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热线:023-61520695 举报电话:023-61520697

2023年度“感动重庆十大人物” | 92岁的野外考古工作者黄万波: 希望找到古人类头盖骨 让巫山龙骨坡亮点更亮

2024-02-04 09:56:39  来源:重庆日报

黄万波。记者 崔力 摄/视觉重庆

“我还是从前那个少年,没有一丝丝改变……”2月1日晚,在2023年度“感动重庆十大人物”颁奖典礼现场,当这首《少年》在演播厅响起时,92岁的“热血少年”黄万波走上领奖台。

黄万波是全国最年长的野外考古工作者。去年下半年,他带队开展第5次对巫山龙骨坡遗址的发掘工作,坚守一线103天,每天工作13小时以上,希望在龙骨坡找到古人类头盖骨化石,为人类不仅仅起源于非洲的“多元论”提供现实依据,让龙骨坡的亮点更亮。

黄万波说,受裴文中先生影响,他对古人类化石产生了浓厚的兴趣。1954年,22岁的他进入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研究室(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前身)工作。“裴文中先生是我的指导老师,他曾在1929年12月发现了第一个北京猿人头盖骨。”

1984年,黄万波带领团队来到巫山,在庙宇镇龙骨坡遗址开始了考古发掘之旅,从此与“巫山人”结下不解之缘。

1985年到2006年,经过3个阶段的系统发掘,黄万波带领团队发掘出了20余件打制的石制品和一段有2颗臼齿的下颌骨化石,引起了国内外高度关注。黄万波根据所发掘的化石,经过研究提出了一系列新论断:“在200—250万年前,巫山龙骨坡就有古人类存在”“巫山猿人是目前亚洲发现的最早人类”“亚洲最早人类生活在三峡地区”等。这些成果得到当时著名考古专家贾兰坡的肯定,也改变了考古界认为直立人起源于非洲的观点。

2011年到2012年,黄万波第4次对巫山龙骨坡遗址进行了考古,发掘出大量石器和哺乳动物化石。

在第5次对巫山龙骨坡遗址的发掘中,黄万波又带领团队发掘出土了数量可观的石制品和新物种“河狸”化石,不仅如此,他还弄清了洞穴和遗址堆积分层成因,得到考古界认可。

山村的风吹皱了他的皮肤,常年顶着日头作业让他皮肤变得黝黑,拿考古铲的手已堆出层层叠叠的老茧。黄万波说:“任何工作都很累,但只要你热爱这个事业,不断学习、提升,就能出更多成果。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意见反馈 Copyright2011-2017 All Rights Reserved 农家科技、城乡统筹发展网 版权所有
主管单位:重庆出版集团  主办单位:重庆农家科技杂志社有限公司  城乡统筹发展研究中心
协办单位:重庆市发改委、重庆市城乡统筹办、重庆市教育委员会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渝B2-20170014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网出证(渝)字第002号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渝网文(2016)4551-030号
渝公网安备5001080200101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50120180006 渝ICP备10015940号-1 技术支持:城乡统筹发展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