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

持续生长 破解区域教师向上之“痛”

2023-09-07 15:47:01  来源:华龙网

——重庆市巴南区以“八大机制”破解区域教师成长难题

核心提示:

人生每个阶段都有烦恼。

教师的成长亦然。

刚入职的教师面临着角色转换,在初涉教坛的阵痛期中会伴随着挣扎与迷茫,需要一段时间的调适。工作几年的教师,状态基本稳定,有着进一步提升自我的强烈愿望,他们对自身专业成长有一定紧迫感。工作多年的教师属于成熟型教师,由职业倦怠导致的成长乏力是他们面临的最大“痛点”。

对一方区域而言,所有困惑的解决,除了教师“内求诸己”,更需要一个强有力的推手与平台,让更多人的成长没有“后顾之忧”——这一切指向了区域教育主管单位。

从创新开展义务教育教师队伍“区管校聘”管理改革成为首批全国示范,到创新构建新时代教师全域全员成长发展体系,再到在众多各级教育类大赛中,巴南区的教师屡屡获奖,展现区域教育新生态,巴南教育近年来的发展令人刮目相看。若要解密巴南教师快速成长背后的“样本”,就要从巴南区教师培养机制发生的深刻变革说起。

巴南中学召开教师座谈会。学校供图 华龙网发

从问题破局

“让教师‘向光生长’”

教育是一场修行,渡人渡己。

“张校长,有时感觉教师的工作琐碎而繁杂,且不断地重复着,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备课、上课、批改作业、组织考试等等,自己陷入了职业倦怠。如何才能克服倦怠而找到乐趣?”“我想改变、想革新,但不知道该在哪里突破……”

夜半收到教师的邮件后,巴南中学校长张礼陷入深思。第二日,他与巴南中学校党委书记方康孝针对这些问题展开深入探讨,得出一个解决方案——“着力激发教师的内生力,破解教师职业倦怠。”

但内生力的突破点在哪里?答案在“信仰”。

在重庆市实验中学的校园里,有一个“报国园”。师生们精彩驻足瞻仰园中的抗日救亡浮雕、红岩英烈群雕、国防科学家群雕等历代“实验人”以身许国的主题雕塑。

正是回应了中科院院士杨维才时隔40余年回到母校重庆市实验中学时,留下的一句话:“为党育人,为国育才。”

基于此,在区委教育工委的指导下,重庆市实验中学与巴南中学结为“党建共同体”,共同创建“红心向党 尽责担当”党建品牌。期间,巴南中学教师在“红色讲解员”的带领下,也参观了这座建在室外的校史馆。一个个真实的历史情景,一个个感人的红色故事,激发了他们心中炙热的信仰信念、炽烈的家国情怀。

这只是巴南区中小学校实施“党建共同体制度”落地生根的一个生动实践。

于是,这个暑假,巴南中学围绕“如何做新时代教书育人先锋”的主题开展全校教师培训,让年轻教师更加理解责任所在,让骨干教师找到继续提升自己的新途径与新方法,以强国必先强师的历史站位及培育未来教师的使命担当,强化党建引领和赋能,推动教师教育高质量发展。

“从教师内在生命需要出发,努力把教师培训与时代发展相连接,与现实教育生活相融合,设计指向教师生命自觉的培训课程体系,让他们在自我认知、学习交流、反思提升的多向互动中体悟职业生命的尊严与欢乐,体悟献身教育事业的幸福与美好。”张礼说道。

精神上有“定盘星”、思想上有“主心骨”,行动上才有方向。聚焦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教育的根本问题,立足党的事业后继有人这一根本大计,巴南区基于本土教师构成及发展状况,直面现实问题,以“八大机制”构筑切实保障教师培训得以高质运行的组织架构、过程实施和支持系统。

据了解,“八大机制”是指,在实践过程中,形成党建共同体制度为城乡教师共同发展定位精神高度,六位一体师德制度体系促进全方位全过程师德养成,分段分类分科教师培训体系全面促进教师快速提升专业素养,学练引研能力提升体系为教师成长搭建高端宽广平台,个体阶段成长机制为教师量身定制发展方向和成长路径,教师个人评价考核体系推动形成教师自觉发展进步强劲内驱力,激励保障机制充分发挥促进教师积极向上的导向作用,大树计划督导评价体系确保学校队伍建设主体责任落地落实,以八大机制为驱动力,下好区域教师高质量成长、可持续发展的“先手棋”。

鱼洞四小骨干示范活动现场。学校供图 华龙网发

从评价入手

“激发每位教师的成长自觉”

“坚持把师德师风作为第一标准。”“坚决避免重科研轻教学、重教书轻育人等现象。”“把认真履行教育教学职责作为评价教师的基本要求,引导我们上好每一节课、关爱每一个学生。”“提倡我们进行家访,将家校联系情况纳入教师考核。”……谈及学校对教师的评价标准,巴南区鱼洞四小每一位老师都自己的关注点。

教师评价是学校管理活动的重要组成,是对教师职业行为进行价值引导、推动教师人尽其才的重要手段。目前,鱼洞四小拥有近200名教师、3000多名学生。如何激发每名教师的成长自觉,关注和促进他们的专业发展?需要学校管理者对管理理念和管理机制进行梳理。

基于“八大机制”,鱼洞四小选择了“改革教师评价,推进践行教书育人使命”这一切入口,把师德师风作为第一标准,通过延续学校精神脉络,创新师德涵养的路径,激发教师成长的自觉,实现了教师成长与考核评价的良性互构。

