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热线:023-61520695 举报电话:023-61520697

「策划」把“凉”资源变成“热”产业——主持人语

2019-09-02 11:19:33  来源:城乡统筹发展网-乡村振兴杂志

——重庆乡村避暑经济发展模式解析

城乡统筹发展网-乡村振兴杂志讯 记者 李文萍

泉水冰西瓜、水上打麻将、泳池下饺子、防空洞乘凉……炎炎夏日,花样解暑方式层出不穷。但除了解暑,人们更想“躲到”深山里避暑。

正是避暑搅活了沉寂的乡村。

过去,村民只能守着深山过苦日子,但随着避暑经济的火爆,青山绿水变成了聚宝盆,家家都开民宿和农家乐,吃上了“旅游饭”。

让“凉”资源产生“热”效应,激活了乡村沉睡的资源,对接了城乡和景区交融的通道,既满足了市民日益增长的旅游需求,更激发了乡村振兴的绿色创意。

那么,避暑经济的蛋糕到底有多大?

在“2019中国(长春)避暑旅游产业峰会”上,中国旅游研究院、中国气象局公共气象服务中心共同发布《2019中国避暑旅游产业发展报告》。《报告》指出,中国避暑经济蓬勃发展,避暑旅游市场持续火爆、避暑旅游供给丰富多彩、避暑旅游综合效益明显提升。

据统计,去年暑期旅游的10亿人次中,避暑游占一半左右,约5亿人次,按人均消费1000元计,有5000亿元市场的规模。而今年避暑旅游市场需求将进一步增加。其中,夏季消暑首选旅游或有较强意愿出游的比例达到84.5%,传统“火炉”城市计划暑期出游的受访者占比达到93.66%,较去年高出约10个百分点。

如同硬币的两面,避暑经济的一面是发展迅猛,另一面则是暗藏隐忧。

说到这个问题,我们先看一个例子。

由于在贵阳市避暑季期间看到新闻,李先生慕名来到乌当区境内的盘龙山森林公园。

不料,乘兴而来的他最后败兴而归。

景区地处偏远,道路窄、坡度大、弯道急,心吊到嗓子眼才勉强开车到达景区。到了景区之后,却发现景区内有的座椅破烂、吃饭喝水的地方不方便,又累又渴的他感到心焦。

类似于李先生的经历,在生活中屡见不鲜。尽管很多景区有发展意识,却缺乏统一的规划和管理,导致景区处于规模较小、经营单一和混乱无序的状况。

随着人们的物质条件越加丰富,精神追求越加丰盈,停留在“风景”或 “吃住”初级阶段的旅游已经难以满足游客们不断攀高的旅游需求阙值。

避暑经济本质是气候经济,凉快的避暑气候和优美的自然生态才能发展避暑经济,但这绝不是避暑经济的最终归宿。

那么,到底该如何发展避暑经济?

简而来说,避暑就是从“热地方”到“凉地方”生活。

避暑景区建设的基础就是日常生活场景的搭建,不仅让游客从生理层面感受到舒服宜人,还要在精神层面实现心灵愉悦。除了美丽的自然风景和凉爽的气候固不可少,完善而便利的公共文化空间、休闲场所和商业环境也是必需的要素。

博物馆、图书馆、文化馆、电影院、戏剧场、城市客栈、乡村民宿、特色餐厅、咖啡馆、购物店,甚至于美容美发美甲店,都可能会成为游客选择避暑目的地的决定因素。

当然,随着避暑景区的不断优化发展,暑旅游市场逐步发展完善,旅游产品的丰富性也成为重要的选择因素。

比如,依托资源、文化、物产等,在避暑季举办采摘节、音乐节、艺术节、文化节、体育赛事等各类节庆活动,提升避暑游客的体验。抑或,通过资源整合、景点串联,推出康养避暑游、研学避暑游、休闲避暑游等不同主题的避暑旅游产品,以满足不同类型避暑游客的需求。

总之,未来的避暑景区必将上演一场由“冷”到“热”的聚合反应。

有着“火炉”之称的重庆而言,避暑旅游更是一种刚需,而山地面积占总面积75.33%的重庆也有着丰富的“凉资源”。这些年,重庆立足“凉资源”,全面转型升级,将避暑经济与农业观光、旅游融合,产生了一批具有良好美誉度和吸引力的避暑景区。

诚如2018年召开的旅游发展大会提出的畅想,重庆旅游业发展渐入佳境、蓄势待发,方兴未艾,好戏还在后头,打造“升级版”正当其时。

在乡村振兴规划出台、重庆市旅游发展大会一周年之际,本刊编辑部特推出《把“凉”资源变成“热”产业——重庆乡村避暑经济发展模式解析》重磅策划,透析一组有深度且生动的重庆避暑经济案例,聚焦如何把“凉”资源变成“热”产业。


系列报道阅读:

「策划」把“凉”资源变成“热”产业——主持人语

「策划」把“凉”资源变成“热”产业——龙头入驻

「策划」把“凉”资源变成“热”产业——渠道效应

「策划」把“凉”资源变成“热”产业——景区升级

「策划」把“凉”资源变成“热”产业——景村融合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意见反馈 Copyright2011-2017 All Rights Reserved 农家科技、城乡统筹发展网 版权所有
主管单位:重庆出版集团  主办单位:重庆农家科技杂志社有限公司  城乡统筹发展研究中心
协办单位:重庆市发改委、重庆市城乡统筹办、重庆市教育委员会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渝B2-20170014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网出证(渝)字第002号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渝网文(2016)4551-030号
渝公网安备5001080200101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50120180006 渝ICP备10015940号-1 技术支持:城乡统筹发展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