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热线:023-61520695 举报电话:023-61520697

教育部答复《关于在全国中小学进行繁体字识读教育的提案》: 简体字教育无碍文化传承

2019-12-18 14:15:12

近日,针对全国政协委员韩方明在今年两会期间提交的《关于在全国中小学进行繁体字识读教育的提案》(以下简称提案),教育部在其官网公开相关答复,就使用简体字是否会影响传统文化传承进行了解答。

该提案在两会期间曾引发热议,这背后是由来已久的汉字繁简体之争。我国首位女外交官袁晓园曾提出“识繁写简”,主张把繁体字作为印刷体、简化字作为手写体,这是改革开放后首次关于简化字的争议;2009年,在全国政协十一届二次会议上,全国政协委员潘庆林提出《关于分批停止使用简体字、恢复繁体字的提案》,主张用十年时间逐步恢复繁体字。近年来,随着“国学热”的逐渐升温,汉字繁简体之争再次成为热门话题。

关于提案中“中小学繁体字识读教育”的问题,教育部在答复中表示,学校教学应当使用规范的简化汉字,《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第十条明确规定:“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以普通话和规范汉字为基本的教育教学用语用字。法律另有规定的除外。”

但值得注意的是,如今在我国中小学经典阅读和书法教育的过程中,会涉及一些繁体字教育的有关内容。“小学语文使用规范汉字进行教学,此阶段的重点在于拼音、识字、造句和文章,繁体字并不纳入考试范围。”河南省郑州市某小学一语文教师告诉记者,在经典阅读和书法教育中适当使用繁体字教学可以提高学生主动性、增强学习趣味性,但繁体字教学不应过度复杂,否则会给学生带来额外压力。

同时,对于提案中认为简化汉字“因简害义”“有损汉字的艺术美和规律性,不利于文化传承”等说法,教育部介绍,自古以来,汉字由繁趋简的发展演变趋势十分显著,简化字伴随着汉字的产生而发展,已有三千多年的历史。

汉字由甲骨文、金文变为篆书,再变为隶书、楷书、行书,总趋势就是由繁到简,简化字随着传统文化的发展而逐步演变。河南省语言学会常务理事孙万里告诉记者,汉字由繁至简的演变从唐代开始出现,宋元时期得到普及,人们的需求从语言的精确表达转变为书写、识读的方便,这是符合社会进步和文化发展的转变。

此外,教育部还表示,文字并不完全等同于文化,文字是记录、传递文化信息的工具,中华文化的大量信息是通过汉字记录下来的。对青少年进行传统文化教育的关键不在于字体繁简,而在于学校的实际做法。

对于涉及到汉字繁简体皆有的语文教育,孙万里建议:“语文教学可以采用汉字溯源的方法,在文字梳理过程中不仅可以帮助学生夯实基础,还能深入介绍传统文化,同时也会提高繁体字识读能力,从而提升青少年的综合素质。”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意见反馈 Copyright2011-2017 All Rights Reserved 农家科技、城乡统筹发展网 版权所有
主管单位:重庆出版集团  主办单位:重庆农家科技杂志社有限公司  城乡统筹发展研究中心
协办单位:重庆市发改委、重庆市城乡统筹办、重庆市教育委员会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渝B2-20170014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网出证(渝)字第002号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渝网文(2016)4551-030号
渝公网安备5001080200101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50120180006 渝ICP备10015940号-1 技术支持:城乡统筹发展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