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热线:023-61520695 举报电话:023-61520697

重庆荣昌:重整田畴织锦绣 绘就现代农业新篇章

2022-02-17 10:39:25  来源:城乡统筹发展网

冬闲时节,正是高标准农田建设的“黄金期”。重庆市荣昌区安富街道普陀村高标准农田建设现场一派火热的景象,只见大型机械穿梭于田间地头,忙着平整土方、修整机耕道……改造完成的水田里,村民们卷着裤脚投放小龙虾苗。

▲ 鸟瞰清江镇粮食基地

荣昌区位于重庆市西部,地处四川、重庆两地接壤处,面积1079平方千米,现有耕地面积87.89万亩,是首批国家农业现代化示范区、国家城乡融合发展试验区、国家数字乡村试点区、农牧特色国家高新区。

近年来,荣昌区以提升粮食产能为首要目标,大力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加快补齐农业基础设施短板,项目数量、规模和投资位于重庆市前列,并呈现高速增长趋势,全区累计建成高标准农田52.4万亩,占耕地面积的59.62%,耕、种、收宜机化率达66%左右。全区耕地质量等级由“十二五”末的2.31提升到目前的3.34,为提高农田防灾抗灾能力、保障粮食安全、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发挥了重要支撑作用。

▲ 荣昌区农业农村委工作人员在高标准农田建设基地调研

保障粮食安全,巩固“渝西粮仓”

“现在种田有盼头,每亩地比以前多挣200多元。”清江镇竹林村久丰水稻股份合作社负责人兰云霞,望着平整宽阔的农田高兴地说。

高标准农田建设工程实施前,竹林村的农业生产状况是支零破碎地块小、肩挑背扛路不通、农民种地靠天收,加上地少人多、位置偏僻,村里的年轻人都不愿意在家种地。

2012年,怀着对农业的特有情怀,兰云霞返乡创业,承包了竹林村的 500亩土地种植水稻,然而由于基础设施不配套,连年亏损。“到了收获季,一亩地光搬运费就要花 80 元。”兰云霞说,地块小大机械下不去也就算了,从地头到最近的公路也要500米,再好的收成也变成了劳务费。由于农村劳动力流失,有时就算是付钱,也找不到合适的人去干。马驮、独轮车运……短短的500米,成了兰云霞实现种粮梦的绊脚石。

2015年,荣昌区在竹林村实施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兰云霞成为最直接的受益者。

按照“土地平整肥沃、水利设施配套、田间道路畅通、林网建设适宜、农艺农机技术先进适用”的标准,通过“小并大、陡变缓、弯变直”的方式对田块进行了归并调整,并配套修建了防渗渠、机耕路、泵站等,使农田基础设施条件与现代农业发展要求相适应,农田基础设施全面提档升级,农业种植条件得到了全方位的改善。经高标准农田建设改造后,兰云霞的水稻生产从耕耘、播种到收获实现了全程机械化,大大提高了生产效率。

▲ 秦橙智能综合产业园

“田在哪路到哪,种收都快捷。”兰云霞感叹,“以前,农户没办法对某一块田进行单独灌溉,而现在,通过远程智能化节水灌溉系统,在手机App上操作就可以了,方便了许多。”兰云霞说起粮食种植的变化滔滔不绝,“经营500亩农田,如今仅运输费都能省下40000多元。”

“以前的田地都是分散的,每家每户 一到两亩,绝大部分农田地势高低不平,沟渠破裂,很难进行机械化作业和规模化生产经营。通过高标准农田项目建设,完善了渠网、路网、田网等田间工程,大幅降低了农业生产成本,有效推进了规模化经营和机械化作业,实现了经济、社会、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荣昌区农业农村委相关负责人介绍说。

近年来,荣昌区在清江镇持续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全力打造现代农业特色小镇,不断做强粮油产业,各村成立了土地流转服务合作社,全镇土地流转率超过70%。同时,该镇形成了20余家种粮大户,已建成高标准农田8000亩,发展稻虾、稻鱼共生的稻田综合种养产业1000余亩,实现每亩增收1000元以上。

