人提及“孙子工作忙、来得少”时,志愿者不回避老人的情绪,而是结合需求调查结果回应:“我们会把您想和家人一起活动的想法告诉院里,说不定以后真能有这样的机会呢。” 通过这样的引导,既缓解老人负面情绪,又让老人感受到需求被重视。而阿尔兹海默症调研与普及的加入,不仅帮助老人及护理人员提升健康认知,更让服务从 “当下陪伴”延伸到“长期健康关注”。这种“尊重需求、精准调研”的服务模式,不仅让老人在当下获得快乐,更将精神助老的价值从 “即时慰藉” 升级为 “精准服务”,让养老服务从“满足基本需求”向“提升生活质量”迈进。怡然康护理院的实践也证明,即使在户外环境优越的养老机构,老人的情感需求、健康需求仍需通过“个性化互动+专业调研”来填补,而志愿者的介入,恰好为养老服务体系补充了“情感关怀+数据支撑”的双重板块。

深化实践价值:以“服务+调研”双轨模式,构建“高校-养老机构”协同长效机制

此次志愿服务虽仅持续一天,但“涂色传情+卡片寄意+需求调研+阿尔兹海默症关注”的综合实践模式,其价值远超单次活动本身:在服务层面,形成了“低门槛、高共情、强精准”的精神助老范式——无需复杂设备,通过“互动破冰+专业调研”就能兼顾情感陪伴与需求收集,便于在不同养老机构中复制推广;在调研层面,累计收集有效问卷50份左右,梳理出“记忆陪伴需求”“家庭联动需求”“健康关注需求”三大核心痛点,为养老机构优化服务提供了一手数据;在高校责任层面,实践队以“实地服务+专业调研”的方式,让青年学生将“社会工作”“老年医学”“数据统计”等理论知识转化为实际行动,既提升了学生的社会服务能力与专业素养,也践行了高校“服务社会、助力民生”的办学使命。

在社会价值层面,此次实践更探索出“高校与养老机构协同开展精神助老”的新路径——通过建立“服务-调研-反馈-优化”的闭环机制,高校可定期输送志愿者开展 “情感陪伴+需求调研”,养老机构根据调研结果调整服务内容,同时为高校提供实践场景,形成“专业人才+实践场景+数据支撑”的联动模式,推动精神助老从“短期志愿活动”转向“常态化、精准化服务体系”。

实践队队长在总结时强调:“后续我们将系统梳理此次活动中的服务细节与调研数据,针对阿尔兹海默症潜在风险人群设计‘记忆陪伴’专项服务方案,结合老人需求制定‘兴趣活动清单’,形成标准化的服务指南;同时,计划与徐州更多养老机构签订‘服务+调研’合作协议,建立‘定期服务+动态反馈+数据共享’机制,让青春力量既成为老人晚年生活的‘温暖陪伴者’,也成为养老服务升级的‘精准推动者’。”这一规划也意味着,江苏师范大学“暖夕筑梦”助老志愿团的实践,正在从“单次志愿服务”向“构建长效协同机制”升级——通过提炼可复制的“服务+调研”双轨模式、建立稳定的合作关系,让高校成为推动精神助老常态化、精准化的重要力量,为应对人口老龄化、完善养老服务体系提供“青年方案”与“高校担当”。

(通讯员 陈征沛 朱银秀)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意见反馈 Copyright2011-2017 All Rights Reserved 农家科技、城乡统筹发展网 版权所有
主管单位:重庆出版集团  主办单位:重庆农家科技杂志社有限公司  城乡统筹发展研究中心
协办单位:重庆市发改委、重庆市城乡统筹办、重庆市教育委员会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渝B2-20170014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网出证(渝)字第002号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渝网文(2016)4551-030号
渝公网安备5001080200101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50120180006 渝ICP备10015940号-1 技术支持:城乡统筹发展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