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热线:023-61520695 举报电话:023-61520697

“双节”即将来临,重庆市民请注意以下疫情防控指南

2021-12-21 21:03:33  来源:城乡统筹发展网

城乡统筹发展网12月21日讯(实习记者徐玮)今(21)日,重庆市举办第九十七场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新闻发布会,发布了《重庆市2022年元旦春节期间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方案》,伴随着2022年元旦春节“双节”即将来临,人员流动性、聚集性增加,疫情输入和传播的风险加大,疫情防控形势严峻复杂。节日期间,重点区域来渝返渝人员、市民出行等都有哪些要求?重庆市疫情防控领导小组疫情防控组负责人、市卫生健康委副主任李畔就此答记者问。

李畔称,当前我市疫情总体平稳,已连续43天无新增本土确诊病例,连续38天无新增本土无症状感染者,但仍应督促各区县、各行业系统提前做好工作部署,坚持“外防输入、内防反弹”总策略,从严从紧从实抓好疫情防控各项工作。市疫情防控各领导小组应遵循《重庆市2022年元旦春节期间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方案》,严格落实四方责任,科学精准落实各项防控措施,最大程度确保人民群众度过健康平安的节日。

根据方案要求,依据来渝返渝人员近期旅居史和感染风险程度,分成七类分别提出相应要求。

一、对密切接触者和次密切接触者,市外其他口岸入境人员,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推送区域协查的来渝返渝人员,按相关规定执行。

二、对高、中风险区来渝返渝人员和外省(区、市)确定的特定时段、特定空间高风险人群,施行集中隔离医学观察,隔离期间第1、4、7、10、14天各做1次核酸检测。

三、对高风险区所在县(市、区)的其他低风险区来渝返渝人员,施行7天居家隔离和7天健康监测(在这14天当中,第1、7、10、14天各做1次核酸检测)。

四、对中风险区所在县(市、区)的其他低风险区来渝返渝人员和外省(区、市)高风险岗位的来渝返渝人员,实施14天自我健康监测(这14天当中,第1、7、10、14天各做1次核酸检测,前2次检测结果出来前原则上要求居家观察)。

五、对高、中风险区所在地市的其他县(市、区)来渝返渝人员和未划定高、中风险区但出现本土病例的所在地市来渝返渝人员,实施7天自我健康监测(要求在3天内完成2次核酸检测,2次采样间隔至少24小时,2次检测结果出来前原则上居家隔离)。

六、对陆路边境口岸城市的来渝返渝人员,须持有48小时核酸检测阴性证明,抵渝后在24小时内完成1次核酸检测,并做好7天自我健康监测,核酸检测结果出来前原则上居家观察。

七、其余市外来渝返渝人员,引导其在24小时内主动做1次核酸检测。

李畔提醒,来渝返渝人员要特别注意的是,自我健康监测期间,要遵循不聚餐、不聚集、不到人群密集公共场所,不乘坐公共交通工具。在全程佩戴好口罩,做好个人防护的情况下,可乘坐出租车、网约车。

针对市民出行问题,李畔提到,“两节”期间,重庆市民出行最重要的就是要做到安全有序的流动,《重庆市2022年元旦春节期间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方案》有八个方面的规定。

第一,减少跨省(区、市)人员流动,党政机关、国有企事业单位干部职工要严格执行人员外出审批制度。

第二,非必要不前往高、中风险地区所在地市。

第三,高风险岗位人员应尽量避免出行,确需出行的须满足脱离工作岗位14天以上且持48小时内核酸检测阴性证明,并向所在单位报备;所在单位要通报单位所在辖区村(社区),由单位所在村(社区)通报目的地区县。

第四,严格执行跨省旅游经营活动管理熔断机制,对高、中风险地区的省(区、市),立即暂停旅行社及在线旅游企业经营该省(区、市)来我市以及我市前往该省(区、市)的团队旅游及“机票+酒店”业务。暂停旅行社及在线旅游企业经营陆地边境口岸城市团队旅游及“机票+酒店”业务。

第五,发热病人、健康码“黄码”等人员要履行个人防护责任,主动配合健康监测和核酸检测,在未排除感染风险前不出行,村(社区)和所在单位要督促落实。

第六,优化调整学校寒假放假时间,错峰安排春季学期开学返校,做好“两节”期间留校学生的管理服务。

第七,合理调整企业放假和复工时间,引导务工人员错峰返乡返岗。

第八,学校师生、人员密集型企业务工人员跨省(区、市)流动后需持48小时内核酸检测阴性证明返校或返岗。

李畔提醒市民,出行时一定要做好个人防护,保持良好的卫生习惯和健康的生活方式。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意见反馈 Copyright2011-2017 All Rights Reserved 农家科技、城乡统筹发展网 版权所有
主管单位:重庆出版集团  主办单位:重庆农家科技杂志社有限公司  城乡统筹发展研究中心
协办单位:重庆市发改委、重庆市城乡统筹办、重庆市教育委员会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渝B2-20170014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网出证(渝)字第002号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渝网文(2016)4551-030号
渝公网安备5001080200101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50120180006 渝ICP备10015940号-1 技术支持:城乡统筹发展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