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热线:023-61520695 举报电话:023-61520697
抗战中科学家们的山城足迹

陈德仁:在历史洪流中铺就航天之路

2025-09-02 09:46:53  来源:城乡统筹发展网

编者按:今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在抗战的艰苦时期,多位著名科学家在大后方重庆发挥自身专长、探求支援抗战之法。他们在空袭和饥饿中持续深入研究,并与国外同行交流,用“奋起”和“坚韧”在硝烟中延续着中国科学的点点星火。他们让中国科学在战火中顽强生长,为后来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新中国科技事业打下坚实基础。

重庆科技报推出特别报道,展现那段历史中科学家们的山城足迹。

陈德仁(1922年10月22日—2007年12月21日)火箭控制专家,国际宇航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1945年,进入资源委员会中央无线电器材厂重庆分厂,师从无线电专家蔡金涛。我国弹道导弹控制技术的开拓者之一。

1922年10月22日,陈德仁出生于江苏省无锡县(今江苏省无锡市)。1934年,12岁的陈德仁以优异的成绩考入江苏省立上海中学。在这里,他首次系统接触西方科学体系,英文水平与逻辑思维能力显著提升,更被“科学救国”的思潮深深触动。在上海期间,陈德仁经历了“一·二八”淞沪抗战。在战火中,他住的房屋被毁,被迫返乡。

1937年,抗战全面爆发,学校迁址上海法租界,他坚持完成初中学业,顺利升入高中部理科。此时,学校已由英国人掌控,全英文授课虽带来压力,却迫使他攻克语言关,为日后阅读国际科技文献奠定了基础。高中三年,他始终保持年级前三的成绩,毕业时选择了上海交通大学电机工程系电信学,立志“以科技强国防”。

1940年9月,陈德仁考入上海交通大学。两年后,日军进驻上海租界,交通大学被日伪接管。听闻此消息,陈德仁愤而停学返乡。次年春天,听闻交通大学在重庆复校,他第一时间辞别家人,与几位同学从常州出发,取道苏、皖、赣、湘、桂、黔六省,徒步奔赴重庆。1943年3月抵达重庆九龙坡校区时,他蓬头垢面,衣衫褴褛,只有藏在贴身口袋的《电工原理》教材边角微卷,见证着一路的苦难与执着。

交通大学重庆校区的就学条件非常简陋,让学生们吃了不少苦头。这期间,经过教务长批准,陈德仁开始靠贷金维持生活,一个月有二三斗米的生活费。

在这里,陈德仁如饥似渴地汲取知识,查阅《电气工程师学会会刊》的缩微胶卷。每次考试,他必是前三名。陈德仁尤其钟情于张钟俊教授的课程——这位麻省理工学院博士在黑板上推导拉普拉斯变换时,粉笔灰落在补丁摞补丁的袖口上,却依然讲得神采飞扬。课后,陈德仁总是追着教授问几十个问题。

正是在这期间,他第一次近距离接触军用通信设备。1945年的夏天,陈德仁进入资源委员会中央无线电器材厂重庆分厂,师从无线电专家蔡金涛。这家表面生产民用收音机的工厂,实则是战时军工重镇。他在检验组学会了用千分尺测量线圈精度,在制造组跟着工人师傅学习绕制变压器,在研究室挑灯夜战研制声频输出计。那期间,相关设备匮乏,没有示波器,就用万用表测波形;没有函数记录仪,就用坐标纸手绘曲线。当第一台样机调试成功时,已是凌晨3点。

1957年,陈德仁调入国防部五院二分院时,面对的是一张白纸般的导弹事业。在仿制“1059”导弹的日子里,苏联专家拒绝提供核心控制参数,他就带着团队把导弹拆解成3000多个零件,用算盘和计算尺搭建“人工计算网络”。20多个工程师轮班计算弹道,草稿纸堆了半间屋子,终于在3个月内完成理论推导。1960年11月5日,当“1059”导弹呼啸升空时, 他站在发射现场,想起重庆兵工厂里那台仿制的声频输出计——从民用通信到导弹控制,这条科技救国的路,他走了整整20年。

20世纪90年代初,陈德仁退居二线,把全部心血倾注于“固体弹道导弹”系列丛书的编撰中。这套14分册、近500万字的著作,凝聚了他一生的科研精华。

2007年12月21日,陈德仁病逝于北京。陈德仁去世后,其妻子按照遗嘱设立了“陈德仁科技奖”。这是他对青年科技工作者的最后馈赠。在二院指导研究生时,他会把学生叫到办公室,指着论文里的公式说:“这个参数推导少了一步,跟我当年在重庆算错的那次一样。”学生们发现,这位老院士的办公桌上,始终摆着一把用了40年的计算尺——那是他从山城带到北京的“老战友”,刻度间仿佛还沾着当年重庆的煤灰。站在历史的长河边回望,陈德仁的人生轨迹恰似一条起伏的弹道——从太湖畔的草屋到嘉陵江边的竹棚,从抗战时期的流亡学生到新中国的航天院士,他用一生诠释了什么是“把个人理想熔铸进国家命运”。在重庆防空洞里演算的公式,在渤海试验场熬红的双眼,在书稿上一字一句写下的批注,早已超越个体的存在,成为中国航天精神的注脚。当新一代航天人接过他手中的计算尺,他们或许会听见,嘉陵江的涛声里,永远回荡着一位老人对科学的赤诚与深情。

图文来源于《科学家精神故事汇·山城足迹》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意见反馈 Copyright2011-2017 All Rights Reserved 农家科技、城乡统筹发展网 版权所有
主管单位:重庆出版集团  主办单位:重庆农家科技杂志社有限公司  城乡统筹发展研究中心
协办单位:重庆市发改委、重庆市城乡统筹办、重庆市教育委员会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渝B2-20170014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网出证(渝)字第002号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渝网文(2016)4551-030号
渝公网安备5001080200101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50120180006 渝ICP备10015940号-1 技术支持:城乡统筹发展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