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热线:023-61520695 举报电话:023-61520697
抗战中科学家们的山城足迹

夏培肃:以恬淡人生,为中国计算

2025-09-02 09:54:26  来源:城乡统筹发展网

编者按:今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在抗战的艰苦时期,多位著名科学家在大后方重庆发挥自身专长、探求支援抗战之法。他们在空袭和饥饿中持续深入研究,并与国外同行交流,用“奋起”和“坚韧”在硝烟中延续着中国科学的点点星火。他们让中国科学在战火中顽强生长,为后来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新中国科技事业打下坚实基础。

重庆科技报推出特别报道,展现那段历史中科学家们的山城足迹。

夏培肃(1923年7月28日—2014年8月27日)著名计算机专家、教育家,中国科学院院士。在重庆出生长大,并于抗战期间在迁至重庆的国立中央大学(史称重庆中央大学,今南京大学)电机系完成本科学业。我国计算机研究的先驱和计算机事业的重要奠基人之一,被誉为“中国计算机之母”。

夏培肃出生于重庆江津白沙镇,家中排行老三。1937年,14岁的夏培肃考入重庆南开中学高中部,随后因家庭困难转入国立第九中学。1940年7月,夏培肃于国立第九中学毕业,毕业考试成绩位列全班第一,其中数学考了100分。夏培肃考入内迁至重庆沙坪坝的国立中央大学,成为一名大学生。

1945年春夏之交,夏培肃认识了自己未来的丈夫——杨立铭。彼时杨立铭即将动身前往英国攻读物理博士学位,两人约定好继续保持联系。从国立中央大学毕业后,夏培肃被推荐到交通大学电信研究所攻读研究生,当时该研究所已从上海迁至重庆。虽然夏培肃本想攻读物理,但仔细权衡之后,她决定去交通大学,就此成为电信研究所在新中国成立前仅有的两名女研究生之一。抗战胜利后,夏培肃随交大搬回了上海原址。

1946年,夏培肃获得了自费留学资格,身在英国的杨立铭热情地帮她申请到爱丁堡大学电机系攻读博士的机会。1947年8月,夏培肃搭乘轮船远赴英国,分别两年的夏培肃与杨立铭在英国重逢,感情迅速升温,两人商定待夏培肃博士毕业后就结婚。1950年7月,夏培肃获得英国爱丁堡大学博士学位,随后她与杨立铭组建了家庭,并回归祖国。

1945年,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使用18000多支电子管制作出计算机器“ENIAC”,开辟了一个崭新的、极具希望的科技领域——电子计算机产业。此前华罗庚就关注到计算机的发展前景,回国组建完中国科学院数学研究所后,他一直在筹备研制国产计算机事宜。

1952年,在华罗庚的统筹安排下,闵乃大、夏培肃、王传英调入数学研究所,组成了中国最早从事计算机研究的三人小组。他们经历艰难险阻,终于通过英国曼彻斯特大学第一台计算机M-1的相关资料,掌握了电子计算机的工作原理,踏出了中国计算机发展史上的第一步。1954年1月,夏培肃被调去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继续从事电子计算机研究。今天广为人知的所谓64位操作系统的“位”,内存缓存中的“存”,正是通过她的翻译推广而沿用至今。

1956年4月,夏培肃参与《1956—1967年科学技术发展远景规划》的制订工作。在中国历史上,《1956—1967年科学技术发展远景规划》第一次把科学家纳入国家建设计划,它推动了中国的科学走上现代科学的轨道,并直接推动了一批尖端科学和国防工业的发展,其成果包括“两弹一星”和电子计算机等。

而早在1956年,夏培肃就提出了国产计算机的设计方案,但搁置到1958年103计算机仿制成功后,才得以继续推进。经过连续两年夜以继日的工作,终于在1960年末成功研制出第一台真正的国产小型通用电子数字计算机——107计算机。

夏培肃后来回忆道:“按照苏联图纸装出来的机器只能工作半小时,可是我设计的107计算机,第一次开机运行就连续工作了20.5个小时!”随着107计算机的诞生,夏培肃被誉为“中国计算机之母”。

20世纪70年代末,她主持研制的高速阵列处理机150-AP和功能分布式阵列处理机系统GF-10被成功应用于我国石油勘探,取得了巨大的经济效益。1991年,夏培肃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学部委员)。她说:“即使自己不能达到世界最高的顶峰,可是我希望给学生铺路,让他们踩着我的肩膀登得更高。”

2001年,她的学生胡伟武出任龙芯处理器的首席设计师,一年后“龙芯一号”诞生。为了致敬夏培肃从事计算机事业50年,胡伟武将这颗芯片命名为“夏50”。退出一线的夏培肃并没有放下研究颐养天年,她转而投身量子计算机这一前沿领域。该领域主要由海外物理学家探索,对计算机专业的科研人员而言存在较高的理解门槛,但代表了未来发展的新方向。夏培肃在身为理论核物理学家的老伴杨立铭院士支持下,撰写从计算机专业科研人员的角度观察、审视和理解量子计算机原理的论文《量子计算》,为后续中国量子计算机的发展指明了道路。2014年8月27日,夏培肃走完了自己91年的人生。

图文来源于《科学家精神故事汇·山城足迹》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意见反馈 Copyright2011-2017 All Rights Reserved 农家科技、城乡统筹发展网 版权所有
主管单位:重庆出版集团  主办单位:重庆农家科技杂志社有限公司  城乡统筹发展研究中心
协办单位:重庆市发改委、重庆市城乡统筹办、重庆市教育委员会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渝B2-20170014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网出证(渝)字第002号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渝网文(2016)4551-030号
渝公网安备5001080200101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50120180006 渝ICP备10015940号-1 技术支持:城乡统筹发展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