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热线:023-61520695 举报电话:023-61520697

推进社会治理现代化 建设更高水平的平安重庆——迎接市第六次党代会系列述评之九

2022-05-23 11:26:23  来源:重庆日报

2016年1月,习近平总书记在重庆调研时强调,安全稳定工作连着千家万户,宁可百日紧,不可一日松。

“基础不牢、地动山摇。在基层就是党支部,上面千条线、下面一根针,必须夯实基层。”2018年3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两会期间参加重庆代表团审议时强调。

2019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在重庆考察时强调,要着力抓好安全生产、食品药品安全、防范重特大自然灾害、维护社会稳定工作,不断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治国安邦,重在基层。加强和创新基层社会治理,关乎党长期执政、国家长治久安和广大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

重庆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基层治理的重要论述,全面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着力发挥政治引领作用、综治能动作用、法治保障作用、德治教化作用、自治强基作用、智治支撑作用,大力提高基层治理社会化、法治化、智能化、专业化水平,更好地促进社会和谐稳定,为推动高质量发展、创造高品质生活营造良好环境。

党建引领基层治理

近年来,重庆不断提高政治站位、战略站位,切实把党的领导贯穿基层治理全过程各方面,进一步加强党的基层组织建设,确保基层治理始终沿着正确方向前进。牢固树立大抓基层、抓实基层的鲜明导向,深化“枫桥经验”重庆实践,严格落实基层治理“一把手”为第一责任人,切实提升基层党组织政治功能和组织力,将基层党组织的政治优势、组织优势转化为治理效能,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不断提升,加快构建基层治理新格局。

在推动社会治理重心向基层下移过程中,重庆探索党建引领基层治理的路径方法,“党建+物业”“党建+网络”“党建+协会”等模式不断深化。

为解决基层治理资源和力量有限问题,创新推出在职党员“三进三服务”,即进园区报到服务企业、进小区报到服务群众、进云区报到服务基层。围绕助推“六稳”、落实“六保”,重庆结合部门职能、园区实际和企业需求,推动行业部门机关党组织与产业园区党组织“契约化”共建,组建在职党员“进园区”志愿服务队,定期深入园区企业送政策、助发展,仅在2021年就帮助企业解决诉求问题2500余件,受益企业1200余家。

以小区为基本单元,建立小区、楼栋党组织1.3万余个,推动在职党员进小区报到服务群众,明确在职党员带头维护小区秩序、带头参与相关组织、带头开展志愿服务、带头争取资源支持“四带头”职责,完善考核评议等制度,促使在职党员参与基层治理常态化、长效化。2021年,全市18.6万余名在职党员先后回小区党组织报到,开展志愿服务。

为更好化解物业矛盾、推动小区治理,重庆市委组织部联合住建、政法、公安、民政等12个部门,2021年,制发了强化党建引领加强和改进物业管理工作的实施意见,以打造“巴渝先锋物业”为抓手,针对不同类型小区,分类实施“党建+物业托管”“党建+居民共管”“党建+社区自管”,切实把党的全面领导落实到城市最前沿,把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回应到“家门口”。2021年,全市共解决物业服务重大事项和问题5500余个,有效推动了小区物业矛盾依法化解。

打造社会治理共同体

建设人人有责、人人尽责、人人享有的基层治理共同体。

在2020年疫情高峰时,北碚区曾紧急招募了一支1219人的志愿者队伍,他们负责社区蹲守防控,被形象地称为“北碚楼院哨兵”。如今,这支志愿者队伍除守楼护院、社区巡防,还广泛开展民意收集、矛盾排查等,这支不撤的“楼院哨兵”成为北碚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的重要力量。

在铜梁区,13万“少云志愿者”,带动群众开展斑马线、垃圾箱、配电箱、井盖、导示牌“五小”管护,小绿化、小设施、小场地“三小”认领,巡河、巡路、巡绿“三巡”活动,形成社会治理全民参与的生动局面。

在沙坪坝区,31万注册志愿者常态化蹲守在疫情防控一线,从事城市文明劝导,走进大街小巷、田间地头等,发布志愿者服务项目20513个,打通城市管理和基层治理关节,志愿者成为城市最美的风景。

问需于民,问计于民,问效于民。加强和创新基层社会治理应始终坚持人民主体地位,紧紧依靠人民、一切为了人民,把基层社会治理变成人民参与的生动实践。

在万州区,党员、干部下沉楼栋,听群众诉求,解决居民烦心事,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这是当地创新推出的“楼栋工作日”机制,有效打通了社会治理“最后一米”。