目前,清江镇已建成日加工能力110吨的大米生产线,开发香米、鲜米、定制大米等系列产品,成功申报“渝久丰”“鑫稼源”等国家级绿色品牌6个,通过4家大米直营店、50余家超市专柜,实现年销售大米2100余吨。

▲ 经宜机化改造的柑橘园

重点实施宜机化改造,助推特色产业转型升级

深冬时分,徜徉于双河街道的万亩机械化“猪—沼—竹”循环利用综合示范基地,成排成行的麻竹林井然有序,放眼望去,满目苍翠,给人春意盎然的感觉,机耕道、下田通道、厢带路贯穿其间,借助各类山地运输机械,可实现农产品高效收获。

谁能想到这些竹林曾经因为基础设施薄弱,失于管护,收成好坏完全“看天而定”,导致种植厢杂草、杂木丛生,产量、效益低下。改变源于2018年10月实施的宜机化改造。

双河街道是重庆市荣昌区麻竹核心产区, 2003—2010年栽植的成林麻竹地,受当时种植标准化程度影响,林地未进行规整,栽植凌乱,单块林地面积 0.3~1.5亩,细碎化程度较高,缓坡土为主,部分为旱田,原坡度为36.39%~57.73%。除极少数成片麻竹林有一些配套基础设施外,大多缺乏道路、田间蓄水池、浇灌管网等配套基础设施,施肥、浇灌等完全凭肩挑背扛,费时费力,劳动强度大,管护不方便,导致种植户管护积极性下降,多数种植户放任不管,造成麻竹林资源浪费,竹笋平均亩产约 200千克,远低于 2000千克的正常水平。

为了提高麻竹的生产效益,荣昌区在双河街道金佛社区、高丰村、许家沟社区等 6 个社区 11 个组开展了宜机化改造:新建竹林园主要采用缓坡化改造和梯台化改造两种模式,改造后,按照标准化生产要求栽植竹苗;老竹林地主要采取修建运输作业道路,移除或补栽竹苗,让老竹林地成行成台;新老竹林地均实现了机械化深松后、养殖场腐熟沼渣沼液通过罐车轻松浇灌,从而提高了竹林园竹笋的产量和品质,形成“猪—沼—竹”的生态循环模式。

基地负责人介绍,宜机化改造之后,麻竹林内互联互通,可以满足履带式运输车、拖拉机作业、通行要求。基地还铺设了沼渣沼液(或水泡粪)的浇灌管网,从基地附近养殖场抽取粪污干湿分离后的沼液,对麻竹浇水施肥,保证麻竹生长所需的营养。通过采用“宜机化+‘猪—沼—竹’循环”模式,产笋时间大幅提前,提升了竹笋品质,产量大幅增加,生产成本大幅下降。

类似的改变,发生在昌州街道八角井村的秦橙智能综合产业园。

“一键触碰就能根据土壤的温度、湿度进行灌溉、施肥,智能化操作不仅提高了管理效率,还节约了生产成本。”秦橙智能综合产业园内的工作人员在操作间向笔者介绍“5G+”带来的好处。

秦橙智能综合产业园占地300亩,通过宜机化改造,借助物联网技术,实现柑橘种植智能化、科技化、可视化、水肥一体化,是荣昌首个投用的“5G+”智慧农业产业园,依托5G技术、结合先进传感设备,实现了对果园气候、土壤、病虫害、作物长势等重要数据的自动采集。同时,通过大数据分析,自动生成农业有害生物预测、预报趋势图,辅助决策系统进行科学调控,自动开启智能环境调节、水肥浇灌控制、安全生产监控、病虫绿色防控等功能,从而实现农业园区集约化、网络化、智能化管理,有效降低劳动强度,减少病害发生,生产成本得到大幅度降低,大大提升了管理效率。

“以前需要50个人开展的抗旱工作,现在一键在手,只需要1个人远程负责对监控系统进行周期性维护、管理即可,每天至少节约5000元劳力成本。”该负责人介绍,“总的来说,智慧果园在传统种植基础上,能节约60%的生产成本,提高20%的产量。”

荣昌区农业农村委相关负责人表示,荣昌区以创建“农业产业强镇”为引擎,坚持开展农田宜机化改造,正全力推进万亩宜机化改造示范基地建设,着力构建以生猪为主导,以竹、麻、茶为优势,以红薯、晚熟柑橘、蔬菜、花椒等为重点的“1+3+N”产业体系。

