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热线:023-61520695 举报电话:023-61520697

“七化”促进“现代化” ——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的重庆实践

2022-02-22 15:58:24  来源:城乡统筹发展网

城乡统筹发展网讯 民族要复兴,乡村必振兴。进入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新征程,“三农”工作重心已历史性转向全面推进乡村振兴。2月11日,国务院印发《“十四五”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规划》的通知,指出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这为全国各省市推进乡村振兴战略指明了方向。

事实上,早在2021年9月,重庆就已经出台《重庆市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十四五”规划(2021—2025年)》,为全市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确定了基本路径。根据规划,“十四五”期间,重庆将立足农业农村发展趋势和发展要求,推动农业农村“七化”建设,即推动成渝一体化、城乡融合化、产业集群化、生产智能化、经营股份化、产品绿色化和乡村数字化。这一路径的提出,如同为全市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点亮一盏明灯,既有了明确的发展路径,同时也凝聚出各级干部同心协力、共创新局的磅礴信心。

关键词:成渝“一体化”

自2020年1月3日,中央财经委员会第六次会议提出,要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在西部形成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增长极。两年时间,川渝两地双向拥抱,在交通、医疗、教育、现代产业、生态环保等各方面进行了共建共享的有益探索。

仅2021年,川渝就推进实施合作共建重大项目67个,已完成投资934亿元。2022年,两地再次印发“共建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2022年重大项目名单”,提出总投资超2万亿元,建设160个标志性重大项目。

不断的紧密合作释放出良好的信号: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从夯基垒台向整体成势全面发力。根据规划,这2万亿资金将投向现代基础设施、制造业、数字经济、现代服务业、现代高效特色农业等重点领域。其中,潼安特色农业产业项目、双昌成渝现代高效特色农业带合作园区、大足安岳成渝现代高效特色农业带粮药合作示范园区等现代高效特色农业项目赫然在列。

安岳潼南大足将打造柠檬“金三角”

作为助推乡村振兴的有力抓手,高效特色产业被寄予深厚的希望。川渝一家亲、一盘棋、一体化,一直顶层设计和统筹规划农业农村发展。

在2021年印发《成渝现代高效特色农业带建设规划》中,两地规划范围总面积为18.5万平方公里,包括:重庆市的中心城区及万州、涪陵、綦江、大足、黔江等29个区(县),四川省的成都、自贡、泸州、德阳、绵阳等15个市,着力建设全国现代农业高质量发展示范区、全国城乡产业协同发展先行区、全国农业农村改革开放先行区、西部农业科技创新示范区,率先在西部地区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提出到2025年,农业质量效益和竞争力显著提升,实现第一产业增加值7100亿元以上,蔬菜产品达到5700万吨,绿色、有机、地理标志农产品认证数量达到4500个以上,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2.3万元以上;到2035年,率先在西部地区基本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基本实现农业高质高效、乡村宜居宜业、农民富裕富足的发展目标。

在《重庆市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十四五”规划(2021—2025年)》规划中,提升“川味”、果、药、茶、酒五个千亿级优势产业集群国际竞争力,做强“世界美食文化之都”,建设全国农业高质量发展示范区,建设国家优质粮油保障基地、国家重要生猪生产基地、渝遂绵优质蔬菜生产带、优质道地中药材产业带、长江上游柑橘产业带、安岳潼南优质柠檬产业区、渝南绵蚕桑产业带、长江上游渔业产业带,建设全球泡(榨)菜出口基地,打造“成渝麻辣经济走廊”。

成渝现代高效特色农业带成为唱好“双城记”的重要篇章,也是助推西部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的关键之举,借助这股大机遇,重庆高效农业势必将迎来一个新的发展拐点,显著挺进“现代化”的崭新时期。

关键词:城乡融合化

2019年,国家发改委批复重庆西部片区、四川成都西部片区、浙江嘉湖片区、福建福州东部片区、广东广清接合片区等11个国家城乡融合发展试验区。

其中,重庆西部片区试验范围包括荣昌、潼南、大足、合川、铜梁、永川、璧山、江津、巴南9个区。

根据文件精神,这批试验区将聚焦建立城乡有序流动的人口迁徙制度、建立进城落户农民依法自愿有偿转让退出农村权益制度、建立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制度、完善农村产权抵押担保权能、建立科技成果入乡转化机制、搭建城中村改造合作平台、搭建城乡产业协同发展平台、建立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建立城乡基础设施一体化发展体制机制、建立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发展体制机制、健全农民持续增收体制机制11个方面深入探索、先行先试。