打造社会治理共同体,重庆大力推广社区、社会组织、社会工作者、社区志愿者、社会慈善资源“五社联动”,形成一批像“沙坪坝和顺茶馆”“特钢能人坊”“北碚楼院哨兵”这样的基层自治品牌。不断推动服务重心向基层下移,充分调动各方参与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结成一张“共治网”,把矛盾化解在萌芽状态。

推进社会治理手段的社会化,通过凭单制、合同外包等模式提高公共服务供给效率,支持社会组织承接项目,相关部门向社会组织购买服务已经成为常态。

积极培育和支持社会组织发展,拓展群众参与社会治理的渠道和平台,截至目前,全市社会组织达到1.8万个,社会工作者6.6万余人。

建立志愿服务与诚信建设的衔接机制,提升社会力量参与社会治理的公信力,落实社工、义工等群体的基本权益,重庆成为一座名副其实的志愿者之城,注册志愿者620余万名,平均每5个重庆人就有一个志愿者。

共建共治共享成为社会治理的鲜明特色,重庆市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不断增强。

加强社会治理法治化

沙坪坝区石井坡街道中心湾社区基层立法联系点自确定以来,这里先后完成了19部地方性法规的立法建议征询工作,提出的294条建议中有37条被采纳。

前不久,渝中区两路口城管执法大队依据3月1日正式实施的《重庆市生活垃圾管理条例》开出了全市首份行政决定书。法学专家指出,通过地方立法,重庆将生活垃圾管理工作经验上升为地方性法规,为生活垃圾管理提供坚实法治保障。

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需要不断提升社会治理法治化水平。

重庆市委、市政府出台贯彻法治中国、法治政府、法治社会规划纲要三个实施方案,对推进基层治理法治化作出安排,提出具体措施——

立法是社会治理之源、之本。为精准解决群众急难愁盼的现实问题,让民生问题有法可依、有法必依,近年来,重庆切实加强民生立法保障,健全完善社会保障、教育文化、医疗卫生、生态环境、安全稳定等民生领域的立法,先后制定修订《重庆市全民健身条例》《重庆市人口与计划生育条例》《重庆市物业管理条例》《重庆市养老机构管理办法》《重庆市安全生产条例》等地方法规规章。

“十三五”时期,法治政府建设186项任务如期完成,渝中区、永川区和南川区“最难办事科室群众评”分别入选第一批全国法治政府建设示范区、示范项目;

依法公正对待群众诉求,切实提高执法司法公信力,全面深化司法体制改革,实行“谁承办谁负责、谁主管谁负责、谁签字谁负责”办案质量终身负责制,推动实现“让审理者裁判、由裁判者负责”;

推进源头治理,建立“一庭两所”矛盾纠纷联调机制,推广“老马工作法”“乡贤评理堂”“三事分流”和“莎姐”青少年维权岗经验,将万人成讼率、无讼社区创建纳入平安建设考评;

将扫黑除恶专项斗争与基层社会治理结合起来,依法严惩人民群众反映最强烈、最深恶痛绝的黑恶势力和各领域突出乱象,常态化挂牌整治治安问题高发区域,社会治安环境明显改善,群众安全感指数达99.34%。

坚持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建设法治社会。

2011年,武隆区羊角镇拉开避险搬迁的序幕。这场持续7年的大规模搬迁,创造了用时短、搬离人多、无返流、无集访的奇迹。

“在紧急避险搬迁进程中,自治、法治、德治的力量尽显。”武隆区相关负责人介绍,无论是制定搬迁方案、组织安全搬迁,还是妥善安置群众,在法治方式引领下,公开、公平、公正在整个搬迁进程中得到充分体现。

巴渝大地上,办事依法、遇事找法、化解矛盾靠法、解决问题用法的良好氛围正在形成,重庆在自治、法治、德治相融合的社会治理之路上,步伐更加坚定。

推动社会治理智能化

5月14日13时10分,重庆市气象台发布了今年第66号气象灾害预报,解除13日发布的大风蓝色预警信号。

进入汛期,我市强对流天气频繁,经常伴随雷雨暴风。市民张渝对提前两小时收到市气象台发布的灾害预警非常满意,“现在天气预报越来越准了,自己出门都提前做好准备。”

重庆把推进社会治理现代化与建设“智慧名城”结合起来,运用大数据智能化手段,让社会治理更聪明、更智慧、更精细。

特别是针对疫情防控这场大考,重庆充分运用了科技的力量,发挥大数据、云计算等新兴数字化技术优势,使疫情防控得以更加“智能化”。

进入商场影院等重点场所,市民对扫“场所码”早已习惯。这是重庆今年为重点场所生成的一个专有二维码,通过扫描“场所码”,实现对出入场所人员进行自动化信息登记,同时核验出入该场所人员的健康信息。

