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告,圣灯山大沟村1社一农房发生火情!”近日,巴南区圣灯山镇基层治理指挥中心气氛紧张,当天最高气温达40℃,300亩的市级森林公园——圣灯山森林公园就位于这里。
接到火情报告,镇党委书记立即坐镇指挥中心进行现场调度,镇专职消防队及相关救援人员火速赶往现场……
“西南方向200米处有鱼塘,可以取水进行救援。”指挥中心大屏展示着大沟村的森林防灭火作战图。对照此图,指挥人员迅速判断周围地势环境,确定水源、高压线、林区位置,实时调度现场参与灭火的救援人员。半小时内,在数十名消防队员的合围下,大火被扑灭。
这是我市“141”基层智治体系精细化、智慧化、实战化治理能力的一个案例。
中央城市工作会议指出,要转变城市工作重心,更加注重治理投入;转变城市工作方法,更加注重统筹协调。
近年来,我市积极推进数字重庆建设,按照统一架构,全市统一开发、一体部署了镇街基层智治平台,全覆盖构建1031个镇街、1.1万个村(社区)、6.2万个网格实景地图,依托市、区县、镇街三级贯通的数字化城市运行和治理中心,办理事件已达779万件,实现了传统治理向智能治理转变,智慧之光普照超大城市。
破局“九龙治水”
三级治理中心与“141”体系贯通互补
当前,重庆汛期处于复杂形势,旱涝交替并存、极端灾害风险突出。无论是防范山火,还是消除暴雨内涝隐患,“141”基层智治体系都发挥了重要作用。
8月11日,暴雨间歇,江北区大石坝街道大路社区第十五网格网格员陈鸿宇在盘溪河边巡查时心头一紧:盘溪二支路附近一处下河口的栏杆被激流冲垮了。他赶紧掏出手机将险情传到街道指挥中心。9时12分,街道指挥中心将事件推送至街道平安法治板块综合执法岗。9时21分,三名执法人员抵达现场,就近调度应急物资处置。9时38分,挡板运抵,20分钟后安装完毕。从发现险情到处置完毕,不到一个小时。
“过去,基层存在职能交叉、力量分散等问题,‘九龙治水’直接影响办事效率。”市城市治理委员会相关负责人介绍,2023年按照市委统一部署,我市各镇街加快推进“141”基层智治体系建设。即每个镇街建立1个基层治理指挥中心,作为镇街运行的“中枢”,聚焦镇街主要职能,构建党的建设、经济发展、民生服务、平安法治4个板块,然后通过村(社区)下面的治理网格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在1031个镇街治理中心基础上,还有1个市级治理中心、41个区县治理中心。覆盖市、区县、镇街的三级治理中心与“141”体系纵向贯通,功能互补,实现基层治理体系重构。
搭建起“静态架构”后,三级治理中心如何“动态运行”,与市、区县、镇街如何实现高效联动?
“重庆有两个方法。统一设置跑道,区县、镇街按照这个跑道去对接;统一设置城市运行指标体系,所有指标体系统一规范,所有数据按照指标体系来收集。”该负责人介绍,目前,市级层面建成“城市大脑”,初步形成超大城市现代化治理基本能力;区县层面建成“实战枢纽”,实现“有场所、有机制、有专人”;镇街层面部署了“联勤联动”平台,开发上线智能要素超市、“一表通”智能报表等应用,大幅提升城市运行和治理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