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

当青少年“占领”网络:怎么管,管什么

2022-07-18 09:30:57  来源:中国青年报

最近,一首《孤勇者》火了。这首原本定位为流行歌曲的曲子,却因小学生们的传唱,生生变成了儿歌。

来自北京的家长杨静(化名)还是在小学二年级的女儿口中才第一次听到这首歌。经过仔细盘问,她才知道,女儿大概是在“姥姥手机的抖音”“课外班的网络电视”等地方,通过自己并不掌握的网络渠道学会的这首歌。

“我这才意识到,我和孩子可能不在同一个网络世界。”杨静说。“后来,我和朋友聊起来这首歌的走红,一位中学生的妈妈告诉我,这首歌在中学生当中‘被鄙视’了,因为‘这是小学生听的’。”

“原来,不仅我和孩子的网络世界不同,不同年龄阶段孩子们的网络世界也不一样。”杨静无奈地说。

根据2021年发布的《2020年全国未成年人互联网使用情况研究报告》,2020年,我国未成年人网民达到1.83亿人,互联网普及率为94.9%,比2019年提升1.8个百分点,高于全国互联网普及率70.4%的水平。小学生在学龄前首次使用互联网的比例达到33.7%,而且逐年呈上升趋势。

可见,青少年如何正确地使用网络,家长、学校、社会如何管理、引导青少年上网,都应成为社会各界需要重视和解决的现实问题。

青少年正在“占领”网络

不久前,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一些地方的中小学线下转线上教学。每当一座城市发布与学校相关的通知时,都会引起网友们对于“返不返校”的吐槽和讨论。

当所在城市通知线下复课时,张晴(化名)忍不住在网上有感而发:“太好了,终于等到返校这一天了。”张晴的孩子上小学一年级,前段时间孩子在家,让张晴这个双职工家庭“增添了不少压力”,如今终于可以送回学校了。

发送完这条网络动态,张晴跟网络上一些“志同道合”的网友们聊了许久。突然,网络平台推送给她的消息渐渐变成了“求反转”“有没有可能不返校”“不想返校”……

“我觉得挺奇怪,哪有家长不想返校呢?”点进去一看,张晴才明白,这些不愿返校的帖子全是小学生、中学生自己发的。一听到返校消息,习惯了居家生活、担心学习和考试压力的他们纷纷在网络上抱团、吐槽。

“以前,我理所应当地认为网络上大家都是成年人,结果那天一看,原来网络中的‘朋友’‘姐妹’还有这么多是孩子。”张晴说。

另据《青少年蓝皮书:中国未成年人互联网运用报告(2020)》,我国未成年人的互联网普及率已达99.2%,远远高于我国总体的互联网普及率64.5%,未成年人首次触网年龄不断降低,10岁及以下开始接触互联网的人数比例达到78%。互联网在娱乐、学习、社交等方面对未成年人都产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

这一代青少年是网络原住民,已经成为公认的事实,但是,如何面对、引导、管理、保护这样一个庞大的群体,成了不少教育界、法律界、互联网领域专家、学者关注的重要课题。

7月9日-10日,在北京师范大学举办的首届青少年互联网大会上,作为一个6岁孩子的父亲,腾讯微信战略研究院高级研究员张斌感慨,每当他看到孩子熟练地摆弄着手机或平板电脑,找他们想要看的线上内容时候,或是拿着父母的手机打开App,熟练地跟家人打视频电话的时候,自己都深刻感受到什么叫数字原住民。

“这跟我们小时候不一样,现如今孩子的生活已经跟数字化工具密不可分了,我相信以目前的科技发展速度,他们未来的数字化程度应该是我们今天无法想象的。”张斌说。

教育部原副部长、教育部关工委主任李卫红在会上表示,对于数字化时代的“原住民”青少年来说,他们在享受数字化时代所带来的各种利好的同时,资源丰富、快速变化的数字世界也给青少年提出了诸多的挑战。“顺应数字时代发展要求,加强青少年网络素养教育,尤其是科技创新教育,在今天显得尤为迫切,尤为重要。”

青少年网络素养现状:认知行为能力高,印象管理能力低

作为当下网民群体不可忽视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青少年的网络素养如何?

