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热线:023-61520695 举报电话:023-61520697

武隆沧沟:用记忆“锁定”乡愁

2022-05-30 13:16:57  来源:城乡统筹发展网

——驻乡工作队完善乡村基本公共法律服务“两大创新”赢得百姓赞誉

编者按: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治理有效是其中的重要内容。如何加强和改进乡村治理,推进更高水平的平安法治乡村建设?这是重庆市委政法委乡村振兴帮扶集团驻沧沟乡工作队一直在思考的问题。自2021年起,该工作队聚焦农村矛盾纠纷的主要方面,从预防村内房地纠纷和保护村外务工群众权益入手,以本土干部为主体,联合社会专业力量,结合现代科技元素,探索了基层社会治理新思路。

在预防房地纠纷方面,通过大量的实践与论证,驻乡工作队不仅创新了耕地和林地边界、面积确认办法,更在基层调解纠纷的基础上更进一步,掌握农村主要冲突矛盾的底层逻辑,建立以“房地纠纷记忆所”为主要载体的土地边界证据保存工作,真正做到从源头上治理预防,从苗头中发现问题,从根本上化解矛盾。迄今,该驻乡工作队先后在大田村、沧沟村建成村级房地纠纷记忆所2个,乡级房地纠纷记忆所1个,保存土地证据41.62亩,涉及农户61户,沧沟村沙台铺农业社正在开展大规模证据保存工作,涉及农户80余户,耕地700余亩;

在村民务工权益保护方面, 积极协调专业社会力量,联合本土干部,通过线上提供法律咨询、取证指导、文书撰写等服务,线下案件诊断、免费代理上庭等工作,首创“高校+乡镇”的法律援助模式,激发了群众参与热情,目前已接收需援助意向30余起,经筛选后法律服务团接收案件5起,处理完毕2起,涉及金额80余万元。

聚焦房地纠纷 成立房地纠纷记忆所

“我不记得了。”“我不晓得啷个讲证据。”“算了算了,各退一步吧。”武隆区沧沟乡,近年来由于被纳入乡村振兴重点帮扶乡镇之一,很多耕地、林地得以整合开发,越来越频繁的土地流转带来房地界畔模糊问题日益突出。一旦出现房地纠纷,村民往往会各说各话,各执己见,即便是村委会介入调解,也很难真正化解矛盾。

据沧沟乡司法所2021年统计的法律纠纷案件数据显示,村内近一半的纠纷都来自房地纠纷。房地纠纷的类型为土地边界和面积纠纷、房屋及其宅基地归属纠纷。如何从源头上解决房地纠纷,让大家都心服口服呢?10多平方米的会议室,驻乡工作队的几名队员正为此绞尽脑汁。

▲ 大田村房地纠纷记忆所院坝会。驻乡工作队供图

自2021年5月以来,该驻乡工作队就进驻了沧沟乡5个村,足迹遍布29个村民小组。在实践调研与走访中,队员们一直在寻找啃下房地纠纷这一“硬骨头”的法子。重庆市公安局二级巡视员、驻乡工作队队长杨成说:“我们需要找到一种将土地和房子产生的纠纷化解在萌芽状态的好办法,不仅要能适应农村环境,操作简单、成本低,还要方便推广才行。”

“何不建立个事前预防机制?”在一次走访调研中,邹彬突然灵机一动。队长立刻肯定道:“这个好啊!你再想一想,形成系统化思路,咱们一起来做!”邹彬,是工作队里一名普通队员,也是2020年毕业的清华大学法学院选调生。

经过队员们的一同努力,以“房地纠纷记忆所”为核心的房地矛盾预防机制落地成形。该机制运行过程为:工作队指派队员邹彬做总体策划,乡司法所、各驻村第一书记、村支两委干部与工作队一起共同负责收集、整理、保存纸质、航拍、音频、视频等资料信息,通过院坝会宣讲、群众参与土地丈量、签署土地确认书等工作,将证据同时保存在农户、村委会、乡司法所、网上云等媒介,提前预防矛盾纠纷的产生。这是一套从事先证据储存到事后纠纷调解的完整流程,而作为核心的房地纠纷记忆所,正是证据储存中心。

