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热线:023-61520695 举报电话:023-61520697

【脱贫攻坚区县行】他们在石头山上刨出了“金子”

2019-07-09 09:31:32  来源:城乡统筹发展网-乡村振兴杂志

——巫溪县城厢镇酒泉村青脆李产业扶贫纪事

城乡统筹发展网-乡村振兴杂志7月9日讯 记者 陆睿 余明芳 冉春轩

山,一眼望不到边。

从巫溪县城出发,乘车朝东南方向走20分钟,就会进入一片连绵的大山。

别处的山上有泥土,这里的山往下几厘米就全是石头。

灰褐色的贫瘠的石头。

巫溪县城厢镇酒泉村,就坐落在这片石头山上。

千百年来,贫瘠的大山束缚着当地人致富的梦想。截至2010年,全村仅通公路11公里,年人均收入不足1300元。因为人心不齐、公路不通、产业不振,酒泉村长期盯着“贫瘠村”、“困难村”、“麻烦村”的帽子。

几年前,村民们还这样自嘲:“别人是在土地里刨食,我们是在石头缝里刨食。”

说这话时,乡亲们做梦也没想到,就在短短几年后,一个覆盖绝大部分村民、年产值近700万元的致富梦想,竟然从石头缝里“长”了出来——

缘起·一方水土养不活一方人

世界上最遥远的距离是什么?

酒泉村村民的回答是:“是从村里到县城——你站在后山上就能看见县城,却感觉怎么也走不拢。”

对此,陶家银深有体会。

2014年以前,陶家银主要从事两件营生——种菜和养猪。

每年蔬菜上市,他都会和妻子一起,把鲜菜挑到县城去卖。

一担蔬菜有七八十斤,夫妻俩轮着挑。因为当时出村的路不好,八九公里的山路,他们要走接近两个小时。碰上雨天,平均要摔十几跤。

因为蔬菜利润薄,一开始每斤菜卖七八分,后来慢慢涨到了一角二三。辛辛苦苦跑一趟,赚到的钱不过八九十元。

然而,有钱赚就已经不错了。

蔬菜上市季节一过,陶家银一家的收入立即开始“负增长”——因为三个女儿在念书,他家开支居高不下。没菜卖的时候,生活费都经常要靠借。

这,就是酒泉村曾经的样子。

就在五六年前,全村1300多村民中的绝大多数,都还过着和陶家银一样苦兮兮紧巴巴的日子。

于是,不少年轻人开始“逃离”——青壮年争相外出务工,年轻妹子也一门心思嫁出去,剩下的都是老弱妇孺和一大片撂荒的山地。

出不去的人也心灰意懒,开始成天喝酒打麻将。

2010年,酒泉村超过80%的青壮年常年外出,村民年人均收入仅1242元,出行、就业、就医、增收、乡村治理无一不难。

俗话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面对遍布石头的大山,酒泉的水土却似乎很难养活酒泉人。

怎么办?

破题·“一个坑坑一棵苗”

“宁愿累死,也不等死!”这是酒泉村党支部书记周定全的口头禅。

周定全身材有些发福、皮肤黝黑,沉默寡言的外表下,有着咬定青山不放松的硬气。

曾有人开他玩笑:“周支书长得弥勒佛,脾气却比山上的石头还硬!”

就因为这股子硬气,周定全深得村民信任。从1991年开始,他就一直是村支书。

村里穷、村民生活苦,周定全和同事们心里也急。

为找准村里的“穷根”,周定全和“两委”班子反复讨论:

“酒泉距县城最远也不过八九公里,区位不差!”

“那咱们差的究竟是啥?”

“咱们差的是产业——乡亲们种的苞谷、红苕和洋芋卖不起价,自然就要受穷!”

产业差,那就发展产业。

进入新世纪以来,在镇党委、政府支持下,村“两委”先后引进了苹果、红枣、青梨等新型种植项目,却因为当地水土条件太差而失败。

在一次又一次失败后,周定全和同事们痛定思痛,决定寻找一个适合石漠化山地发展的新型农业项目。

2007年,酒泉村退耕还林。周定全、周邦学和谭洪树等村干部一合计,决定聚焦经果林项目,让林地“生钱”。

经过多方调研,他们和青脆李一见倾心。

“选择青脆李主要有两个原因。”周定全竖起两根手指——

一是因为酒泉村自然条件极其适合青脆李生长。

“青脆李喜旱。只有要一捧土几滴水,就能‘一个坑坑一棵苗’,把石漠化荒山变成金山银山!”

二是酒泉村一直有种植青脆李的传统。

“以前,乡亲们长期把青脆李当成‘耍耍果’种着玩,田间地头经常能看见李子树。”

拿定了主意,村“两委”旋即召开村民大会,动员乡亲们发展青脆李种植。

却不想,周定全刚把想法一说,立马引来一片反对——

村民周祖益说:“‘耍耍果’都能赚钱?你莫要豁别个!”

村民周祖顶说:“哪个不晓得,李子一斤才买几角钱?搞这个哪能赚钱?”