近日,北京师范大学新闻传播学院未成年人网络素养研究中心发布的2022年青少年网络素养调查报告显示,青少年网络素养总体平均得分为3.56分(满分5分),略高于及格线,有待进一步提高。网络价值认知和行为能力维度得分最高(3.93分),网络印象管理能力维度得分最低(3.03分)。

具体来看,女生在上网注意力管理能力、网络价值认知和行为能力几个维度的表现相对较好。男生在网络信息搜索与利用能力方面表现相对较好。随着年级升高,初中生和高中生网络素养水平分别升高,但高一学生最低。上网注意力管理能力、网络价值认知和行为能力素养随年级升高而降低,网络印象管理能力素养随年级升高而升高。

值得注意的是,报告显示,每天平均上网1-3小时的青少年网络素养水平最高。随着每天上网时长的增加,青少年网络素养水平逐渐下降,上网注意力管理能力、网络价值认知和行为能力素养随年级升高而降低,网络印象管理能力素养随年级升高而升高。

对此,北京师范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党委书记方增泉指出,“赋权、赋能、赋义是青少年网络素养教育的核心理念。赋权,是要积极主动而不是消极被动地开展网络保护;赋能,网络素养教育是一种能力构建教育,让网络真正为青少年所用;赋义,则是要在更深层次的价值和意义上进行网络素养教育,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落地落细落实。”

当网络已经成为青少年日常生活无法分割的一部分,他们应当具备什么样的网络素养呢?

“当我们还在说Z时代时,现在的孩子们已经是2010年后出生的、‘α时代’的人了,在这个智能时代,孩子们一出生就在探索网络世界。”北京师范大学科学教育研究院副院长董艳说。

董艳认为,小学生应当从三年级起具备4个网络素养。“一是要有敏感的、敏锐的、正确的信息意识;二是计算思维,遇到问题不要先慌乱;三是数字化学习与创新的能力;四是要有信息社会的责任。”

“面对未来,每一个青少年会面临3个世界:一个世界是真实的、客观的外在环境;第二个是不断丰富的互联网世界,是虚拟符号的世界,但我希望它更代表每一个孩子通过用互联网互动构建的内在知识体系,构建的内在信念体系,构建的内在你跟别人的关系体系;第三个世界是孩子的心智世界,这是更需要大家去呵护的。因此,我们要让孩子成长得更健康、更有力、更有鉴别力、更温暖,才能让他们在未来社会里发一分光,发一分热。” 董艳说。

青少年网络行为管理,不仅是“收手机”这么简单

如今,有一个场景已经十分常见:两三岁的小朋友就已经会对着手机、平板电脑点点拨拨找到自己想看的动画片,而孩子的爷爷奶奶却捧着智能用品无从下手。让这些天然浸润在网络世界的“原住民”学会运用网络、正确认识网络,在网络中保护自己,对于老一辈的网络“移民”来说,并非易事。

中国网络安全协会副秘书长赵宏志表示,随着数字时代发展,首次触网的青少年年龄越来越小,网络空间是现实的延伸,现实中针对青少年合法权益侵害的不良行为,大量地向虚拟网络世界转移,以城市青少年人群为目标的网络不法行为,乃至犯罪行为正显示出比现实暴力更大的危害性。

“近年来,青少年遭受电信诈骗、不良信息影响、个人隐私泄漏、网络沉迷成瘾等事件时有发生。从层出不穷的典型事件来看,青少年权益被侵害已经扩大到网络空间,影响深远。”赵宏志认为,虽然我国网络安全防护能力不断提升,但在青少年网络保护方面仍存在很多的空白,监管对象多针对互联网行业,对家庭、学校及社会及其他主体责任、规范不明确,互联网行业自律还处于探索阶段,多是迫于媒体和公众的压力采取的危机公关行动,未能形成统一有效和长期持续的行业标准和规范。

近年来,无论是相关政策法规的出台,还是各大网络平台开展的青少年网络账号管理、青少年模式等规范措施,都在一定程度上规范、保护了青少年的网络行为和网络安全。

然而,规范青少年的网络行为,防止青少年健康成长受到侵害,不仅仅是靠“收手机”“卡时间”等技术限制那么简单。除了保护和规范,青少年还需要通过引导和教育树立全面的网络素养。对于家长、学校来说,更重要的是在纷繁的网络世界中教会孩子辨别“香花”和“毒草”。

“如何引导和教育青少年,可能比保护更重要。不良作风的根源是意识,解决意识问题一定要靠教育。” 中国工程院院士、计算机专家李国杰说。

李国杰表示,很多国家都在研究内容过滤技术,包括中科院计算所等机构也在研究内容过滤技术,现在越做越先进。但是内容的过滤技术再先进,也替代不了青少年区分“香花”和“毒草”的能力培养。

“质疑和批判是科学精神的本质,所以要注意培养和提高未成年人获取分析、判断、选择应用信息的能力,让他们逐步地养成判断信息真伪和良莠的能力,这样才能从根本上预防未成年人受到网络不良信息的侵害。”李国杰说。(记者叶雨婷)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意见反馈 Copyright2011-2017 All Rights Reserved 农家科技、城乡统筹发展网 版权所有
主管单位:重庆出版集团  主办单位:重庆农家科技杂志社有限公司  城乡统筹发展研究中心
协办单位:重庆市发改委、重庆市城乡统筹办、重庆市教育委员会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渝B2-20170014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网出证(渝)字第002号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渝网文(2016)4551-030号
渝公网安备5001080200101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50120180006 渝ICP备10015940号-1 技术支持:城乡统筹发展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