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

海南省文昌市 “十抓”实干推进侨乡振兴

2019-11-19 09:20:38  来源:人民日报

2019年以来,文昌市贯彻落实党中央和海南省决策部署,围绕“抓基层组织建设,实现班子队伍好;抓精准脱贫攻坚,实现小康建设好;抓‘百镇千村’建设,实现美丽乡村好;抓‘三清两改一建’,实现人居环境好;抓乡村特色项目,实现产业发展好;抓精神文明创建,实现农民风貌好;抓党建引领治理,实现共治格局好;抓农村‘五网’建设,实现基础设施好;抓村级集体经济,实现资产增值好;抓致富产业发展,实现农民增收好”工作目标,按照产业兴、乡村美、百姓富的乡村振兴新图景,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十抓”实干,扎实推进工作落实,侨乡文昌的乡村面貌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

夯实基础,“党建+”发动振兴引擎。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中,文昌市紧紧抓住基层党建这个“牛鼻子”,层层强化、久久为功,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的作用,以“党建+”发动乡村振兴引擎。

抓党建,强堡垒。文昌市各级党组织扛起书记抓党建的主体责任,层层传导压力,压紧压实基层党建工作责任。市委建立市级党员领导干部抓农村党建促脱贫攻坚联系点工作制度,市级领导进村入镇做调研、听汇报,干实事、办好事,讲党课、作报告,参加专题组织生活会等,为全市党员领导干部作出了示范。同时,市委还出台实施意见,推动基层党支部规范化标准化建设;加强驻村第一书记和驻村工作队管理,深入开展脱贫攻坚作风大整治活动,确保抓党建促脱贫攻坚各项任务落到实处;推动各类资源向基层下沉,持续推进“两新”组织“两个覆盖”工作,扎实推进基层党建示范市建设。

基层组织有活力,乡村振兴有动力。在党建工作的引领下,一批以“党建+”模式发展起来的示范村,村容村貌得以改善,村集体产业蓬勃发展,鼓起的“钱袋子”让村民对未来生活充满憧憬。

振兴产业,“一镇一村”创新发展模式。在乡村振兴中,文昌市创新实施“一镇一村”乡村振兴计划,以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推动“五带动全覆盖”农业产业扶贫模式,引导各类经营主体联结带动贫困户,培育“五个一”庭院经济扶贫产业,着力打造庭院经济扶贫示范村,扎实推进特色产业小镇建设,坚持一个产业抓到底、一张蓝图绘到底。产业发展,让文昌农村产业规模不断增大、特色更加凸显、农民增收致富的路子越走越宽。

文昌市东路镇鼓励扶持农民群众立足本地资源,发展荔枝、火龙果、胡椒等特色农业,多渠道增加收入。永丰村是东路镇热带水果种植大村,全村有荔枝1200多亩、火龙果400多亩。今年荔枝迎来丰产年,量高价好的永丰荔枝总收入比去年增加约3倍,村民平均每户增收3万元—4万元。预计今年该村人均收入可达2万多元。

依托距离中国文昌航天发射场较近的地理优势,龙楼镇着力将好圣村打造为航天科技小康村,大力发展航天科技、绿色金融、智慧能源、大数据、互联网、物联网、文化旅游、健康养老、医疗教育等产业。如今的好圣村,一改昔日的面貌,成为道路平坦、环境良好、产业发展的美丽乡村。航空航天元素随处可见,海天一舍区块链餐厅、航天瓜菜种植体验园区、文昌鸡和黑山羊养殖区等特色鲜明。来到好圣村,可以采摘航天育种瓜菜,购买航天主题旅游商品,品尝龙楼的海鲜大餐和“航天菜”,如果想要深度体验海边生活,还可以选择这里的民宿小住几日,十分惬意。

优化环境,美丽乡村托起幸福生活。美丽乡村建设是乡村振兴的重要载体,是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提高农民生活质量的重大举措,是脱贫攻坚的有力抓手。文昌市增强责任感和紧迫感,加强领导、完善机制、精准施策,为美丽乡村建设提供坚强保障,全力推进美丽乡村建设各项任务落到实处。全市美丽乡村建设如火如荼。按照宜居、宜业、宜游的标准,目前全市已高标准建成83个美丽乡村。其中,37个村庄已通过海南省住建厅评星考核,获星级评价总数列海南全省第二名。

抱罗镇福朝村是文明生态建设先进村。在美丽乡村建设中,福朝村保持“老先进”本色,持续不断改善村庄面貌,在政府投资建设“五网”的基础上,村集体自筹资金硬化环村道路,绿化美化村庄,建设凉亭和文化广场等。同时,还按照居住区域把全村分成六个清洁区,分别安排专人负责保洁,保障了村庄的干净卫生。

排坡村是抱罗镇振联村委会的一个自然村。在全市美丽乡村建设的热潮中,排坡村不甘落后,村民们自筹资金建设村民文化广场,硬化绿化村道,安装路灯,村里的环境越来越好,村容村貌越来越漂亮。

美丽乡村建设,进一步优化了农村人居环境,托起了农民群众追求美好生活的梦想,也为文昌新农村建设增添了一抹亮丽的色彩。

数据来源:中共文昌市委宣传部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意见反馈 Copyright2011-2017 All Rights Reserved 农家科技、城乡统筹发展网 版权所有
主管单位:重庆出版集团  主办单位:重庆农家科技杂志社有限公司  城乡统筹发展研究中心
协办单位:重庆市发改委、重庆市城乡统筹办、重庆市教育委员会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渝B2-20170014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网出证(渝)字第002号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渝网文(2016)4551-030号
渝公网安备5001080200101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50120180006 渝ICP备10015940号-1 技术支持:城乡统筹发展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