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乡统筹发展网讯 近期,《重庆市城乡人居环境建设“十四五”规划》(以下简称《规划》)出台,明确重庆市在“十四五”时期城乡人居环境建设工作目标、重点任务、保障措施及规划实施,以指导重庆市城乡人居环境建设工作系统、高效、可持续发展,建设更加优美的城乡人居。
规划7项重庆特色指标
《规划》按照突出重点、数据可得的原则,提出了27项主要指标,其中,20项为住房城乡建设部《城乡人居环境建设“十四五”规划》明确的规划指标,7项为重庆特色指标。
一是自然生态环境方面。以生态价值提升为目标,从空气、水、城市公园等角度,制定6项指标。其中结合重庆山水特色,将“城市亲水岸线占比(≥80%)”“城市建成区黑臭水体消除比例(100%)”“城市万人拥有的山城步道长度(中心城区≥1.2km,区县≥0.8km)”等3项作为特色指标。
二是人工建设环境方面。以补足短板、突显特色,系统性塑造城乡人工建设环境为目标,制定12项指标。其中,为推动重庆新型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新型城镇化建设的任务,将“城市在市政管网管线智能化监测管理率(中心城区≥30%、区县≥15%)”“新型城镇化试点区县数量(10个)”等2项作为特色指标。
三是社会人文环境方面。从突出重庆传统和文化保护,关注新青年、农村低收入等群体,推动生活方式绿色转型,以及提升城乡治理水平等角度,制定9项指标。其中,结合重庆传统村落特色突出、儿童友好城市建设要求,将“传统村落保护发展典型示范数量(48个)”“每千人口拥有3岁以下婴幼儿托位数(4个)”等2项作为特色指标。
聚焦三大人居环境系统
《规划》围绕自然生态、人工建设、社会人文三大人居环境系统,明确了“十四五”末应完成的城乡人居环境3大主要任务。
提升“山清水秀”的自然生态环境。立足重庆江城山城特征,发挥丰富的自然山水与生物多样性优势,从区域、城市、乡村3个层面,明确3大重点任务和8个专项行动,充分促进自然生态环境的价值实现。一是区域层面,全面提升全域自然生态环境质量。构建“三带四屏多廊多点”的生态系统,构建自然人文魅力系统,保护与修复重要生态系统。二是城市层面,系统推进山水之城建设。加快推进“四山”保护提升、“两江四岸”功能提升、“清水绿岸”治理提升、“山城公园”体系建设、“山城步道”等专项工作,打通临江临山城市风廊,分类建设“沿山沿水沿绿沿道”新经济载体,提高生态的休闲、旅游、创新服务价值,促进美丽山水价值转化。三是乡村层面,塑造山水田园乡村聚落。保护乡村聚落,修复山地“冲田”,构建农业生态系统,营造山水田园风光的乡村休闲功能区,重塑人地有机平衡、生态复合循环的山地乡村聚落环境。
塑造“立体多维”的人工建设环境。充分运用传统人居智慧,结合重庆山地人居环境建设特点,从区域、中心城区、区县城、社区、乡村、建筑6个层面,明确6大重点任务和15个专项行动,补足建设短板,增强山地特色。一是区域层面加强统筹,构建“一区两群”城乡差异化均衡格局,推动重大设施共享互通;二是中心城区层面侧重品质提升,合理控制规模,建设均衡生活服务圈,打造山地街区,推进老旧功能片区更新,加强新型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增强城市安全韧性能力;三是区县城层面着力转变开发建设方式,塑造特色空间形态,营造宜人公共环境,补足建设短板弱项,推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四是社区层面加快建设绿色完整居住社区,全面推进老旧小区改造,完善配套设施建设,推进绿色低碳水平,解决出行“最后一公里”问题;五是乡村层面推进美丽宜居乡村建设,分类提升小城镇建设,提升乡村环境品质,补齐乡村设施短板,完善基本公共服务;六是建筑层面促进绿色低碳发展,建设高品质绿色建筑,加快建筑用能结构优化,推进农房低碳品质建设,加快推进绿色建造、智能建造、新型建筑工业化发展。
营造“自信包容”的社会人文环境。聚焦城市文化底蕴和精神品格,从历史文脉、特色风貌、人文关怀、生活方式、治理体系等5个层面,明确5大重点任务和5个专项行动,促进重庆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将柔性关照和人文关怀渗透到城乡建设中。一是加强历史文化保护传承。延续城乡历史文脉,加强历史文化遗产及资源的保护修缮和活化利用,完善历史文化保护建设管理机制。二是塑造“山水之城”风貌特色。塑造“城人景”一体的城市风貌,提升“山村江村”乡村风貌,强化“山地特色”建筑风貌。三是推进全民友好社会建设。加强适幼化、适老化服务设施体系建设,推进无障碍环境建设,改造提升存量住房品质,强化创新创业环境建设。四是倡导绿色生活方式。倡导低碳的消费方式、鼓励简约的生活方式、引导绿色的出行方式,推动居民生活方式向绿色转变。五是加强城乡人居环境治理。加强“大城细管、大城众管、大城智管”,加强乡村环境建设管理,提升社区治理水平,构建城乡共建共治共享的新治理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