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乡统筹发展网讯 文/任洪涛 方向
要问垂钓休闲哪家强?
位于重庆市沙坪坝区歌乐山街道的颐麓欢歌生态园,在“钓圈”也是相当出名的一块宝地,无数钓友慕名而来,一呆就是好几天。
近年来,歌乐山街道因地制宜大力发展生态经济,带动各村通过农业向服务业延伸的战略,走出了数条致富之路。而通过改变产业格局,养殖、经济双增收的垂钓基地,已在当地初显规模。
垂钓中心日均接待150人,生意火爆 城乡统筹发展网摄
钓塘年入百万,还有孔雀为钓客助兴
2012年初,端凯辞掉了厂里的工作,回到村里,在跟家人商量一番后,大年初二一早,他敲开了村支书陈刚的房门。
“书记,我想回来把鱼塘变钓塘,不想在外面打工了,你给支点招。”那年端凯28岁,在歌乐村村支书陈刚面前,他仍然腼腆得像个孩子。
陈刚不紧不慢地把刚烧开的水倒入茶杯,递给了端凯,铿锵有力地说出了两个字:“支持”。
陈刚说,端凯是他看着长大的孩子,从小就有股不服输的韧劲,当他提出这个点子的时候,两人一拍即合,决定以“垂钓基地”为试点发展,来改变周边鱼塘养殖经营现状。可要如何发展,如何经营成了当时最大的难题。
有着十七年钓龄的端凯,起初只是邀约三五成群的钓友来鱼塘钓鱼,钓上来的鱼就称斤数卖,一来二去发现不仅赚不到钱,反而来的人还越来越少。“做生意不能只靠朋友支持,打铁还需自身硬,这个道理我都懂。”端凯告诉记者,发展初期的确困难,寻找长期盈利的经营模式,他和陈刚经常在鱼塘边讨论到深夜。
端凯指着鱼塘向记者介绍,以前鱼塘坡坎都是泥巴地,存在安全隐患,后来硬化路面,还修了石桥,才规范起来。随后,邻近的几户村民也开始跟着做垂钓生意,才有了现在的规模。
“陈刚书记带着我到外地考察,后来用几个集装箱在钓塘旁搭建基地,这才有了餐饮和休闲项目。”端凯说,现在他经营的钓鱼中心除了垂钓、餐饮,他还圈养了两只孔雀,供游客们观赏,一年营收可近百万元。
端凯正打理自己的垂钓中心 城乡统筹发展网摄
据歌乐山街道农服中心主任邓瑶介绍,2022年歌乐村杉棠树鱼池建设项目,目前已完成工程总量的70%,大田湾垂钓区建设项目正在报批审核中,建成后杉堂树、陈家湾、朱家湾、大田湾四大垂钓区提供路亚竞技、休闲垂钓等多项目服务,预计年总接待游客10万人左右,年产值约500万元左右,增加集体收益约50万元以上。
调整农村产业结构,构建生态农业新布局
除了发展垂钓基地,歌乐山街道还全方位的为各村在产业结构上寻求突破。
在颐麓欢歌生态园区里坐落着一间像艺术馆般的多肉植物园,里面展示着近千个多肉品种,深受中小学生喜爱,是学校组织研学课程的良好选择。在这个植物园里不仅能观赏多肉,还可提供陶艺手作、自助烧烤、户外露营等休闲娱乐项目,广受大家好评。
颐麓欢歌生态园区里多肉植物园 歌乐山街道供图
回顾歌乐山街道在整体调整各村产业结构的路径中,不难列举出如今已初成规模的亮点工程。由规模化发展第一产业向第三产业延伸,通过人才引进、专家引导向村民提供保姆式服务,结合当地情况因地制宜,邀请产业规划单位多次现场考察,召开推进会,树立典型,指明方向,让“乡村振兴”工作大步迈进,真正意义上实现了生态资源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双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