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热线:023-61520695 举报电话:023-61520697
抗战中科学家们的山城足迹

钱惪:西迁拓荒辟医路,赤心长护万民生

2025-09-02 09:59:14  来源:城乡统筹发展网

编者按:今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在抗战的艰苦时期,多位著名科学家在大后方重庆发挥自身专长、探求支援抗战之法。他们在空袭和饥饿中持续深入研究,并与国外同行交流,用“奋起”和“坚韧”在硝烟中延续着中国科学的点点星火。他们让中国科学在战火中顽强生长,为后来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新中国科技事业打下坚实基础。

重庆科技报推出特别报道,展现那段历史中科学家们的山城足迹。

钱惪(1906年5月16日—2006年1月21日),著名传染病学家、医学教育家,国家一级教授。原重庆医学院(现重庆医科大学)创始人、名誉校长。对血吸虫病、伤寒、阿米巴病等的诊断和治疗作出了开创性的研究。

出身于书香门第的钱惪,自幼熟读孔孟之书,尝过悬梁刺股之苦。中学毕业后,钱惪选择了医学道路。凭借自身的勤奋好学,钱惪考入了国立第四中山大学医学院(1932年医学院独立办学,更名为国立上海医学院,即今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成为医学院培养的第一代医学博士。钱惪毕业后,进入南京中央医院任内科住院医师。在这一时期,他得到了重要的锻炼,最终顺利通过总住院医师关,升任主治医师。

抗战爆发后,钱惪随南京中央医院辗转迁至重庆。1940年,身兼数职的钱惪常常工作到筋疲力尽,但仍然坚持带领年轻医生开展教学查房、病例讨论,尤其是病理解剖工作。如此下来,医院不仅培养出一支强大的师资队伍,营造出浓厚的学术气氛,提升了医疗质量,更吸引众多医学院的学生都慕名前来实习。

1946年,抗战胜利后,国立上海医学院迁回了上海。钱惪继续受聘为上海医学院内科教授和附属中山医院内科主任。

1950年,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二十军在上海郊区进行游泳训练,数万名官兵感染了血吸虫病。千余名医务人员赶赴嘉定、太仓等地治疗血吸虫病。时任上海市市长的陈毅亲自任命钱惪为血吸虫病防治大队治疗顾问。当时解放军病员分散住在农民家中,钱惪与医疗大队的同事们身背行囊,逐村逐户进行排查和治疗。短短百余天,便治愈血吸虫病患者1万余名。由于钱惪的特殊贡献,他被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三野战军第九兵团授予“理论与实践结合的为人民服务的模范教授”称号,立二等功。同时还被评为全国劳模,成为医学界最早的全国劳模之一。

1957年,一纸调令将钱惪的命运再次与山城重庆紧紧相连。这一次,他面临的是一片亟待开垦的医学教育荒原——为了支援西部建设,改变东西部高等教育布局不合理的状况,中央决定从上海第一医学院(1952年由上海医学院更名)分迁部分力量组建重庆医学院(现重庆医科大学)。1957年,四川省委任命钱惪担任重庆医学院副院长。然而,在1958年9月钱惪正式上任之前的一年多时间里,他一直留在上海医学院。在这期间,钱惪对重医的师资配备、图书资料筹集等筹备工作作出了卓有成效的贡献。他从实际出发,顾及两校的现实情况,精心为重医选配了一批骨干力量。在钱惪的动员和带领下,一大批教授、副教授、青年教师、医护人员、行政后勤人员或舍妻别子,或举家西迁,为重医的发展集聚了雄厚的师资力量。

1958年到重庆后,钱惪随即担任了四川省血吸虫病研究委员会主任。当时重庆附近的广汉、德阳、绵阳等川西地带水网交错,是血吸虫病的高发区。每年秋季,钱惪都要带着重庆医学院的医疗队奔赴川西疫区。

当时,治疗血吸虫病的常用药锑剂毒副作用较大,钱惪一直关注非锑剂抗血吸虫药的研发。20世纪60年代初,钱惪得知一种代号为“血防846”的化合物(即六氯对二甲苯)在体外有杀虫作用,他立即组织重庆医学院40余名教师、医师、技术员,以团队协作的方式进行攻关。最终“血防846”让血吸虫病的药物治疗由静脉注射改为口服,疗程也由20天缩短为7天,治疗效率大大提高。这一成果被认为是血吸虫病治疗史上划时代的创举,先后获得了四川省科学大会奖、四川省重大科技成果奖,并在全国推广应用。

“所谓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钱惪不仅是重医的创建者,也是重医最受学生爱戴的老师。他通过自己从医数十年的经验,循循劝导年轻医师要有为病人服务的思想,设身处地地关心病人;要热爱自己的专业,珍惜时间,抓紧学习,不断更新知识;要克勤克俭,忠于职守,从实际的、微小的工作做起。

钱惪一生将全部身心系于医疗卫生事业。作为传染病学家,他带出了刘约翰、张定凤、王其南等全国知名的传染病学专家,传染病学在他的引领下成为重医第一个国家级重点学科。钱惪对重医饱含深情,他将对重医人的希望凝结成“严谨、求实、勤奋、进取”的八字校训,影响了一大批重医人。

2006年1月21日,钱惪走完了他波澜壮阔的一生。从黄浦江畔奔赴西南大地,钱惪在重庆这片热土上书写了一部“白纸作画、荒山育苗”的医学传奇。他把毕生精力都献给了他热爱的医学教育事业,献给了他热爱的祖国和人民,给我们留下了丰厚的精神财富。钱惪的一生正如他生前说过的那样:“我这一生无愧无悔。无愧,我对得起党和人民;无悔,投身西部,建设重医,我从没后悔过!”

图文来源于《科学家精神故事汇·山城足迹》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意见反馈 Copyright2011-2017 All Rights Reserved 农家科技、城乡统筹发展网 版权所有
主管单位:重庆出版集团  主办单位:重庆农家科技杂志社有限公司  城乡统筹发展研究中心
协办单位:重庆市发改委、重庆市城乡统筹办、重庆市教育委员会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渝B2-20170014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网出证(渝)字第002号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渝网文(2016)4551-030号
渝公网安备5001080200101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50120180006 渝ICP备10015940号-1 技术支持:城乡统筹发展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