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

渝北乡村 融得进绿水青山 留得住田园乡愁

2023-03-30 08:57:50  来源:重庆日报

统景镇田牧沟 摄/李显彦

洛碛中心场镇

大湾镇水口村

从渝北城区出发,半个小时的车程便可实现繁华都市与静谧田园的自由切换。山色水韵之间,屋舍俨然,阡陌交通,良田炊烟,无不令人心生向往。

诚然,对重庆这座山水之城来说,山水、乡村并非稀缺资源。但对于渝北区这样一个地处主城都市区中心城区、经济社会发展常年领跑全市的现代化、国际化大都市来说,坐拥1200多平方公里的广袤乡村实乃幸事。

当前,渝北区正在以高品质乡村建设为目标,以农房和村庄建设现代化为路径,坚持“整合资源、统筹推进、农民主体”原则,大力实施乡村建设行动,立足渝北农业农村特色资源,大力发展“一区四带、三业七品”(“一区”即打造农高区,“四带”即建设渝广现代高效农业示范带、古洛乡村振兴综合示范带、玉矿乡村精品旅游示范带、印放休闲体验农业示范带;“三业”即设施农业、农产品加工业、乡村旅游业;“七品”即绿色蔬品、特色果品、乳制品、肉制品、调味品、休闲食品、民宿精品)整体提升人居环境、着力补齐基础设施短板,加快推进农房和村庄现代化,建设“宜居宜业宜游”的美丽乡村。

渝北的乡村建设不仅承载着渝北人对于“见山望水、寄托乡愁”的美好期待和向往,也是渝北区探索城乡融合发展、推进共同富裕、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必要一步和关键一环。

农房有品质

从“有居”到“安居”“优居”

农房是乡村建设中最基础的单元格载体,渝北农房安全则是广大群众对农房建设最基本的诉求。

近年来,渝北区累计完成农村C级、D级危房整治6万余户,实现了C级、D级危房动态清零。同时,渝北区累计完成了石船镇石壁村(一期)、洛碛镇大天池村、木耳镇金刚村等31个居民新村建设并投入使用,以确保村民在“住有所居”的基础上实现“居有所安”。

在安全的基础上,如何从设计、选材、施工等角度,全方位、体系化提升农房建设的现代化水平?这正是当前渝北区正在思考和探索的一大重点。

“过去,由于缺乏统一规划、指导、管理,农房主要依靠农户自建,随意性较大,安全隐患多,建设品质也参差不齐。”在渝北区住房城乡建委相关负责人看来,提升农房建设品质,实现从“安居”到“优居”的跨越,是乡村建设的目标之一,也是村民共享现代化建设成果的重要路径。

为此,近年来,渝北区坚持以农村旧房整治提升工程为抓手,从外观审美、功能完善、材料选择、工艺技术等多个方面入手,全面提升农房品质和居住功能,努力实现“现代建筑本土化、居住条件人性化”。

其间,渝北区还尝试与重庆大学、四川美术学院等团队和相关专家建立对口合作机制,让专业设计师走进乡村,指导农房品质提升。目前,渝北区已累计实施农村旧房整治提升2.3万余户,受益群众达7万余人。

作为成功入选我市2个“全市农房和村庄建设现代化试点区”之一,渝北区在农房建设现代化探索方面,思路更清晰、步伐更坚定——

高质量编制农房建设图集、农村房屋施工技术导则和规范等,引导村民建房向注重完善功能转变、向注重安全转变;

强化农房建设的规范化管理,力争到2025年,基本实现农房施工建设有图纸、施工人员有资格,建设水平明显提高;

定期开设农村工匠培训班,同时积极鼓励支持与设计师、建筑师、工程师和艺术家签订协议,开展设计下乡共同缔造活动,大幅提升农房建造设计水平;

……

如今,在渝北的山水田园之间,坡屋顶、小青瓦、三角檐、白粉墙,一幢幢颇具地域特色又不失现代功能的巴渝民居正在加速涌现。

庭院美颜值

“小美”带“大美”,促成内外兼修

用鹅卵石和松木铺成的栅栏格外显眼,前庭干净整洁、繁花似锦,后院湖光山色、瓜果飘香,浓浓的田园牧歌式生活气息扑面而来……

大湾镇金凤村村民张大平家的院子在十里八乡都很有名,不但邻居经常会来串门,还吸引了不少游客前来拍照打卡。

如今,在渝北,类似的农家美丽庭院不在少数。走在南北大道主干道、“古洛环线”“印放线”“玉龙线”等沿线区域,不难看到,一个个干净整洁、韵味十足的农家院落整齐林立。

村民们根据自家房屋及院落格局、房前屋后的地形特色、个人爱好等,花心思将自家小院进行巧妙布置,一改过去农村院落“杂物乱堆”“家禽散养”“灰头土脸”的刻板印象,打造出各种各样的美丽庭院。

而这正是得益于近年来渝北区创新提出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八改”(改水、改路、改电、改厕、改厨、改院、改圈、改房)、“六化”(净化、绿化、美化、硬化、亮化、文化),持续深入开展的环境美、功能美、风貌美、文明美“四美庭院”创建工作。

截至目前,渝北区先后建成13个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示范点和24个示范片,累计创建市级整洁庭院和美丽庭院3300个,打造区级“四美庭院”45个,完成重要节点景观工程及环境整治工程46个,在全市起到了示范引领作用。

“风貌和功能改善是基础,移风易俗、内外兼修才是目的。”渝北区住房城乡建委相关负责人认为,坚持美丽庭院的建设,将直观带来外观颜值提升、功能条件改善等立竿见影的效果,而其更深层次的价值和意义在于潜移默化地改变村民的生活习惯、营造文明新风,真正实现乡村现代化的“共同缔造”“成果共享”。

