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乡统筹发展网12月7日讯(记者 方向 )“优化不等于放开,解封不等于解防,巩固防控成果、防止疫情反弹我们还要守护好我们身边的“特殊人群”!重庆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消媒所消毒监测科科长,主任技师朱兵告诉记者,当下重庆疫情虽然受到了很好的控制,但我们仍不能松懈,特别是老人、孕妇、儿童这三类人群,如何做好个人防护是很重要的。
朱兵长期从事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卫生应急、传染病防控现场处置和技术指导工作,具有扎实的理论知识和丰富的工作经验,随着这次疫情在全国再次爆发,他时刻关注着病毒的传播途径和思维方式。
“病毒其实跟人一样,是会根据环境发生变化和选择的。”朱兵说,随着奥密克戎病毒致病性的减弱、疫苗接种的普及、防控经验的积累,现在的病毒对人体已经没有之前这么危险了,但这三类人群需要特别注意。
为此,朱兵整理出来一套防护指南:
老年人
1.养成良好卫生习惯,坚持勤洗手、戴口罩,注意咳嗽礼仪,适度运动,保持正常生活规律,保证充足睡眠,清淡饮食,均衡营养,保持良好精神状态;
2.居家时经常开窗通风,保持室内空气流通,开窗时需注意保暖;
3.尽量减少外出,外出时做好个人防护,避免乘坐公共交通工具,与外人保持1米安全距离,减少参加聚集性活动,不到人群聚集或通风不良的场所;
4.外出就餐时,提倡使用公筷公勺或分餐制,降低交叉感染风险;
5.有慢性肺病、心脏病的老年人应在医生的指导下佩戴口罩;
6.患有基础疾病需长期服药的老年人,经医生评估后开长处方,尽量减少就医开药次数,或由家人代取药物;
7.鼓励全程接种疫苗,需要陪护的老年人,陪护人员做好自身健康监测,注意减少外出,外出时做好个人防护;
8.每天做好健康监测,定时测量体温、血压等。外出就医时,遵守“小病在社区、大病到医院”分级就诊原则,选择就近就医。提前预约挂号,了解就医流程,熟悉医院科室分布,就医时只做必要的检查项目,缩短在医院的停留时间;就医全程佩戴口罩。就医过程中,避免用手触摸眼、口、鼻,尽量避免直接触摸医院公共物品和部位,触摸后及时洗手或用手消毒液揉搓双手。候诊和排队时,与他人保持1米以上距离,乘坐厢式电梯时,应分散乘梯,避免同梯人过多。尽量选择扫码支付等非接触方式付费。就医结束返家后立即正确洗手或手消毒。
孕妇
1.注意适度运动,保持良好生活规律和良好情绪,保证充足睡眠,清淡饮食,均衡营养;
2.做好个人卫生,注意咳嗽礼仪;
3.居家经常开窗通风,保持室内空气流通,开窗时需注意保暖;
4.尽量减少外出,外出时加强防护,坚持佩戴口罩,与他人保持1米以上距离;
5.减少参加聚会和亲友探视,避免到人群聚集或通风不良场所;
6.做好自我健康监测,有异常情况及时咨询医生或就诊;
7.产检提前预约挂号,分时段就诊,避免集中候诊,尽量缩短就诊时间,就诊过程中,避免用手触摸眼、口、鼻,尽量避免直接触摸医院公共物品和部位。尽量选择扫码支付方式付费,回家后及时洗手。
儿童
1.教育、督促孩子养成良好卫生习惯,及时全程接种疫苗;
2.科学运动,均衡营养,作息规律,适度用眼;
3.餐具、毛巾等生活用品单独使用;
4.注意保持房间整洁通风,避免前往人群聚集或通风不良场所;
5.少出门,勤洗手,不乱摸口、眼、鼻,不吃手,外出时尽量避免乘坐公共交通工具,注意做好防护,避免用手触摸公共物体表面,触摸后回家及时洗手;
6.就医时避免乘坐公共交通工具,加强个人防护,家长做好自我健康监测和自身防护;
7.看护人照看儿童时注意个人卫生习惯,不要亲吻孩子,不要对着孩子咳嗽、打喷嚏、呼气,外出时看护人戴好口罩,看护人如有发热、干咳、咽痛等症状,应将孩子交由他人照顾,避免与儿童继续直接接触,及时就医排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