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乡统筹发展网讯(方向)10月13日,记者从重庆市水利局获悉,2021年,重庆全市用水总量721205万立方米,民、商用水较2020年下降7.5%、2.0%,用水效率指标连续7年下降,作为丰水区域,重庆却在全国节水型城市创建中取得优异成效,市水利局、江北区机关事务局等六家公共机构成功获得“国家级水效领跑者”称号。
成绩的取得,源于重庆深谙节水之道。
近年来,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节水优先、空间均衡、系统治理、两手发力”的治水思路。重庆以国家节水行动和重庆市节水行动实施方案为统领,把节水载体建设作为节约用水工作的基本内容和重要抓手,按照“管行业就要管节水”、“把节水落实到用水各环节中”工作理念,创新体制机制、激发节水内生动力,在全市营造节水、惜水氛围,全面落实“节水优先”治水思路,大力实施国家节水行动。
发挥带头模范作用
树立“全国水效领跑者”标杆
重庆理工大学位于重庆市巴南区,占地2000余亩,在职教职工2000余人,在校师生21000余人。学校由于管网漏损、节水器具老化失效等原因,造成用水量长期偏高,2015、2016、2017三年人均年用水量约为71吨,较定额规定的55 m3/人·年偏高29%。
2018年,学校委托第三方实施合同节水管理,通过采用DMA分区计量管理、老旧管网改造、漏水点探测修补、更换节水器具等措施,学校节水效果显著。年用水量改造前162万立方米,下降到79.42万立方米,节约水量约80万立方米,节水率达56%。总用水量及人均年用水量均下降过半,比定额用水量还低15%。聪哥用水大户“变身”为节水先进单位。
2019年,重庆理工大学获评市级节水型高校,2021年被评为国家级公共机构水效领跑者。
像重庆理工大学的这样交出亮眼节水成绩在全市中还有不少企业。
记者从江北区机关事务局了解到,江北区行政服务中心建成于2006年,常年用水7500人,自2019年该局针对开展节水工作以来,实施了包括制定和完善各项用水管理制度,以制度约束节水行为;投入资金加强节水宣传力度;改造节水设施设备,淘汰老旧不符合节水标准器具;非常规水源利用,在行政服务中心各点均设置了雨水收集桶,用于绿化用水和厕所清洁用水等系列措施。
节水型单位建成后,全楼栋用水计量率达到100%,人均用水量21.34立方米,比定额用水量低44%,用水器具漏失率为0%,中央空调冷水补水率分别为0.44%、0.353%和0.835%均小于1%。完全达到全国节水示范单位标准。
自重庆市组织开展2021年重点用水企业“水效领跑者”遴选工作以来,评选出重庆海螺水泥有限责任公司等11家企业为2021年市级重点用水企业“水效领跑者”;开展公共机构实效领跑者遴选,市水利局、江北区机关事务局等六家公共机构成功获得“国家级水效领跑者”称号。
除此之外,重庆市妇幼保健院、重庆理工大学、铜梁二中、彭水县第一中学校等多所单位,结合自身环境和现状,针对性的将本单位进行逐步改造,最终达成节水型单位,效果良好。能够获得“国家级水效领跑者”称号,不仅是单位荣誉,更在全市起到带头模范作用,责任巨大。
“农、工、城”三步走
节水理念覆盖经济社会全领域
“现在我们大竹林酒厂冲厕用水、绿化景观用水、部分地面清洁用水,均使用达到标准的中水。”2022年3月,重庆啤酒节水项目标杆酒厂大竹林酒厂相关负责人介绍说,酒厂在2021年6月启动了中水处理及包装喷淋水回用项目,预计每年节约5万吨水。这些中水来源主要是啤酒生产过程中的“废水”,在经过多重过滤和软化等环节后,用于厕所、绿化、景观、 清洁地面等非生产环节,以及冷凝器、中央空调循环水补充。
通过中水包装喷淋水回用等节水措施,大竹林酒厂水耗再创新低。2022年1月,该厂每酿一百升啤酒消耗1.69百升水,远低于行业每酿一百升啤酒消耗3.5百升水的平均水平,在中国啤酒行业内处于领先水平。