这意味着试验区在“城”和“乡”的各种生产要素双向自由流动和公共资源合理配置,真正缩小城乡发展差距和居民生活水平差距,协调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和新型城镇化战略。尤其是“建立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制度”的试点,为建设城乡统一的建设用地市场逐步破除法律和政策障碍,为城市资本下乡和特色小镇打造、农村集体经济发展等提供了便利,也增加了农民与农村集体的土地收益。

作为城乡融合的深度实践者,重庆明确提出促进城乡融合,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的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建设国家城乡融合发展试验区和市级先行示范区,推动形成工农互促、城乡互补、协调发展、共同繁荣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并通过研判,将南岸区作为市级先行示范区,与西部片区构建形成“9+1”试验示范格局,努力形成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做法。

在南岸区,一系列城乡融合变化正在逐渐凸显。

2021年,南岸区投资1400万元建成12公里农村公路,城乡供水一体化问题已全部解决,天然气“村村通”工程覆盖率已达到75%;完成4个镇敬老院和1个农村五保家园“三改”工作,在全市率先实现城乡低保标准统一,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达到每人每月636元;大石西流生态康养田园综合体、银湖景区一体特色村庄、迎龙湖现代农业产业园、南山苗木风情小镇以及各色特色村庄等现代高效特色农业示范区、旅融合示范区、智慧农业应用示范基地等初显成效;广阳岛智创生态城的建设则在交通互联、产业互融、文化共享、生态共建方面,将一体化统筹城乡生产生活生态空间内涵体现得淋漓尽致……基础设施发生显著改善,公共服务普惠共享有了突破性进展,现代化农业格局初步形成,农民收入显著增加,生活品质明显提升。

南岸区南山街道基础设施提质增效

南岸区的蜕变折射出重庆借势国家大机遇迎来的大发展。到2022年,南岸区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初步建立,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缩小到1.6∶1,到2025年,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更加完善,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缩小到1.3∶1,乡村生活生产条件与城市基本相当。

关键词:产业集群化

产业的高质量发展阶段,需要当地政府聚焦优势特色产业、特色资源,倾斜政策和资源要素,形成特色的产业集群。

重庆明确提出,十四五时期,全市将坚持“小规模、多品种、高品质、好价钱”路子,大力发展柑橘、榨菜、柠檬、生态畜牧、生态渔业、茶叶、调味品、中药材、特色水果、特色粮油、特色经济林等现代山地特色高效农业集群;加快补齐农产品加工业短板,打造10个百亿级农产品加工产业集群,建设中国(重庆)国际农产品加工园。

字里行间透露出重庆关于农业产业的规划:一产培育优良品种品质、扩大规模体量;二产壮链补链,聚焦加工业。

1月底,重庆市农业农村委出台《重庆市农产品加工业发展“十四五”规划》。根据规划,“十四五”期间全市农产品加工业产值年均增长10%以上,总产值突破6000亿元,加工业产值与农业产值比达到2:1;成功创建中国(重庆)国际农产品加工产业园,建设20个以上50亿级和100亿级市级农产品加工业示范园区;培育500家以上市级农产品加工示范企业;打造粮食、植物油、果蔬、肉类、调味品、中药材、烟草、渝酒、饲料、竹木等10个100亿级加工产业集群。

“推进农产品加工业高质量发展”成为“十四五”重庆农业产业发展的主旋律。全市围绕大力发展农产品产地初加工、提升农产品精深加工、推进综合利用加工、培育壮大农产品加工主体、促进农产品加工产业集聚、推进农产品加工科技创新、加强农产品加工质量品牌建设、推动产业融合发展八大重点任务发力,为农业现代化和乡村振兴发展奠定坚实基础,也为工业发展蓄足动能。

发挥农产品加工业“带一促三”作用,引导农产品加工企业向前延伸带动农户建设加工专用原料基地,向后延伸建设物流配送、市场营销服务网络,促进生产、流通、消费各环节的互联互通,引导农产品加工业与休闲旅游、文化教育、康体养老等产业深度融合是重庆农业产业集群的深刻要义。