除了“场所码”,前不久,重庆火车北站进出口增设健康码自助核验闸机,闸机与大数据平台相连接,可自助迅速查验旅客行程码,提升通行速度,降低感染风险。

同时,为保障群众日常看病就医需求,重庆充分利用互联网医院、精准预约、远程医疗等平台,引导患者有序就诊。

在疫情防控常态化的当下,重庆除个别医疗机构因疫情防控需要采取临时管控措施外,全市医疗机构日常运行井然有序,群众日常就医需求完全能够保障。

一项项硬核科技,见证了重庆防疫不断走向智能化的发展之路。高科技赋能,正为重庆社会治理现代化插上腾飞的翅膀——

2019年,重庆创新推出“云长制”,建立起共享、共用、共连的云服务体系,各区县政府和市级各部门非涉密政务信息系统向该云平台进行迁移,加快全市内部信息系统优化整合,从而破除数据孤岛,推进业务协同,使大数据在民生服务、城市治理、政府管理等方面,实现更多智能化应用。

依托大数据智能化,重庆全力打造“智慧城市”。作为智能中枢的重庆新型智慧城市运行管理中心于2020年建成投用,可对暴雨、洪水等突发事件采取及时应急响应,实现跨层级、跨部门、跨业务调度指挥;

“渝快办”政务服务平台自2018年11月上线以来,已升级至3.0版本,目前办理事项增至1875项、用户突破2100万人,为越来越多重庆人提供便捷服务;

人脸识别、智能导航、互联网医院等“智慧生活”加速走入寻常百姓家,重庆已建成智慧小区360余个;

在璧山,传统的网上网下分割治理的模式,正逐渐被运用大数据、智能化的“双网格”所取代,以“网络+实体”多渠道收集社情民意的社会治理新模式在逐渐形成;

在涪陵,“遗忘者”智能联动守护平台将有过走失求助经历的阿尔兹海默症患者等收纳入库,帮助阿尔兹海默症患者“回家”;

未来,随着越来越多智能治理新模式的推出,重庆的社会治理将变得更加数字化、智能化。

提升社会治理专业化

“如果突然出现滑坡该怎么办?”

“跑!”

“跑的时候带不带东西?”

“不带,先保命!”

……

5月12日,第14个全国防灾减灾日,一场“突发地质灾害该怎么办”的特别主题院坝会在渝北区茨竹镇半边月村7社刘家老院子召开,村群测群防员桂许银通过一问一答形式为院坝群众宣讲地灾避险知识。

刘家老院子几年前曾出现过滑坡现象,所幸撤离及时,未造成人员伤亡。在排查整治地灾隐患中,我市培训了一批群测群防员,他们会定时对滑坡开展监测,并通过App及时汇报监测内容。

加快构建基层治理新格局,从“上面千条线,下面一根针”变为“上面千条线,下面一张网”,从“治理体系”向“体系治理”迈进。

巴南区每年预算2000万元专门用于网格员配备,并建立《巴南区专职网格员管理办法》等12项制度,明确网格员24类99项工作清单,让网格员清楚怎么干、干什么。

目前,全市已构建8.1万个网格,配备网格员14.4万名,推行网格党组织负责人兼任网格长,确保网格工作有人抓、有人管。

正是通过不断夯实基层基础,我市防汛抗旱、应急处突、防灾减灾能力得到全面提升。特别是2020年百年一遇特大洪水和2021年秋汛洪峰,全市未出现一堤一坝溃塌、未出现群死群伤、未出现因灾致贫返贫、未出现因灾滋生疫情。

2021年9月,全市加强和创新基层治理工作推进会召开,进一步明确,要加大投入保障,坚持重心下移、力量下沉、保障下倾,帮助基层解决实际问题,加强阵地建设,夯实基层治理“最后一公里”。

风正好扬帆,奋楫正当时,站在“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点上,重庆牢记殷殷嘱托,紧紧围绕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总目标,牢牢把握坚持和完善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制度的总要求,以防范化解市域社会治理难题为突破口,全力以赴防风险、促安全、护稳定,建设更高水平的平安重庆,更好地促进社会和谐稳定,为推动高质量发展、创造高品质生活营造良好环境。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意见反馈 Copyright2011-2017 All Rights Reserved 农家科技、城乡统筹发展网 版权所有
主管单位:重庆出版集团  主办单位:重庆农家科技杂志社有限公司  城乡统筹发展研究中心
协办单位:重庆市发改委、重庆市城乡统筹办、重庆市教育委员会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渝B2-20170014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网出证(渝)字第002号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渝网文(2016)4551-030号
渝公网安备5001080200101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50120180006 渝ICP备10015940号-1 技术支持:城乡统筹发展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