陶家银也参加了这个会。他说:“不种粮食种李子,要是赚不到钱,岂不是连口粮都没了?”

……

面对乡亲们的质疑,周定全和村干部们没有辩解。

他们明白,乡亲们穷怕了,见不到希望。

于是,干部们决定:用实际行动点亮“希望”。

探路·“就算失败了,也要原地爬起来”

从2009年到2014年,周邦学参加了一场漫长“试验”。

村“两委”决定发展青脆李产业后,作为村会计的他二话不说,立马在自家的三亩地里种上了青脆李,又严格按照标准化流程进行管护。

见这阵势,有人对他说:“你胆子大耶——以前种红枣、梨子都没成,为了种枣子你还欠了债,三年才还清,你都忘了?现在还有胆子种‘耍耍果’?”

周邦学的回答就两句——

第一句是“我以前就种过青脆李,技术上我有信心!而且这次试种采用的是标准化技术,一定没问题!”

第二句是“我1993年就当了村会计,是村里的‘老干部’——看到乡亲在石头缝里刨食,我心头发慌!”

也有人问:“如果又失败了呢?”

周邦学脱口而出:“失败了就原地爬起来,继续找其他项目、继续试!”

和周邦学一样,酒泉村全体村干部都在家里种上了青脆李。

这块分散在村干部家中、面积不过数十亩的“试验田”,就此成为酒泉人产业脱贫的寄托。

对这场试验的目的,周定全这样解释:“农民是最实在的——看不到实实在在的好处,你说再多也没用!青脆李成熟需要五年,村‘两委’决定由党员干部带头、种植大户参与,用五年时间先行先试,做出成绩证明给乡亲们看!”

“试验”期间,酒泉村通往外界的公路得以硬化。

针对以往青脆李种植“各自为战、自生自灭”的现状,村“两委”又注册成立了青脆李专业合作社,采取市场化运作方式推动青脆李的生产和经营。

青脆李产业发展的各种软硬件基础,就这样渐渐坚实起来。

2014年,“试验田”的李子成熟。

试种成功,周定全和同事们又开始琢磨另一件大事:“如何让李子卖得起价?”

长期以来,青脆李行情一直走低,每斤只能卖到几角钱——这是乡亲们把李子戏称为“耍耍果”的主要原因。

为让青脆李卖得起价,村“两委”在“试种”期间注册了“酒洲香脆李”的商标。

“试种”成功后,县上恰好组织了一场农特产品展销会。

闻讯,周定全和同事们挑选了上好的果子,运到展销会现场“摆摊”。

第一天,他们标价一元一斤,迟迟无人问津。

初战不利,为什么?

“咱们的果子品质好、甜度高,又是无害种植——这就是我们的‘品牌价值’!”周定全和同事们一合计,决定依托“酒洲香脆李”这块招牌,在展销会上来一场“品牌营销”。

第二天,他们就在展位标出了“无公害、纯天然”的广告,又参考其他生态农产品的行情和自身的种植成本,给“酒洲香脆李”明码标价:“十元一斤,不讲价!”

惊喜来了。

第二天上午,李子卖出了半斤。随后的五天,每天都能卖出一千多斤!

“酒洲香脆李”从此一炮打响。

作为首批“试验者”之一,青脆李大户陶家平在这一季赚了6万元。

在自家李子收购点,他“别有用心”地将卖李子赚来的钞票堆在桌上。

红艳艳的百元大钞,每一万元堆成一摞,摆了六大摞。

来来往往的村民见了,那叫一个眼馋。

这一年,陶家平所在的酒泉村二组40余户村民,全都种上了青脆李。

陶家银就是其中之一。

听说别人种青脆李赚了钱,他一口气把自家的菜地全部换种成了李子树。

本来,他还想流转些土地多种几亩,可到村里转了一圈才发现:全村1300多乡亲,都在自家土地上种满了李子树,再无田土可以流转。

“就像一夜之间长出来的。”陶家银耸了耸肩,一脸遗憾地说。

裂变·从“打游击”到“大兵团作战”

从2014年到2019年,“酒洲香脆李”产业化项目进入第二个生产周期。

原本分散在村干部和少数大户果园里的李子林,迅速遍布全村家家户户,形成了3500多亩的种植规模。

在产业经济学层面,一个产业规模如果急速扩张,往往会产生两个问题——一个是在生产环节,急速扩张可能导致产品品质的下降;另一个是在销售环节,产能激增会造成营销压力,导致销路不畅。

对此,周定全倒不怎么担心。

因为在决定发展青脆李产业之初,村“两委”就已经确定了规避风险的策略。“说白了,就是依托专业合作社进行‘统防统销’,推动青脆李产业从以往散户零卖的‘打游击’模式变成标准化生产、统一营销的‘大兵团作战’。”周定全说。

具体来说,酒泉村的“统防统销”策略一共分为四步——

第一步:统一组织生产资料,即采取“合作社+农户”的模式,按李树需求直接与农户联系,统一购买农药、化肥、石灰等生产资料,既降低了生产成本,又提高了生产资料配送的效率和准确度。