近年来,重庆聚焦柑橘、榨菜、茶叶、调味品等现代山地特色高效农业,初步形成具有区域性优势特色农业产业集群。仅以柑橘为例,全市柑橘年产值已达300亿元,形成著名的奉节脐橙、忠州夏橙、长寿沙田柚、梁平柚等品牌矩阵。同时,奉节、忠州等都充分利用脐橙产业倾力擦亮“诗橙奉节”“三峡橘乡”等农文旅文化品牌。

品牌化建设是产业集群发展的“孪生子”。伴随着产业集群的建设,品牌体系的塑造也取得不错的成绩。“巴味渝珍”成为全市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也是全国首个正式面向社会发布的省级层面、全品类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奉节脐橙、永川秀芽、荣昌猪、江津花椒等纷纷被纳入其中。十四五期间,重庆将继续发力农产品品牌体系建设,构建以“巴味渝珍”“三峡牌”为龙头、50个区县级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为支撑、农业龙头企业产品品牌为主体的“1+1+50+N”农产品品牌体系。

关键词:生产智能化

在重庆渝北区大盛镇青龙村,我们目睹到了“无人果园”——无人对靶喷药机器人、无人除草机器人、无人采摘机器人等智能农机在果园里自由穿梭,取代了传统的人工除草、施肥和采摘,极大减轻了人力成本。“无人果园”的成功运营得益于智能管理平台的搭建,通过智能传感、模式识别导航定位、路径规划、自动避障等技术支撑,结合三维精准数字地图,实现所有智能农机数据的互联互通、作业规划、统一调度,从而进行大范围、高精度、高效率的自主作业任务。不仅如此,该平台还能通过三维模型数据、环境数据、作物生理数据、地块属性数据、智能农机数据等进行全面汇聚融合,智能获得种植规模、果树数量等数据信息,推测每株果树的产量、并对果树进行长势判断,从而制造果树肥水管护、病虫防治等。

智能化、科技化的生产方式正发生在田间地头,改变着传统农业,“无人机施肥播种”“智能养兔”“鱼菜共生”“精准喂牛”“AI养猪”等不断刷新着人们对农业的认知。

农业生产机械化

2019年,重庆出台《重庆市智慧农业发展实施方案(试行)》,提出到2022年,农业生产智能化、经营网络化、管理数据化和服务在线化取得明显成效,促进农业现代化快速发展。2021年,《重庆市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十四五”规划(2021—2025年)》出台,再次提出建设农业科技创新平台,围绕生产需求,着力攻克一批农业科技基础前沿和关键核心技术,加快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应用,提升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推进全程全面农业机械化,推动农机装备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提升山地农业机械化水平,足见重庆对智慧农业加码的决心。

为了推动农业机械化、装备化和智能化,近年来,重庆一直在“夯基础”,推进以农田宜机化、水利化、生态化等“七化”为方向的高标准农田整治,按照集中连片、设施配套、高产稳产、生态良好、抗灾能力强、宜机械化耕作等要求整理整治,过去的“巴掌田”变成了沟渠相通、土地连片的示范田,过去的“刀耕火种”变成了“机械作业”,过去的“看天吃饭”变成了“靠云计算”。近年来,重庆通过土地整理整治,累计建成高标准农田1498万亩,实现亩均增收近200元。

根据规划,2022年重庆将把高标准农田建设的重心从过去的数量增长转向注重质量发展上,继续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向“两区”(粮食生产功能区和重要农产品保护区)、巩固脱贫成果地区和20个现代农业园所在区县倾斜,优先支持“口粮田”、制种基地建设。相关区县通过集中连片、整村整乡整片、绿色农田、数字农田建设示范,推进万亩级、十万亩级高标准农田建设。

关键词:经营股份化

最广泛最深厚的基础在农村,最大的潜力和后劲也在农村,但由于土地经营权分散,资金、技术和供销渠道严重缺乏,小农经济始终难以实现大发展。

如何破局?