在鱼洞四小党委书记、集团总校长龚胜利看来,教师评价关乎学校办学水平,指向教师专业发展,影响教师职业获得感、幸福感。

近年来,鱼洞四小在构建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数字化平台之外,还借助数字化手段完善了对教师评价及考核管理,结合学校生命教育,提出“生命六度教师”的概念,引导教师在实现自我认知、自我规划的基础上实现专业化成长。

龚胜利认为,与传统纸质记录相比,智慧教师评价系统更加便捷、透明和公开。运用智慧教育评价系统之后,学校每年对教师的评优评先,将会有更科学、准确的数据支撑。每个教师和学生的成长轨迹都清晰可见,既便捷了学校的管理,也唤醒了师生的成长自觉。

评价系统的升级带来了教师育人理念的更新、专业素养的提升和对职业的认同,教师更有激情了。如今,在巴南区教育系统,“比、学、赶、帮、超”蔚然成风,一大批青年教师迅速成长。

“数字化转型,教育应该要走在前头。在教育评价中,我们也想更多地应用数字化手段,弥补传统评价手段的不足,更好地支撑我们的评价改革。”巴南区委教育工委书记、区教委主任唐泽奎表示,下一步,巴南区将加大对区域级教育评价数字化平台的打造,以更精准、科学的考核数据引导学校高质量办学,推动教育评价改革扎实向深,支撑区域教育生态整体向好。

鱼洞二小“有我”教育办学思想研讨会。学校供图 华龙网发

从成效检验

“破解成长烦恼,更是教育的叩问”

看见学校、看见别人、看清自己,这是幸福生长的精神内需。对于教师来说,最大的幸福感还是落脚在职业发展上的获得感。

诚然,教师专业成长、教学能力的提升是一个长期、持续的过程,对于区域教育来说,系统性、持续性、规模化地推动教师专业能力成长更是一个重要的、现实的问题。

基于此,“八大机制”以分层渐进式建立完善的教师专业发展机制,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提升区域教师的生长序列感,开启教师成长“加速度”,实现了教师成长与专业发展的良性互构。

“‘双减’两年来,在导师的带领下,自己的教育思想观念、方式方法以及个人成长层面都得到极大改变。”教师们纷纷表示。

在鱼洞二小,“‘双减’有我,精彩你我”不是一句口号,而是一次掷地有声,破斧沉舟的大行动,通过“有我”课堂、“有我”课程、“有我”德育、“有我”教师专业发展、“有我”校园文化建设等方面把“有我”教育办学思想落到实处。

在李家沱小学,课后服务成为学校标配。除了辅导作业,学校还开展了足球、田径、舞蹈等社团活动,规定每个班级每天必须确保一节科技艺术活动,每周必须确保一节年级集中艺体活动和一次劳动教育活动,保证延时服务质量,培养学生“德、智、体”全面发展。

此外,全区持续巩固“双减”提质减负工作成效。在校内减负提质方面,巴南区以教师培养为突破口,促进全区师资均衡配置;以“五项管理”(作业、睡眠、体质管理、课外读物、手机)为小切口,培养学生良好习惯。巴南区还重视课堂精准教学,完善“一校一案”作业管理办法,开设文体、艺术等课后服务课程项目60余个,全区课后服务覆盖率达100%。

在巴南区,一系列重塑教育生态的变革正在进行。不管是夯实学校教育主阵地作用,还是实现课后服务全覆盖,解决群众关切、社会关注的急难愁盼问题,都需要广大教师的认同、支持与付出,重构着教师专业发展的实践生态

无论是一线教师、中层干部、还是校长、副校长等,都在区域教师专业化成长生态架构中承担不同的角色。

针对教师不同发展阶段,巴南区“八大机制”教师专业化成长生态系统也在持续迭代升级,在抓好以往国家、市、区、校四级培训基础上,立足“点睛、固本、托底”三大工程,搭建“新秀、英才、卓越”三大教师素养大赛和高中青年教师素养大赛平台,以学校管理者、教师双序列成长进阶为主轴,实施青蓝工程、名师工程、名校长工程三大工程,以及党建品牌化、读书计划、岗位大练兵、基地计划四大项目,形成具有融合创新、向前突破的成长特质。

关注业态、立足常态、重构生态。在新时代教师素质提升计划“大树行动”统筹下,“八大机制”焕发出勃勃生机,为巴南教师队伍注入巨大的动力。

新时代新征程新重庆。巴南区委教育工委书记、区教委主任唐泽奎表示,赛马比拼,时不我待,随着“区管校聘”“教育评价”一系列改革走向深入,下一步,全区将在教师激励机制、评价机制等“八大机制”基础上,继续创新和探索,为教育强市建设提供巴南方案、巴南实践和巴南经验。(华龙网 郭晓彤)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意见反馈 Copyright2011-2017 All Rights Reserved 农家科技、城乡统筹发展网 版权所有
主管单位:重庆出版集团  主办单位:重庆农家科技杂志社有限公司  城乡统筹发展研究中心
协办单位:重庆市发改委、重庆市城乡统筹办、重庆市教育委员会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渝B2-20170014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网出证(渝)字第002号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渝网文(2016)4551-030号
渝公网安备5001080200101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50120180006 渝ICP备10015940号-1 技术支持:城乡统筹发展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