第二步:统一技术服务配套,即由合作社组建专业化技术队伍,成立田间技术学校,引进无人机作业,统一开展李树修枝、刷白、四季施肥、病虫害统防统治等社会化服务。

第三步:同一品牌策划营销,即通过连续举办五届李花节,精心培育“酒洲香脆李”品牌,争取行业专业化认证,进一步凝聚品牌价值。

第四步:统一产品收购销售,即由合作社出面,对市场和经销商与农户进行“外接内联”,不断拓展销路。

经过“四步走”,“酒洲香脆李”不仅荣获了全国李子金奖,还被列入全市重点脆李序列,并被评定为“重庆名牌农产品”。

其间,酒泉村也得了强有力的“外援”。

为支持酒泉村发展青脆李产业,县农委对当地的李子园进行了硬件配套——田间便道建起来了,化粪池修起来了,灭蚊灯点起来了,冻库也投入了使用。

“下一步,县农委还准备为酒泉村提供冷冻车和滴灌设备,进一步助推‘酒泉香脆李’产业化发展。”巫溪县农委主任詹祖燕说。

2018年,酒泉村李子专业合作实现总收入400多万元,盈利30余万元,帮助包括62户贫困户在内地180户农户户均增收14479元,助推集体经济增收12万元。

托了青脆李的福,陶家银也赚得盆满钵满——如今,凭借卖李子赚到的钱,他在巫溪县城和开州城区置办了三间门面,三个女儿全都当上了小老板。

展望·产业链舞动群山

2018年青脆李上市后,县农委调研组专程来到酒泉村,归纳总结了“酒泉经验”。

在田间地头实地走访了一圈,调研组啧啧称奇:“酒洲香脆李,是从石头缝里长出来的‘致富金果’!”

不仅如此,调研组还精到地总结了“金果”对于全县产业扶贫的四大借鉴意义——

首先,“酒洲香脆李”的成功崛起,让巫溪拥有了在全市立得起、在全国叫得响的骨干产业。

在“酒泉香脆李”产业拉动下,目前巫溪县青脆李种植面积已达到10万亩,遍及22个乡镇123个村。2019年,全县在地果树约400万株,挂果李树约250万株,比去年增加100万株,年产量约8000吨,预计产值8000万元,比去年增长33%。

其次,“酒洲香脆李”唤醒了巫溪农民绿色发展、勤劳致富的集体意识。

如今,酒泉已经成为全县农民主动参观学习的教育基地。酒泉村党员干部齐心协力改变荒山用双手建起金山银山的事迹正在全县广为流传,“酒泉精神”为巫溪脱贫攻坚注入了强大的内生动力。

第三,“酒洲香脆李”加速了巫溪农民向职业化现代化转型的进程。

依托蓬勃发展的青脆李产业,标准化科学化生态化种植技术在全县李子园得到普及。不少种植大户正在从以往单纯的“卖水果”向“产品+技术输出”转型,一批新型职业农民和新型农业经纪人由此诞生。同时,随着李子产业链不断延伸,资金、人才、技术等要素正在被激活,在巫溪催生出3家以上的本土种苗生产经营企业。

再次,“酒洲香脆李”不仅致富一方,也让乡村更加美丽。

作为一种适合在石漠化山地生长的经济果树,遍地开花的李子树致富了一方父老,也绿化了一方山水。如今,曾经满目石头山的酒泉村,森林覆盖率已经达到70%。

……

十年磨一剑后,酒泉村的石头山上终于刨出了“金子”。

6月29日,酒泉村后山。

吃过午饭,周定全顶着烈日、背着双手,在绿荫如盖的李子园里辗转徜徉。

在他周围,3500亩青脆李已经挂果。山风起时,饱满的果实拽得树叶一阵“沙沙”作响,布满群山的李子园就像一片碧浪摇曳的海洋。

盯着累累硕果,周定全说:“还有一个星期,这一季的李子就要上市了——今年,应该在去年的基础上再多赚一点。”

说着,他伸手摘下一个饱满的李子,直接塞进嘴里。

“明年,在县农委等部门和镇党委、政府支持下,村里准备配套建设旅游公路,并在山上打造观景平台和游客中心,正式启动农旅融合发展——等旅游做成了,乡亲们的日子就更好过了!”

说这话时,这位素以“硬气”著称的老支书眼里,忽然荡漾出如水般的温柔。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意见反馈 Copyright2011-2017 All Rights Reserved 农家科技、城乡统筹发展网 版权所有
主管单位:重庆出版集团  主办单位:重庆农家科技杂志社有限公司  城乡统筹发展研究中心
协办单位:重庆市发改委、重庆市城乡统筹办、重庆市教育委员会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渝B2-20170014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网出证(渝)字第002号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渝网文(2016)4551-030号
渝公网安备5001080200101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50120180006 渝ICP备10015940号-1 技术支持:城乡统筹发展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