我们先从荣昌区清江镇河中村的村级集体经济发展来管中窥豹。

由于位优势不明显、资源优势不突出、产业发展无特色、集体经济发展乏力,河中村是典型的“空壳村”。最终,河中村推进“三变”改革,开展产权制度改革工作,清资产、定成员、配股份,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全村全面清理评估了价值2652万元的集体固定资产,其中,可量化经营性资产677.7万元,确定农村集体经济组织股东2955名,一旦集体经济获得收益,股东将获得分红,真正实践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

曾经沉睡的资源被充分激发活力。比如,河中村以河中岛环广场、草坪、公路等基础设施入股重庆众航旅游公司,实施旅游项目,村集体占股30%,每年保底收益2.5万元。

同时,河中村积极鼓励村民探索土地入股、房屋入股、基础设施入股、宅基地使用权入股、劳务入股、林权入股、自然资源入股、技术管理入股等,形成“三变改革+十股”的利益联结模式,帮助村民从将闲置土地、房屋、林地等资源变资产,获得财产性增收。

人才是乡村发展的引擎。河中村吸引各类农业技术人才17人,平均年龄不到34岁,落地项目12个,其中包括实施“稻蛙”“稻虾”稻田立体种养近千亩;发展澳洲龙虾、热带水果、羊肚菌等特色种植产业;试点鱼塘转产种植“巨人稻”50余亩。在水稻种植产业上已形成全机械化生产、全产业链发展、全社会化服务模式,打造了“鑫稼源”“宛在洲”“久丰”等多个绿色大米品牌,村民既实现了变身股东享受分红,又能变身工人赚取工资。

2020年荣昌区吴家镇养金珠养猪合作社分红

这个案例很好地诠释出农业农村改革带来的发展力,也正是重庆农业农村发展的着力点。

从《重庆市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十四五”规划(2021-2025年)》中,我们明显感受到市委市政府在积极引进龙头企业、新型市场主体,激活要素,激发活力,唱响“农业农村现代化”高质量发展合奏曲的良苦用心:

一方面,完善农业支持保护制度,落实农业补贴政策,健全财政优先保障机制,完善农村金融服务;加强农业对外开放合作,扩大农业国际合作,加强农业区域合作,强化乡村振兴招商引资,给企业、新型市场主体吃下“定心丸”。

另一方面,深入推动人才、土地、资本等城乡要素自由流动,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扩面深化农村“三变”改革,深化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推动“三社”融合发展,为企业、新型市场主体打开发展的土地、资源等“紧箍咒”。

同时,积极探索利益联结机制,拓宽农民经营性收入渠道,促进农民工资性收入增长,激活农民财产性增收潜能,保障农民转移性收入,让农民收入渠道更多、结构更优、更长效可持续。

关键词:产品绿色化

《重庆市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十四五”规划(2021-2025年)》中明确提出“建设长江上游农业农村绿色发展先行示范区”。

具体要求是,坚持发展绿色生态农业,持续推进农药化肥减量,推进秸秆、农膜、畜禽养殖废弃物的资源化利用;加强乡村生态系统的保护与修复,发展节水农业,加强耕地土壤污染管控与修复,加强农业生物多样性保护,大力实施乡村绿化,推进农村石漠化、采煤沉陷区、三峡库区消落带综合治理;发挥“地票”“林票”功能,盘活乡村生态资源,促进生态资源价值实现;全面落实长江十年禁渔令,做实十年禁渔“后半篇文章”。

在重庆,“绿色生态农业”“生态资源价值实现”已经成为近年来的发展热词。

奉节县壮士扼腕,弃煤启美,不断调整产业结构,形成低山以脐橙为主,中山以油橄榄为主,高山以中药材、蔬菜为主的“三带”产业发展格局,重点发展“4+3+X”特色产业,即加快发展脐橙、油橄榄、中药材、山羊四大主导产业,巩固提升烟叶、高山蔬菜、优质粮油三大优势产业,因地制宜发展蚕桑、茶叶、生态渔业和小水果等多个绿色生态产业。

全县积极落实农药化肥双减,展开肥水一体化技术,种植绿肥,修建地表径流收集池、拦截沟等工程,实现拦截、蓄积、沉淀和灌溉等循环利用,结合配套推广肥料深施、有机肥替代化肥、绿色防控等农业清洁生产技术;大力发展“种养加”功能复合模式,推广“秸秆—基料—食用菌”、“秸秆—青贮饲料—养殖业”、“畜禽粪便—沼气工程—燃料—农户”、“畜禽粪便—沼气工程—沼渣、沼液—果(菜)”、“畜禽粪便—有机肥—果(菜)”等多种循环农业模式,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恢复农田生态功能,探索高效治理模式,进一步改善农业生态环境。