▲ 驻乡工作队领导向农户了解土地纠纷情况。驻乡工作队供图

引导群众共同参与,培养群众证据意识。“房地纠纷记忆所的优势在于,让农民群众改变重口头协议轻有形证据的习惯,慢慢培养起群众‘大事留视频、小事留字据’的法治意识。”邹彬介绍道:“我们给工作人员做了详细的工作手册,里面有边界确认步骤方法、案例分析,连满足不同主体要求的范式主持词都设计好了;我们还给村民们发放了宣传小册子,里边有通俗易懂、朗朗上口的标语、生动精简的流程图。这一套都打包好了,正在大力实施呢!”

依托房地纠纷记忆所建立的一整套房地矛盾预防机制为乡村社会治理开创了新的思考路径。一是充分体现了农民在乡村治理中的主体地位。打造房地纠纷记忆所的想法是工作队在与村民面对面交流中萌发出来的,是沧沟乡1万多名群众和干部的智慧结晶。这种解决矛盾纠纷的模式力图将过去的乡村管理转向乡村治理,增强农民参与治理的积极性主动性。二是把握、顺应了乡村实情和发展规律。一方面适应了农村土地流转愈加频繁、农村流出人口多的时代趋势;另一方面易掌握、操作简单、成本低的特点,让其可适性强,能够在各村复制推广。三是创新了现代乡村治理手段。利用现代科技手段定界测量,存储证据,推进乡村治理方式和治理手段的转变。四是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定分止争。村民亲身参与案件的过程中培养他们的“证据意识”,增强法律意识和素养。

▲ 田间地头给百姓丈量面积和地界。驻乡工作队供图

2022年3月30日下午,沧沟乡迎来了一个重要里程碑,沧沟乡房地纠纷记忆所第一次亮相就完成了涉及土地11152平方米,16.72亩,农户25户的土地确认仪式,得到了乡亲们的热情参与。很快,试点经验被各村复制推广,大田村房地纠纷记忆所、沧沟村房地纠纷记忆所相继成立,青杠村房地纠纷记忆所、关庙村房地纠纷记忆所、大水村房地纠纷记忆所也在筹备中。

“房地纠纷记忆所”的创立是推进乡村社会治理的一次大胆尝试,它在化解基层矛盾、培养法治契约意识上做的探索,能给到中国乡村社会治理在方法上和技术上一些有意义的启示,贡献一份未来乡村社会治理方案。

▲ 重庆市委政法委副书记马奇柯(右二)调研指导房地纠纷记忆所相关工作。驻乡工作队供图

强化村民务工权益保护 成立线上法律服务团

乡村振兴,大有可为。对于这支工作队而言,房地纠纷记忆所的建成仅仅是铸就乡村振兴之路的一个开始。工作队还开创乡镇法律服务的先河——沧沟乡线上法律服务团,为在外务工村民提供法律支持。村民线上可直接和法学专家、教授对话和寻求法律服务,内容涉及劳务、合同、婚姻等方方面面。

考虑到队里的邹彬具有法学背景,工作队安排他协助乡里处理矛盾纠纷,成立沧沟乡线上法律服务团也是他提出和策划的。

为什么会萌生成立线上法律服务团的想法?邹彬讲起了自己走访调研的见闻和体会。

▲ 农民工郑先生寻求帮助。驻乡工作队供图

“我是建设高压铁塔的工人,在施工过程中,眼睛受伤了,咋办?”农民工郑先生由于没钱住院治伤,只能在家养伤,非常无助,来到了邹彬的办公室咨询并希望获取法律援助。

如今,像这样需要法律援助的村民还有很多,他们大多都是外出打工,有的被拖欠了劳务费、有的受了工伤、还有的被诈骗过。当自身权益被侵害时,他们不懂法律,又请不起律师,维权十分困难,但对通过法律援助来维护自身合法权益的愿望越来越强烈。