为此,渝北区各镇街纷纷以美丽庭院创建为契机和抓手,通过制定村规民约、开展教育表彰活动、创新实施积分制等方式,推动乡风文明建设,以“局部美”推动“整体美”,以“形象美”促进“风尚美”,以“小美”成就“大美”。

显而易见,“美丽庭院”已然成为渝北区引领形成良好家风、文明乡风、淳朴民风,助力乡村振兴的有效载体。

村落提气质

既有现代之美,亦有乡愁之韵

一座座传统建筑焕新重生,小桥流水,阡陌纵横,古树、古井、老宅疏密有致……如今的杨家槽,与多年之前那个破败不堪的“乡旮旯”简直判若两地。

位于渝北区洛碛镇大天池村4社的杨家槽,是“湖广填四川”时期湖北孝感杨氏家族的迁居之地,成功入选重庆市首批22个传统村落之一。

以“设计下乡”和“共同缔造”为契机,重庆大学建筑城规学院副教授胡斌与四川美术学院设计创新研究中心主持人赵宇带着各自的团队进驻杨家槽,开始了为期2年多的“创作”。

其间,胡斌带领团队重新测量、绘制了几百张图纸,挨家挨户了解村落的历史,与村民同吃同住,深入理解村民对于村居的想法和诉求;赵宇带着团队走遍了村落中的每一片坡地、每一条石板路,寻访了每一块良田、每一棵古树名木。

这一切只为实现一个目的:在传统与现代化中找到一个平衡点,在让农民共享现代化发展成果的同时,还原乡村该有的模样和味道。

“不能将乡村建设现代化,简单错误理解成为‘复刻城市化’,乡村建设应该遵循乡村自身的发展特色和规律。”渝北区住房城乡建委相关负责人表示,渝北的乡村建设尤为重视乡土特色、历史文化的呈现,实现“一户一景、一村一貌”,让乡村留得住青山绿水、记得住乡愁。

例如,大盛镇青龙村太和场,一幢幢白墙灰瓦、前庭后院的川东民居风格“小洋楼”高低错落,院子里还专门设计了一块“菜园子”,不仅在建筑平面布局中满足了乡村生活功能,同时也在建筑外观上塑造了富有乡村文化的建筑形象。

兴隆镇牛皇村通过挖掘“礼”文化,对22栋农房进行连片改造,就地取材选用当地松木改造农户鸡舍、柴房;使用片石制作堡坎、人行步道等设施,注重保留原有青苔石阶、片石墙、水井、石碑等建筑,还原了枯藤老树、小桥流水、炊烟袅袅的乡村景致。

而今,随着一个又一个美丽村落的新鲜出炉,不少村民吃上了“旅游饭”,返乡创业兴业的年轻人也越来越多,甚至还有不少城里人带着资本、资源开始来村里寻找项目。

毫无疑问,渝北村落在持续焕新中正在加速实现价值重塑。未来的渝北村落,承载着乡愁与期待,必将成为让城市向往的稀缺资源。

渝北 场镇提质驶入“快车道”

原本破旧的房屋修整一新,刷上了大气的灰色水包砂漆;古镇周边的房屋按照“小青瓦坡屋面+传统中式拼花门窗”基调进行统一打造……

当下,渝北龙兴场镇改造提升工作正在如火如荼地开展。

此次龙兴场镇改造提升项目涉及316栋房屋建筑的外立面和屋顶改造、门市店招店牌、人行道改造、新(改)建公厕、改造农贸市场、完善雨污管网、新改建停车场等内容。

而这正是渝北区大力实施场镇改造提升的一个缩影。

近年来,渝北统筹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和城乡融合发展,持续实施中心场镇提档升级和撤并场镇综合整治,全区场镇面貌发生了根本改观,群众的生产生活环境品质显著提升。

“场镇作为上联城市、下接农村的关键节点,既为乡村地域系统提供的公共服务和人口承载功能,又承接着大城市外溢的产业和消费。”在渝北区住房城乡建委相关负责人看来,无论是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还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场镇建设都是“关键一环”。

按照计划,未来5年,渝北区将重点以着力提升场镇配套基础设施承载力为整治原则,实施王家、木耳、龙兴、大湾等7个镇街中心场镇提档升级,以及统景场镇立面整治等项目。与此同时,将重点以改造管网、新改建农贸市场、铺装人行道等为整治内容,完成茨竹中河、洛碛砖房张关,统景龙安等23个撤并场镇的综合整治。

统景镇启动场镇改造、提档升级,修补破损出行道路,建设居民休闲广场,打造清新景观节点,补齐基础设施短板;王家街道制定了包括“宜居宜家”等在内的“吾家百事”民生实事清单,在常态化开展场镇清洁行动的基础上,全力对场镇基础设施进行升级改造;

……

如今,一个又一个场镇的精彩蝶变,正在渝北区加速上演。

贺娜 姚兰 图片除署名外由渝北区住房城乡建委提供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意见反馈 Copyright2011-2017 All Rights Reserved 农家科技、城乡统筹发展网 版权所有
主管单位:重庆出版集团  主办单位:重庆农家科技杂志社有限公司  城乡统筹发展研究中心
协办单位:重庆市发改委、重庆市城乡统筹办、重庆市教育委员会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渝B2-20170014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网出证(渝)字第002号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渝网文(2016)4551-030号
渝公网安备5001080200101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50120180006 渝ICP备10015940号-1 技术支持:城乡统筹发展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