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引兵井冈”到“朱毛会师”,从“八角楼的灯光”到“朱德的扁担”,从“母送子、妻送郎”当红军、上战场到近4.8万英烈的牺牲……五百里井冈处处可见红色印迹,处处都有红色故事,堪称一座没有围墙的红色博物馆。
如何抓拢红色资源、放大红色效应,让昨天的光荣今天更光荣,过去先进的现在更先进?
近年来,井冈山深化“红色+”思维,大力开展红色名村“三联”建设,走出了一条“遍地红”引领“村村富”的乡村振兴新路径。
红色阵地联建,统筹力量有广度
“我觉得要在红色课程开发上多下功夫”“不仅要有颜值,更要有主题,有内涵”……今年夏天,在马源村,一场红色名村“三联”建设座谈会热火朝天,红色名村“三联”单位代表、运营主体代表、专家团成员、村书记主任等齐集一堂,大家你一言,我一语,商量着怎么让红色名村“大放异彩”。
资源聚合,方能推动发展聚变。
井冈山在遴选出29个红色资源最丰富、红色遗存最充足、红色文化最凸显的“红色村”基础上,建立“N对1”结对帮扶机制,组织45个机关单位,24个红色教育机构与29个红色名村“结对子”,整合各类资金5000多万元,推动政策、土地、项目等资源向红色村庄聚集。
力量聚在一起,资源抓在手上,如何让红色阵地更红更大?
各红色名村和“三联”单位按照“以点为基、串点成线、连线成片”的思路,结合历史事件发生时序和红色村庄地理分布,串联中国井冈山干部学院、江西干部学院等授(挂)牌的42个精品现场教学点,连村成线设计红色教育主题路线,打造了三湾—古城—大仓—古田—马源—茅坪“重上井冈山”等13条红色精品路线,建成了茅坪“红旅融合”乡村振兴示范区。
如今的井冈山,红色基因深植到山间田野村落,逐步形成一个全山覆盖、全域循环的“红色综合体”。
红色基因联学,挖掘文化有深度
乔林党支部是毛泽覃亲手创立的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第一个农村党支部。当年,这个支部在组织发动群众、建立红色政权、保卫根据地的斗争中,发挥了战斗堡垒作用。
如今,茅坪镇乔林村按照“初心乔林”的主题定位,不仅在原址重建了“乔林党支部”,还配套建设了陈列馆和宣誓广场,再现革命场景,成了党性教育的“热土”。
不仅有“初心乔林”,还有“大仓会见”“源头探路”“星火茅坪”等,29个红色名村,村村都有鲜明标识和特色主题,让人一眼便能捕捉其精髓所在。
为让红色记忆更鲜亮,“三联”单位双方将“弘扬井冈山精神,传承红色基因”作为红色名村建设的根基和灵魂,持续深化红色基因联学。
一方面,学深红色历史。以“支部共建”为载体,以举办中国红色旅游博览会等高端会议为契机,要求结对帮扶单位党组织每季度至少开展1次学习研讨活动,采取革命旧址现场学、集体座谈研讨学、红军后代分享学等形式,不断加大研学力度,联合推出一批井冈山精神研究精品力作。
另一方面,讲好红色故事。邀请党史专家学者、革命后代、红色教育机构资深教师等人员,组建16人的“井冈山红色名村建设专家团”,帮助挖掘红色史料、定位红色主题、创新红色内涵等,先后挖掘了“引兵井冈”“八角楼的灯光”等30余个红色故事。
红色资源联享,建设成效有亮度
“这一位是我的爷爷江昭明,他1927年11月加入农民自卫军,先后任柏露乡、第三区工农兵政府主席……”柏露乡柏露村党支部书记江传亮,从不善言辞到侃侃而谈,得益于“三联”单位江西井冈山干部学院教学老师的“加持”。
为推动红色人才实现真正联享联育,井冈山建立“导师制”人才培养机制,推动每个红色教育机构选派1名优秀教师与乡镇讲解员、村干部“1+N”结对,着力帮扶提升现场讲解、故事讲述、旅游接待等能力水平,同时发动革命后代、党史专家、老党员老干部等力量,精心培育了一支人人会讲、个个愿讲、处处能讲的红色宣讲员队伍。
人才要用活,市场也要搅活。井冈山组建“红色名村党建联盟”,实现双向发力。
在红色名村方面,制定红色遗存、教学课程、服务设施、体验项目等资源清单,向红色教育机构、旅游经营主体开放共享,同时鼓励村集体利用可支配的资源资产,通过作价入股、租赁承包等多种经营模式,与结对帮扶单位合作,共建红色研学基地、乡村旅游示范区。
在“三联”单位方面,各红色教育机构将红色名村纳入培训班行程安排,平均每年向帮扶村安排学员近5000人次,不断提升红色名村经济和社会效益。
红色的“底子”,绿色的“被子”,变成沙沙作响的“票子”。如今,29个红色名村,已吸纳25个市场经营主体,创建了5个省3A级以上的乡村旅游点,打造了13个红色研学基地,民宿床位近1.3万张,可一次性接待1.6万余人,间接带动近万名群众在家门口吃上“旅游饭”,2021年红色名村村集体经济经营收入平均达18.6万元。(曾宇亮 向锡林 周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