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热线:023-61520695 举报电话:023-61520697

1小时通勤圈、特色产业县!重庆优化城市空间布局,多维度激活区域发展活力

2025-08-19 15:38:27  来源:城乡统筹发展网

城乡统筹发展网讯 重庆,作为我国辖区面积和人口规模最大的城市,同时也是国家中心城市和超大城市,兼具大城市、大农村、大山区、大库区的独特市情。在落实中央城市工作会议精神、着力优化城市空间布局的关键节点,中共重庆市委六届七次全会作出了怎样的具体部署?在8月19日举行的中共重庆市委六届七次全会精神解读新闻发布会上,重庆市发展改革委党组书记、主任高健给出了清晰答案。

高健指出,立足大城市、大农村、大山区、大库区的基本市情,本次全会明确提出 “构建‘一核引领、多点支撑、协调发展’城镇体系”,对优化城市空间布局,重塑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新格局作出了安排部署。接下来,重庆将重点聚焦三大领域推进工作。

依托中心城区打造高质量发展主引擎

中心城区是承载发展要素的主要载体,也是带动全市高质量发展的核心引擎。近年来,通过联动实施产业引领、创新策源、开放带动、服务示范行动,中心城区增长极和动力源作用显著增强:2024年常住人口达1058.5万人,集聚了全市三分之一的人口;地区生产总值达1.34万亿元,占全市比重提高至41.7%。

下一步,重庆将主要抓好两个方面工作:一方面,深化实施中心城区强核提能级行动,强化两江新区、西部科学城重庆高新区支撑引领,建设科产城融合发展功能片区,不断增强产业引领、科技创新、门户枢纽、综合服务等功能,以中心城区全面提升带动全市域发展能级整体跃升。另一方面,加快推动渝西地区、渝东新城与中心城区同城化发展,支持广安市“同城融圈”,联动建设“1小时通勤圈”、优质产业圈与便利生活圈,构建一体协同的现代化重庆都市圈。

提升区县城综合承载能力

县城是我国城镇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城乡融合发展的关键支撑。近年来,重庆以区县城和中心镇为重要载体扎实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一县一策”推动山区库区高质量发展,区县城新型城镇化水平持续提升,2024年中心城区外区县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61.54%。

未来,重庆将从两方面进一步提升区县城综合承载能力:一方面,实施区县城承载能力提升工程,补齐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短板,培育具有重要节点功能的特色中心镇,以铜梁、梁平、丰都等15个区县为重点,提升潜力地区城镇化水平。另一方面,促进区县新型工业化城镇化协同互促,推动渝西地区、渝东新城建设科产城、港产城、产城景一体发展的现代化郊区新城,“一县一策”推动山区库区现代化和强县富民,做强做优主导产业,打造各具特色的农业强县、工业大县、旅游名县,促进人口就近就业。

构建城乡融合发展新机制

当前及今后10年,重庆仍处于破除城乡二元结构、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的关键时期。近年来,重庆统筹新型城镇化和乡村全面振兴,深化国家城乡融合发展试验区等重大改革牵引,强化千万亩高标准农田改造提升、千亿级优势特色产业培育、千个宜居宜业和美乡村示范创建、千万农民增收致富促进“四千行动”等重大政策赋能,城乡融合乡村振兴示范区建设成效明显,2024年主城都市区与山区库区人均地区生产总值比缩小至1.66:1,全市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倍差由2020年的2.45:1缩小至2.24:1。

下一步,重庆将主要抓好三个方面工作:一是加大以城带乡、以工促农力度,充分发挥超大城市市场空间、要素融通等优势,推动城市与乡村在规划、产业、要素和体制机制方面的融合,以城带乡大力培育拓展新市场、新渠道、新业态,加快走出超大城市城乡融合乡村全面振兴新路。二是深化小县大城强镇带村强村富民贯通改革,加快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引导规划、科技、经营、资金进乡村,推动能人、青年、务工人员回乡村,畅通城乡要素双向顺畅流动的制度通道。三是深化城乡一体化治理,聚焦城乡人口结构变化、产业配套需求,优化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配置,推动现代化治理资源和手段向乡村覆盖,共享数智赋能现代化治理新体验。

文/王娅萍 审核/刘辉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意见反馈 Copyright2011-2017 All Rights Reserved 农家科技、城乡统筹发展网 版权所有
主管单位:重庆出版集团  主办单位:重庆农家科技杂志社有限公司  城乡统筹发展研究中心
协办单位:重庆市发改委、重庆市城乡统筹办、重庆市教育委员会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渝B2-20170014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网出证(渝)字第002号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渝网文(2016)4551-030号
渝公网安备5001080200101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50120180006 渝ICP备10015940号-1 技术支持:城乡统筹发展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