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热线:023-61520695 举报电话:023-61520697

渝北:建好“四个大区” 2026年GDP总量达3200亿

2021-12-01 20:35:53  来源:城乡统筹发展网

城乡统筹发展网12月1日讯(记者 李文萍)今(1)日,重庆召开临空经济示范区设立五周年新闻发布会。在发布会上,渝北区委副书记、区人民政府区长廖红军表示,要借助临空经济示范区赋予的机遇,加快产业发展,真正把渝北区的“四个大区”建设好,推动全区GDP总量在2026年达到3200亿。

抢抓临空机遇,构建“四个大区”

廖红军介绍,重庆临空经济示范区全域147.48平方公里全部位于渝北行政区域内。五年来,渝北区抢抓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战略机遇,紧扣临空经济示范区“一核五区”功能布局,与市发改委、重庆机场集团、两路寸滩综保区等市级部门和市级平台通力协作、真抓实干,推动重庆临空经济示范区高质量发展取得了阶段性成效。2020年,渝北区GDP在全市率先突破2000亿元大关,其中示范区占了1/3,临空经济发展指数排名位居全国第六。

基于临空经济示范区,结合两江新区开发的主战场等机遇,渝北区提出了“四个大区”的构想,即建设高质量发展的经济大区、高水平开放的临空大区、高能级策源的科创大区、高品质生活的城乡大区,奋力打造成渝地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标杆城区。

那么,如何推动渝北“四个大区”的构想落地落实?廖红军在产业版图上进行了蓝图规划。

“2+4+1”再造一个渝北工业

渝北区是全市的第一经济大区和传统的工业强区,连续17年工业总产值是全市第一,2021年的产值可能会超过3600亿,也要创历史新高。在“十四五”期间,渝北区对制造业的发展概括起来讲就是“2+4+1”,力争到2026年规上工业总产值达到5200亿元,实现“再造一个渝北工业”目标。

所谓的“2”指传统的汽车和电子两大产业,这两大产业在去年的产值分别超过了1200亿和1400亿。“我们希望在2026年,产值能够分别超过2000亿。”廖红军表示。

渝北把工作重心转移到加快构建新能源汽车产业体系、打造全市汽车电子重点产业园这样一个方向上来,支持长安福特、长安汽车等整车企业发展新能源汽车、智能网联汽车,加快建设新能源汽车生产基地,新引进1-2家新能源整车企业,以及一批大小“三电”、电子器件、车联网系统等一系列配套企业。

就电子产业而言,一方面,继续支持两路寸滩保税区笔电企业转型生产智能穿戴设备等新产品,提高产品附加值;另一方面,持续做大手机的系列产业,比如OPPO和传音等链主企业要扩产扩能,围绕“芯屏器核网”缺失环节,加快引进一批核心配套企业,增强产业链吸附能力。

“4”就是指4个百亿级产业集群。一是先进材料,围绕汽车、电子对一系列材料的需求,加快发展新能源汽车的基础材料、高性能超细纤维材料等,力争到2026年产值超过200亿元。二是智能装备,主要是集聚发展机器人、电气设备、节能环保等产业,力争这个产业到2026年也要超过200亿。三是消费品工业,主要是加快推进农高区高端食品精深加工产业园建设,积极争取天友、中粮等企业落地发展,依托段氏服饰、朗萨家私、有友食品等企业,做精高档服装、高端家具、休闲食品等特色轻工业,目标是到2026年实现产值超过500亿。四是智慧建筑,渝北正在积极打造现代建筑智慧产业园,想要加快引进一批建设施工装备、装配式建筑构件、绿色新材料等新项目,这个产业计划到2026年达到500亿。

“1”就是加快培育一批“专精特新”企业。“我们想前面都是百亿级、千亿级的企业,但一些中小企业也不要忘记,将来我们将形成大企业顶天立地、中小企业铺天盖地的发展局面,为重庆和渝北工业高质量发展提供高效接续和长久支撑。”廖红军指出。

“5+3+1”提档升级服务业

除了工业,廖红军指出,渝北还将在服务业方面加足马力,促进快服务业的提档升级。其发展规划用“5+3+1”来概括。

“5”就是创新金融、现代物流、软件信息等5大生产性服务业。

“3”是指3个生活性服务业,包括文化旅游、休闲康养、商贸服务,渝北将推动整体现代服务业增加值在2026年达到1700亿元。

“1”是指近期打造的360万方两江国际商务中心,预计年底开业,未来它可能成为一个真正的热点、亮点,成为“网红”打卡地。

“3+6+1”全力助推乡村振兴

渝北的区情是大城市、大农村、大山区,其实也有库区,如何撬动农业板块的发展动力,真正在乡村振兴方面走下坚实的一步?廖红军用“3+6+1”来概括农业产业的发展方向。

“3”代表的是方向和路径,主要聚焦现代设施农业、休闲体验农业、临空高效农业这三个方向。

“6”指的是6大产业,包括特色水果、绿色蔬菜、高端花卉、道地药材、生态渔业、特色肉兔。

“1”就是要升建国家农高区。

当前,渝北正围绕“四个大区”的建设,进一步把握产业发展方向,做大产业总量、优化产业结构、构建产业体系,推动一二三产业同步发力。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意见反馈 Copyright2011-2017 All Rights Reserved 农家科技、城乡统筹发展网 版权所有
主管单位:重庆出版集团  主办单位:重庆农家科技杂志社有限公司  城乡统筹发展研究中心
协办单位:重庆市发改委、重庆市城乡统筹办、重庆市教育委员会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渝B2-20170014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网出证(渝)字第002号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渝网文(2016)4551-030号
渝公网安备5001080200101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50120180006 渝ICP备10015940号-1 技术支持:城乡统筹发展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