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乡统筹发展网6月8日讯 为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坚持发展“枫桥经验”的重要论述,巴阳镇紧紧扭住做好群众工作这条主线,不断总结探索化解基层矛盾纠纷的新方法、新路子,倾力打造“三根板凳”调解室,以点带面,示范带动,切实做好和谐“加法”矛盾“减法”。
“三根板凳”调解室是由矛盾双方、板凳调解员三方参与。将调解牌、流动板凳搬到田间地头、村落院坝,现场说法讲理。还健全了“五项”工作机制,筑牢了化解矛盾纠纷坚固堤坝。一是建立受理机制。由矛盾纠纷当事人申请调解或镇调解委员会发现矛盾纠纷后,板凳调解员第一时间受理,并在3个工作日内,及时主动上门调解;二是建立参与机制。由驻村干部、派出所民警、司法所工作人员、村社综治专干、法律明白人等人员参与。现场参与调解的工作人员还可由矛盾双方当事人进行“点单”或者镇调解委员会“派单”参与调解;三是建立流程机制。首先由调解主持人介绍现场调解参与人员,宣读调解纪律。其次由矛盾双方当事人陈述纠纷情况和诉求,再由法律顾问、派出所民警等现场调解人员发表观点。最后由调解工作人员依法进行现场调解。调解达成协议的,制作调解协议书,并督促协议履行。调解未达成协议的,告知当事人通过诉讼或者其它途径解决;四是建立保障机制。按照“谁调解、补助谁”的原则,划分案件类型和“五类”补贴标准,每季度发放一次调解补贴;根据矛盾双方当事人的诉求,寻求民政、社保、司法等政策救济救助;对调解工作人员的往返交通、安全予以保障;五是建立评价机制。由矛盾双方当事人对调解程序从受理、参与、流程等方面客观公正的进行评价并提出意见和建议。
通过对每次调解案件的分析、总结,结合对矛盾双方当事人的回访,巴阳镇成功探索出一条以“法理结合,沟通有效,思考换位,尺度把握,心理疏导,语言生动,案例分析”为调解理念的“三根板凳”调解室。
日前,在巴阳镇永利村4组 召开了一场现场调解会,因彭某家养的牛把王某家的枇杷苗吃了。“三根板凳”调解室获悉案情后,联同派出所民警赶到现场,实地查看枇杷苗损失情况,现场进行调解。在调节中,调解室工作人员耐心细致地讲政策、摆道理。经过调解彭某补偿王某枇杷苗费用500元,最终在村民代表的见证下,双方化干戈为玉帛。
“自己吃饭有时候还咬自己的舌头呢,一个村的乡里乡亲居住在一起,生活中的磕磕碰碰再所难免,有时候自己也知道都是小事,但有时候面子上会抹不开,一些小纠纷、小摩擦就会激化成大矛盾。现在我们有了“三根板凳”调解室,相当于有个中间人,由民警、干部亲自来给我们当调解人,来给我们处理事情,大家都能信服接受”。永利村4组村民李某说道。
三根板凳调解室解决人居环境整治问题
“成立这个调解室是创新基层治理,构建大调解格局,有效化解基层矛盾纠纷所作出的积极探索。”巴阳镇党委书记任绪锋介绍说。据统计,自“三根板凳”调解室成立以来,镇调解委员会已化解各类矛盾纠纷83起,调解成功率100%。群众回访满意度100%。辖区人民群众满意度持续上升,进一步实现调解更加有效,彰显出干群关系更加亲密,基层治理更加稳定。
三根板凳调解室助推美丽乡村建设
下一步,巴阳镇将继续大力推动“三根板凳”调解室标准化建设、调解工作更规范运行,践行好新时代“枫桥经验”,为基层和谐稳定注入做出更多积极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