“一分一厘,都是乡亲们的血汗钱,很难挣的。”邹彬谈到:“案件标的额从几千到好几十万不等,有的需要告知他们通过何种途径维权,有的需要帮忙打官司,针对不同情况得采取不同处理办法,我虽是法学生,但凭我一人之力也难以满足1万多名群众的需求呀。”

现在法律援助运作主要依赖政府的行政推动,但也面临着社会日益增长的法律援助需求与财政投入效果不足的矛盾。专业的法律援助律师不能完全覆盖到这些农民工和小额案件,也不能无偿地满足受援对象多样化的需求,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法律援助的受益面和援助范围的广泛性。

2021年8月20日,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三十次会议表决通过法律援助法,自2022年1月1日起施行,其中就规定了高等院校、科研机构可以组织从事法学教育、研究工作的人员和法学专业学生作为法律援助志愿者,在司法行政部门指导下,为当事人提供法律咨询、代拟法律文书等法律援助。

在一次重庆市法学会与西南政法大学联合举办的座谈会上,邹彬把握住了契机,与当时的带队老师进行交流,传达了乡里农民工们需要法律援助的诉求。之后,工作队积极对接西南政法大学相关部门,邀请西南政法大学法律诊所专家团队进驻沧沟乡。

▲ 沧沟乡线上法律服务团。驻乡工作队供图

就这样,由一批西南政法大学法律诊所的学生为主的沧沟乡线上法律服务团于2022年4月6日正式成立了。村民线上可直接和法学专家、教授对话和寻求法律援助,内容涉及劳务、合同、婚姻等方方面面。

沧沟乡线上法律服务团是一支很好的新生力量和平台,一方面具有社会公益组织的独特优势。既无偿提供法律服务,又与基层群众接触更紧密,与服务的需求距离更贴近,提高法律援助知晓率。另一方面内部组织结构与工作流程相对简单,提供法律服务的方式较为灵活,可以根据案件的实际需要,提供法律咨询和代拟法律文书等服务,以满足受援对象多样化的需求。

驻乡工作队还派专人与乡司法所干部、村干部共同充当连接法律服务团和有法律援助需求的农民工们的桥梁,负责案件收集、分配、对接、回访等辅助工作,形成办事流程闭环机制,保障案件处理质量。

目前,沧沟乡线上法律服务团有专家团队30余人,其中,西南政法大学教授学生22人,沧沟乡干部11人,驻乡工作队2人,律师事务所专职律师1名。群众参与积极性高,目前已接收需援助意向30余起,经筛选后法律服务团接收案件5起,处理完毕2起,涉及金额80余万元。

“如果能够通过工伤认定申请,且经过劳动能力鉴定委员会鉴定伤残等级确为九级,则可享受的工伤保险待遇如下……”法律服务团给出了一份具体赔偿方案,郑先生这才知道自己到底能拿到多少赔偿,在驻乡工作队的调解下,公司最终将赔偿数额提高到了24万,这大大超过了郑先生的预期,“受伤以后,请不起律师,我都不知道该怎么办,法律服务团帮了我很大的忙,感谢你们”,这是郑先生第一次真正用法律维护自己的权益,免费法律援助给了他很大的帮助,有这样需求的村民还很多,而沧沟乡线上法律服务团也将继续运用法律的力量,为村民们排忧解难。(重庆市委政法委乡村振兴帮扶集团驻沧沟乡工作队)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意见反馈 Copyright2011-2017 All Rights Reserved 农家科技、城乡统筹发展网 版权所有
主管单位:重庆出版集团  主办单位:重庆农家科技杂志社有限公司  城乡统筹发展研究中心
协办单位:重庆市发改委、重庆市城乡统筹办、重庆市教育委员会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渝B2-20170014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网出证(渝)字第002号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渝网文(2016)4551-030号
渝公网安备5001080200101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50120180006 渝ICP备10015940号-1 技术支持:城乡统筹发展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