大竹林酒厂的节水改造工程,是重庆市工业节水减排的典型案例之一。据市水利局相关负责人介绍,“管行业就要管节水”就是要将节水理念贯穿到经济社会发展的各领域各环节,各行业主管部门大力推进农业节水增效、工业节水减排、城镇节水降损,促进全市水资源节约集约利用,在全市落地全面推进各项节水工作。
在工业领域大力推行节水改造。积极推动火电、钢铁等高耗水行业节水改造,鼓励企业采用节水新工艺、新技术、新产品和新装备,2021年利用经济和信息化专项资金支持节水项目3个,补助资金158万元,撬动企业投入6350万元,年节水17万立方米;推荐重庆通用工业(集团)有限公司等2家企业参加国家工业节水工艺、技术和装备评比。
同时,大力开展实施农业节水工程。启动实施了合川东风水库、永川上游水库等8个中型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项目,完成投资1.23亿元,新增、恢复灌溉面积10.8万亩,改善灌溉面积10.5万亩,新增节水能力2505万立方米;出台大中型灌区、大中型灌排泵站标准化规范化管理实施细则,推进灌区标准化规范化管理;在九龙坡等10个区县开展水肥一体化示范,新增示范面积250亩,累计示范达3000余亩,涉及蔬菜、柑橘等9类作物;结合高标准农田建设,建成高效节水灌溉面积30余万亩;实施生猪规模养殖场建设、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项目,建成5个畜禽养殖节水示范工程,改进了养殖场饮水设施、清粪设施,节约了畜禽饮水量、粪污清理用水量。
在节水的另一个重点领域中,重庆着力开展城镇节水控水。印发《重庆市节水型城市评价申报及评价方法》《重庆市节水型城市评价标准》,建立市级节水型城市标准及申报办法,鼓励区县开展市级节水城市创建;积极推进中心城区节水型城市创建,中心城区11个区县(含高新区、两江新区)均达到市级节水型城市标准。2021年投资1.78亿元,累计改造老旧管网总长超过540km,一户一表改造超3.9万户、城市公共供水管网漏损率进一步降低,全市城市公共供水管网漏损率控制在8.65%以内。
创建节水型社会
推进打造全国节水型城市
记者从市水利局获悉,截至2021年,中心城区及永川区等12个区达到市级节水型城市标准。全市累计创建各类节水载体4457个,重庆规模以上的火电、钢铁等重点行业全部建成节水型企业。通过市级节水型城市的创建及节水载体的建设,为重庆市创建国家节水型城市打下了良好基础。
据了解,为创建节水型城市,全市多部门合力推进节水型社会建设。放眼全域全行业,立足重庆水资源禀赋条件和“一区两群”发展布局,科学构建节水型社会建设规划体系。
市级“十四五”节水型社会建设规划经联席会议22个部门审议,由水利、发展改革等6部门联合印发。积极开展县域节水型社会达标建设工作,累计已有涪陵、长寿、合川、永川、南川、大足、璧山、铜梁、潼南、荣昌、梁平、垫江12个区县获评国家达标区县、黔江、江津、綦江、万盛、秀山、彭水6个区县通过国家复核验收,创建比例达46%。
为推动节水型城市建设,市水利局积极推进《重庆市城市供水节水管理条例》的修订,建立健全完善重庆城市服务业及生活用水定额体系。十四五以来,全市公共机构用水总量和用水强度控制指标,深入推进节水型公共机构建设,开展DMA分区计量管理,供水老旧管网改造,一户一表改造等,节水工作处于全国领先水平。
重庆市还印发了《关于深入推进全市公共机构节约用水工作的通知》,下达“十四五”全市公共机构用水总量和用水强度控制指标,深入推进节水型公共机构建设,累计创建公共机构节水型单位3044家;创建市级节水型企业21家,全市累计建成节水型企业236家,规模以上的火电、钢铁等重点行业全部建成节水型企业;建成节水型高校17家,累计创建率达21.6%;全市累计建成节水型小区723个,将全市节水载体扎实推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