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会现场
城乡统筹发展网讯(记者 张程)今(15)日,《重庆市生态环境保护“十四五”规划(2021-2025年)》(以下简称《规划》)新闻发布会举行,市生态环境局党组书记、局长吴盛海介绍了《规划》的基本情况。
吴盛海指出,生态环境是关系党的使命宗旨的重大政治问题,也是关系民生的重大社会问题。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就是保护民生福祉,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就是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
市生态环境局党组书记、局长吴盛海
吴盛海介绍,《规划》主要内容共10章36节,总体上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为第一章和第二章,主要是总结分析重庆市生态环境保护取得的成效和面临的形势,以及“十四五”我们要达到的目标;
第二部分主要是第三章至第八章,明确了六个方面的具体举措,包括以碳达峰碳中和为总抓手引领绿色转型、筑牢长江上游重要生态屏障、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防范化解生态环境领域重大风险、推进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生态共建环境共保、推进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等;
第三部分主要是第九章和第十章,提出了工程项目和规划实施的制度保障。
《规划》明确,到2025年,生态系统质量和稳定性进一步提升,生产生活方式绿色转型成效显著,环境质量持续改善,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持续减少,环境突出问题得到有效治理,环境安全得到有效保障,生态环境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明显提升,城乡人居环境更加优美,长江上游重要生态屏障更加巩固,山清水秀美丽之地建设取得重大进展,人民群众幸福感获得感显著增强。
此外,《规划》主要有五个方面主要特点:
突出山清水秀美丽之地建设的统领作用。《规划》紧紧围绕“2025年山清水秀美丽之地建设取得重大进展、2035年基本建成山清水秀美丽之地”的总体目标,明确“十四五”期间开启山清水秀美丽之地建设的新征程,进一步彰显重庆山水自然之美、人文精神之美、城乡特色之美、产业素质之美。
突出绿色发展转型的根本要求。深化能源结构调整、推动产业结构转型、有序落实碳达峰行动是重点,“一区两群”整体推进绿色发展是关键。比如,《规划》提出,到2025年非化石能源消费占比要达到20%以上,将重庆建成全国页岩气勘探开发、综合利用、装备制造和生态环境保护综合示范区,建成绿色低碳发展示范城市、全国低碳发展先导示范区;积极推进生态环境导向的城市开发(EOD)模式试点;除在安全生产或者产业布局等方面有特殊要求外,禁止在工业园区外新建工业项目。
突出科学系统治理的整体观念。《规划》坚持全局性谋划、整体性推进,按照自然生态的整体性、系统性及其内在规律,统筹推进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统筹流域左右岸、上下游、干支流、地上地下水环境治理,统筹细颗粒物(PM2.5)、臭氧(O3)等大气污染物治理,统筹城市生态品质提升和乡村生态振兴。在任务安排上囊括发展改革、自然资源、生态环境、城乡建设、水利、农业农村、林业等各部门、各领域工作。
突出生态环境安全的底线思维。《规划》按照统筹发展与安全的要求,加强对生态环境领域安全工作的统筹协调,对放射性物质、危险废物、医疗废物、重金属等风险要素管控作出全面安排。比如,明确提出到2025年,全市大宗工业固体废物资源化利用率达到70%以上、二级以上医疗机构医疗废物集中无害化处置率达到100%;开展新污染物调查与治理;全市环境风险评估、预警机制、应急响应更加完善。
突出川渝共治共保的协作机制。如何贯彻落实《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规划纲要》,推进落实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生态环境联防联控、绿色赋能?《规划》用了较大篇幅来回答这个问题,主要措施包括推动生态共建,共同打造一批以水体、道路为骨架的生态廊道,集中建设泸州内江荣昌永川大足等一批森林城市群;深化污染共治,完善跨界水体环境治理、大气污染联防联控、危险废物跨省市转移“白名单”制度等;共同推进绿色发展,联合打造绿色技术创新中心和绿色工程研究中心,推动重庆经开区等打造国家绿色产业示范基地。
最后,吴盛海表示:“发展为民、保护惠民,人民群众既是良好生态环境的“需求方”,也是生态环境治理工作的“主考官”,更是保护生态环境的“生力军”。“十四五”征程已经开启,我们热切希望,全社会携手同心、行动起来,共同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为山清水秀美丽之地建设贡献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