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热线:023-61520695 举报电话:023-61520697
抗战中科学家们的山城足迹

黄汲清:分层探秘志如磐,大地经纬绘宏图

2025-09-02 09:56:53  来源:城乡统筹发展网

编者按:今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在抗战的艰苦时期,多位著名科学家在大后方重庆发挥自身专长、探求支援抗战之法。他们在空袭和饥饿中持续深入研究,并与国外同行交流,用“奋起”和“坚韧”在硝烟中延续着中国科学的点点星火。他们让中国科学在战火中顽强生长,为后来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新中国科技事业打下坚实基础。
重庆科技报推出特别报道,展现那段历史中科学家们的山城足迹。

黄汲清(1904年3月30日—1995年3月22日),构造地质学家、地层古生物学家、石油地质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曾任中央地质调查所所长,重庆大学、北京大学教授。系统划分中国主要构造单元和大地构造旋回,进一步开拓了中国地质图制图事业,是中国地质事业的重要开拓者和中国大地构造学的奠基人。

1904年3月30日,黄汲清出生于四川仁寿的一个书香门第。少年时的黄汲清在私塾和其父创办的同化小学里接受了现代启蒙教育,开阔了眼界,他在第一次看到中国地理图时就表现出极大兴趣。

在“新文化运动”和“五四思潮”的影响下,黄汲清立志以科学报国。1921年,他考入北洋大学采矿系,又于1924年转入北京大学地质系,师从李四光等名家,通过野外考察奠定了学术基础。

1936年,黄汲清就职于当时的经济部地质调查所。“七七事变”后,日军占领上海大部分区域,并向南京推进。黄汲清临危受命任代理所长,负责组织全所的搬迁工作,最终辗转迁移至重庆北碚。

在重庆,以黄汲清为代表的地质工作者们依然满怀热情,坚持探索。他们发现,西南地区独特的地质条件蕴藏着巨大潜力。

嘉陵江上,一块礁石从北面由西伸入江中,故名北碚。黄汲清曾在日记中写道:“北碚是‘天然的构造实验室’,其地处川东褶皱带,三叠系地层裸露,对研究构造运动来说,堪称天赐之地。”

战乱时期,交通十分不便,他深受其苦,在回忆录里吐槽道:“去重庆,无论是搭车,还是坐船买票都不容易,而且都很拥挤,在大夏天,时刻汗流浃背,非常难受。偶尔上司不高兴,当面批评一番,更令人垂头丧气。”

那时的重庆也非安稳之地,夜间空袭频繁,难以安眠。空袭也给黄汲清等人的工作带来了很大麻烦——大家时不时撤入防空洞中。在昏暗潮湿的洞里,黄汲清只能借助桐油灯和放大镜等简陋工具做学问、写书。当初迁徙时,陈列馆里的岩化矿石样本都留在了南京,他时常因为没有合适的样本,不得不来回数十里到山里采集。北碚的山路十八弯,见证了黄汲清青年时期的地质求索。

1938年,黄汲清在大渡河铜街子以北考察时,发现有大量天然气从茅口石灰岩地层中涌出。通过系统的地质调查,他以实证否定了德国学者提出的“四川天然气主要源自二叠系煤系地层,经济价值有限”的论断。黄汲清认为,天然气可以来源于二叠系石灰岩及其下的古生代地层。

随后,黄汲清又亲自带队开展威远地区臭水河一带的天然气普查,并组织测绘了该区域1∶10000和1∶25000的比例尺地形图。一群年轻人天天跋山涉水早出晚归,拿着地质小锤头,四处左敲敲、右锤锤,找化石、量地层、觅断层,硬是填绘出数十幅详细的地质图。

这批地图系统整合了截至20世纪40年代末的地质考察成果,是研究此时期的中国、亚洲地质必不可缺的图文资料,也为解放初期部署全国地质工作提供了重要依据。

1945年,通过大量实地考察获得的一手资料帮助黄汲清完成了专著——《中国主要地质构造单位》,书里第一次全面系统地论述了中国的造山旋回、构造单元、古构造-古地理和动力演化过程,提出了多旋回构造运动的著名论断,奠定了中国大地构造研究的基础。

黄汲清是一个把足迹留在大地上的实干家,曾自编《青年地质学家的山歌》来鼓励自己,“手把锤子出大门,上高坡,下深谷,越大山,爬峻岭,前行前行复前行。”就这样一步一锤一找,黄汲清比谁都坚信自己的研究成果。

在矿产领域,黄汲清在中梁山煤田、綦江铁矿、贵州水城观音山铁矿等地也留下了勘探的脚印。其中,黄汲清确认中梁山煤田为“重庆地区最重要的优质无烟煤田”,组建并主导勘探队开展了系统性勘探。中梁山煤田后续开发成效显著,成为当时西南地区产能最大的现代化煤矿,为重庆及周边工业发展提供了关键能源支撑。

自1976年开始,耄耋之年的黄汲清特别关注我国地质教育,重视青年地质人才的培养工作。为让后来青年赓续野外实地考察的优良传统,黄汲清提出捐献“何梁何利奖”奖金,设立“黄汲清青年地质科学技术奖”,支持青年地质工作者将研究落到实处。

1995年,黄汲清在北京病逝。追悼会上,一副挽联高度概括了他的一生:“一代宗师,地学泰斗,旋回构造奠基础,指导探宝献神州,丰功伟绩,后人永志不忘;油气勘探,功在千秋,运筹帷幄指方向,九州大地油气流,斯人虽去,风范长留人间。”黄汲清用一生踏遍祖国山河,勘查地质,采油气煤,为中国乃至世界地质事业作出了举世瞩目的贡献。他不负少年志,不忘为国强谋。

图文来源于《科学家精神故事汇·山城足迹》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意见反馈 Copyright2011-2017 All Rights Reserved 农家科技、城乡统筹发展网 版权所有
主管单位:重庆出版集团  主办单位:重庆农家科技杂志社有限公司  城乡统筹发展研究中心
协办单位:重庆市发改委、重庆市城乡统筹办、重庆市教育委员会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渝B2-20170014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网出证(渝)字第002号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渝网文(2016)4551-030号
渝公网安备5001080200101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50120180006 渝ICP备10015940号-1 技术支持:城乡统筹发展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