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树立全周期管理意识,加快推动城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努力走出一条符合超大型城市特点和规律的治理新路子。城市治理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内容。近年来,重庆深刻把握城市发展的客观规律和阶段性要求,着力推进以“大城三管”“马路办公”和“四化建设”为主要内容的超大城市治理创新实践,城市管理的“温度”“高度”“标度”更加彰显,市民的满意度持续提高,城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不断提升。
以“大城三管”着力推进城市治理理念创新。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必须抓好城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目前,重庆城市治理还存在一些差距和不足,尤其是仍面临城市治理“全链条”衔接机制亟待提升等难题。为此,重庆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着力创新城市管理理念,大力推进“大城细管”“大城众管”“大城智管”的“大城三管”,旨在进一步提高城市管理的精细化、智能化、人性化水平,实现城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其中,以“大城细管”增添城市管理活力,精心打造每一处街巷、景点和建筑,让城市一步一景、步移景换,提升人民幸福感,增强市民归属感。比如,“微整治”的坡坎崖绿化美化工程,对城中重要山脊线的已有建筑、城市坡地、堡坎、挡墙、高切坡和自然山体崖壁等绿化“秃斑”进行景观化治理,实现“推窗见绿、出门见景、四季见花、处处花香”。以“大城众管”有效汇聚城市管理的合力,用好政府、社会、市民三种力量,推动多元主体共同参与,强化政府主体责任、部门协同责任,充分调动广大人民群众共同参与的积极性,营造齐抓共管的浓厚氛围,最终构建权责明晰、服务为先、管理优化、执法规范、安全有序的城市管理体制。以“大城智管”切实增添城市管理的动力,用智能技术升级城市大脑“智慧”,拓展城市治理“视野”、延伸城市治理“手脚”,提升城市治理能力和水平。
以“马路办公”着力推进城市治理模式创新。抓城市工作,一定要抓住城市管理和服务这个重点,不断完善城市管理和服务,彻底改变粗放型管理模式,让人民群众在城市生活得更方便、更舒心、更美好。近年来,重庆创设的“马路办公”城市管理模式,就是将全市城市管理系统干部职工的办公室设在马路上,以路为岗,及时掌握城市管理现状,分析研究城市管理问题及规律,实现城市管理问题马路上办、马上就办、办就办好。这种模式有利于提高工作效率、转变作风效能、提升社会效益。一方面,建立了“马路办公”的常态化治理机制,通过现场会诊、现场指导、现场研究、现场协调、现场部署等方式,及时了解掌握城市管理现状,发现、研究并解决城市管理问题。自“马路办公”开展以来,全市平均每天上路的城市管理巡查组达到500余个,城市管理问题按期整改率超过98.5%。另一方面,优化了“马路办公”运转机制。“马路办公”做到发现问题及时交办“不过夜”,接办问题及时受理不推诿,整改问题及时处置不拖延,减少了推诿扯皮、敷衍塞责等现象。
以“四化建设”着力助推全市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的目标就是要切实提高市域社会治理系统化、社会化、精细化、法治化、智能化水平。近年来,重庆以城市治理现代化提升社会治理能力,增强社会发展活力,进一步加强城市管理制度化建设,落实法治化、标准化、规范化、智能化管理,积极助推全市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建设。其中,“法治化管理”旨在以国家法律法规为基础,建立一套符合超大城市治理的规范体系。目前,已修订形成《重庆市市政设施管理条例》《重庆市市容环境卫生管理条例》,制定出台《重庆市生活垃圾分类管理办法》《重庆市城市园林绿化条例》等,强化城市管理的依法治理。“标准化管理”旨在符合国家和行业标准的前提下,建立健全一套适应重庆作为超大山地城市构架的城市管理标准体系,在国内首创《重庆市智慧城管信息系统技术规范》《重庆市超高层居民住宅供水运行维护规范》《重庆市城市综合管理手册》等技术规范,为精细化管理提供标尺和依据。“规范化管理”旨在城市管理各个阶段各个环节制定统一完善的规范准则,现已完成《重庆市停车场管理办法》等的集中修改,以此将城市主体的行为意志统一起来、规范起来,形成有效的激励和约束。“智能化管理”旨在充分运用信息技术手段,提升城市治理能力。现已初步构建适应城市管理各类业务感知、分析、服务、指挥、监察“五位一体”智慧城市管理体系和应用场景,形成了城市治理的决策科学化、防控一体化、服务便捷化,积极助推全市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建设。
(作者单位:重庆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重庆城市提升战略研究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