▲ 荣昌区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区水稻丰收

优化产业结构,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进程

“有了高标准农田,旱能浇、涝能排,机耕路通到田头,全程都能用上农机,省力又省钱。”2021年4月,种植大户陈开文在安富街道普陀村承包了470亩土地,靠着全程机械化种养手段,仅需聘请4位村民,便能“守护好”270亩水稻、200亩小龙虾。

2021年3月,重庆荣昌区与四川隆昌市携手共建“双昌”农业产业园,在稻渔综合种养等项目上展开深入合作。建设高标准农田,正是实施稻渔综合种养项目的首要任务。而地处荣昌与隆昌交界处的普陀村,正是实施该项目的“宝地”。

通过项目建设和园区的示范引导,荣昌区农业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升级,进而形成“项目促调整,调整促增收”的良性循环,辐射带动了周边地区的土地流转,流转出土地后的群众回到基地打工,除了土地租金,又增加了一份稳定的工资性收入。

荣隆镇玉久村村民张世友感受颇深。“今年我流转出了自家的土地,并在蔬菜基地打工,一年下来有近1.5万元的收入,真是沾了高标准农田建设的光。”张世友说。

依托高标准农田建设,以优质粮油为基础,荣昌区因地制宜发展稻渔、蔬菜、柑橘等特色产业,形成了“清江—安富—仁义—荣隆—河包”优质粮油产业带20万亩和稻鱼(虾)产业带5万亩、赖溪河清流河流域蔬菜产业带5万亩、“清流—吴家—观胜—盘龙”晚熟柑橘产业带5万亩等一批特色产业基地和血橙、蔬菜这两个重庆市农产品出口示范基地,形成了河包粉条、盘龙生姜、荣昌血橙、清江大米等一批特色农产品区域品牌。河包镇获批全国农业产业强镇,吴家镇双流村、盘龙镇长岭社区获批全国“一村一品”示范村,清流镇马草村等10个村获批市级示范村,“一村一品”“多村一品”“多镇一品”的产业发展格局初步形成。

荣昌区在高标准农田建设推进过程中,从单一提升和改善农业基础设施到综合乡村振兴涉农要素,突出农业基础设施提升、农村人居环境改善、黑臭水体整治、三产融合发展、耕地质量提高、村集体收入增加等多维考量,打出最优“组合拳”,力求实现项目效益最大化。项目实施前,农村土地撂荒率普遍在2%~5%,实施高标准农田建设后,绝大部分实现了集中流转经营,土地得到了有效利用,消除了撂荒现象;机械化程度提高后,每亩节约成本350元左右;耕地质量提升后,粮食单产增加50千克以上,蔬菜、水果等经济作物普遍增产10%以上。荣昌区还结合高标准农田建设,大力推广稻渔综合种养,亩纯收益增加1000元以上。

“刚过去的2021年,重庆市荣昌区投入资金2250万元,在观胜、荣隆、昌元、双河、古昌5个镇(街),建设高标准农田2万余亩。”重庆市荣昌区农业农村委相关负责人介绍,“下一步,荣昌区将紧紧扭住耕地保护和农田建设的‘牛鼻子’,全面推动‘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落实落地,进一步巩固提升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全面助力乡村振兴。”

“浩渺行无极,扬帆但信风。”高标准农田建设使荣昌区广大农民有了更多获得感、幸福感,进一步凝聚起全区深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的磅礴力量。

重庆市农村土地整治中心 刘瑛

重庆市荣昌区农业农村委 张义君 黎海洋

《农家科技》(2022年01期)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意见反馈 Copyright2011-2017 All Rights Reserved 农家科技、城乡统筹发展网 版权所有
主管单位:重庆出版集团  主办单位:重庆农家科技杂志社有限公司  城乡统筹发展研究中心
协办单位:重庆市发改委、重庆市城乡统筹办、重庆市教育委员会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渝B2-20170014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网出证(渝)字第002号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渝网文(2016)4551-030号
渝公网安备5001080200101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50120180006 渝ICP备10015940号-1 技术支持:城乡统筹发展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