奉节脐橙优质生态环保

“奉节脐橙,天然自成”的品牌就这样打响。“好山好水好风光,有诗有橙有远方”成为奉节最真实的写照。绿意葱葱的柑橘林、油橄榄让人心旷神怡,蓝天白云、清新空气让人神清气爽,各乡镇纷纷依托脐橙、油橄榄、中药材、小水果等特色产业,开发建设生态观光旅游产品,塑造“三峡原乡”的旅游品牌,先后举办桃花节、油菜花节、钓鱼节、竹笋节等乡村旅游节会,形成汇集乡村旅游景点、农家乐、休闲农业园等一体的休闲观光游,完美演绎出绿水青山变成金山银山,实现产业兴、百姓富、生态美的有机统一的精髓。

同样的蜕变发生在武隆、长寿、开州、渝北、南岸……同样的蜕变发生在重庆八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以生态农业为基地,以生态旅游为主体,不断提升发展的含金量、含新量、含绿量。

关键词:数字乡村化

邓忠胜是一名水果电商创业者,近年来水果电商生意越做越红火,在秀山搭建了约3000平米的现代化仓库,日出货量最高峰能达到3万件以上。

“在乡村振兴过程中,农村电商正发挥着新引擎作用。”邓忠胜表示。对于农户而言,发展产业最终的目的就是销售农产品,电子商务的兴起极大解决了过去农户难以对接大市场的难题,人们凭借一根网线,一块手机,就能实现农产品的上行下行,互联网成为农业农村发展新的增长点。

如果说电子商务为人们揭开了数字经济的一层轻薄面纱,让人们意识到“上网”能带来新经济新发展。而随着技术的不断更迭,依托云计算、物联网、区块链、大数据等新一代信息化技术,实现乡村治理、信息管理、农业发展“上云”又为人们打开了另一个“数字经济”世界。

农业大数据探索大经济

在荣昌国家级重庆(荣昌)生猪大数据中心,人们通过一块屏幕,就能清晰掌握全国的生猪交易、调运、价格、出栏均重等走势;打开“巫山数字果园”APP,就能查看巫山所有脆李果园的基本信息、生产数量和产品销售以前情况……这些数据是通过技术手段实现收集从投入、生产、交易、流通、消费、质量安全等全产业链数据资源,实现行业数据共享交换;同时为构建产业监测预警模型,服务政府宏观调控监管,实现单品种全产业链大数据应用落地及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新突破提供依据。

简单来说,就是通过数据的收集整理,打破信息壁垒,让整个产业脉络“更清晰”,方便政府和市场人员做决策,不再如过去一般盲目的“看天吃饭”,而是通过真正实现“数据决定市场”。

重庆市委市政府一直高度重视数字乡村发展,在《重庆市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十四五”规划(2021-2025年)》中提及,建设“智慧农业·数字乡村”的规划,指出将新一代信息技术在农业生产管理、加工流通、市场销售、安全追溯等环节融合应用,丰富拓展智慧农业应用场景;推动农业农村业务系统全面整合、统一上“云”,构建全市农业农村数据资源“一张图”,开展重要农产品单品种全产业链大数据综合应用。

在《重庆市数字农业农村发展“十四五”规划》中提出,到2025年,“数字乡村·智慧农业”综合信息服务平台、农业农村大数据中心、国家级重庆(荣昌)生猪大数据中心建设初见成效,农业农村基础数据资源采集和汇聚体系基本建成,天空地一体化农业农村监测网络实现全域覆盖,重要农产品全产业链大数据基本形成,智慧农业服务体系和农户信用体系不断深化应用,农业农村大数据智能化应用实现多领域突破,新建智慧农业试验示范基地200个,全市农业数字经济增加值达到150亿元,农产品网络零售额达到240亿元,农村互联网普及率达到70%以上,农村综合信息服务站行政村覆盖率达到100%,数字农业农村发展总体水平超过50%,基本建成西部“智慧农业·数字乡村”示范区。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意见反馈 Copyright2011-2017 All Rights Reserved 农家科技、城乡统筹发展网 版权所有
主管单位:重庆出版集团  主办单位:重庆农家科技杂志社有限公司  城乡统筹发展研究中心
协办单位:重庆市发改委、重庆市城乡统筹办、重庆市教育委员会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渝B2-20170014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网出证(渝)字第002号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渝网文(2016)4551-030号
渝公网安备5001080200101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50120180006 渝ICP备10015940号-1 技术支持:城乡统筹发展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