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热线:023-61520695 举报电话:023-61520697

为“甜蜜生活”而战!——綦江区中峰镇蜂蜜产业利益联结机制探秘

2019-06-17 09:17:51  来源:城乡统筹发展网

文/首席记者 李文萍

进入綦江区中峰镇的公路边,一块巨大的广告牌伫立在山坡上,上面写着一行大字——“全力打造重庆中蜂养殖第一乡村”。

这块广告牌彰显着中峰镇的宏大愿景——以蜜蜂养殖产业破题脱贫攻坚、筑基乡村振兴。

为了打赢打好脱贫攻坚战,中峰镇将发展“蜜蜂养殖产业”作为战略突破口,同时选择构建“政府+基地+贫困户”的利益联结机制的战术路径,打响了一场争取广大乡亲“甜蜜生活”的发展之战。

截至2018年,中峰镇养蜂户达500余户,发展蜂群6500余群,年产量6万余斤,产值800余万元。其间,全镇重点扶持的101户贫困户实现了全覆盖,取蜜3500余斤、产值42万元,平均每户贫困户年盈利4000元左右。

扶贫“同盟军”

烈日当头,中峰镇经发办主任任万钧开着车,到村里了解蜜蜂养殖情况。

行驶在乡间的泥巴路上,车身不时传来一阵抖动。车窗外是连绵的青山。

在任万钧和同事们看来,如何让满目青山变成乡亲们的“金山银山”,曾是横亘在脱贫攻坚路上的最大难题。

一直以来,作为传统农业镇的中峰镇没有工业基础,耕地条件也差,农民投入大收入少,因此生活困顿。2017年,中峰镇仍有101户建卡贫困户,他们要么是老弱病残,要么家庭负担沉重,自我脱贫能力很弱。

如何让这部分群众脱贫增收?

2016年,习总书记在固原市考察时指出,好日子是通过辛勤劳动得到的。发展产业是实现脱贫的根本之策。要因地制宜,把培育产业作为推动脱贫攻坚的根本出路。

习总书记的重要讲话精神为中峰镇脱贫攻坚指引了道路。镇党委、政府决定,立足当地的山地地形、原始森林资源等发展特色产业,并以此为突破口,以产业振兴推动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

最终,中峰镇党委、政府将目光聚焦到了当地传统优势产业——蜜蜂养殖产业。

选择将蜜蜂养殖作为产业振兴主战场,中峰镇经过了严密的“侦查”——

一方面,随着物质生活条件越来越好,人们对健康生活的需求也越来越高,纯天然、安全和营养丰富的农特产品将备受欢迎,中峰镇75%以上覆盖森林,环境清幽,蜜源丰富,能够生产出营养丰富的天然蜂蜜;另一方面,蜂蜜养殖只需购置简单养殖工具和少量蜜蜂,随着蜜蜂自行繁殖和采蜜,便可收获纯天然的蜂蜜,属于“投入少、风险低、见效快”的项目。

“中峰镇素有养蜂的传统。”任万钧说,“但以前大都属于传统养殖,规模小而散,只是作为农户的副业,并没有形成标准化规模化生产。”

为助推蜜蜂产业标准化规模化,中峰镇提出“栽树子、养蜂子、搞园子、挣票子”的战略路径,通过退耕还林、种植蜜源植物厚植产业发展基础,并动员全镇农户广泛参与蜜蜂养殖,打造标准化蜜蜂养殖基地,又依托 “政府+基地+农户”发展模式,积极打造利益联结机制,吸引广大农户特别贫困户加入,提高脱贫内生动力,实现“造血式”脱贫,从而让农户、企业以及各方扶贫参与力量紧密结合,打造出一支脱贫攻坚的“同盟军”。

2018年,中峰镇养蜂户达500余户,蜂群6500余群,年产量6万余斤,产值800余万元。其中,重点扶贫的101户贫困户均参与发展了养蜂项目,取蜜3500余斤,产值42万元。

这场“甜蜜”之战捷报频传,中峰镇顺势确立了战略目标——全力打造重庆中蜂养殖第一乡村。

筑基“大本营”

这天上午,任万钧走访的第一站,是中峰村綦四蜜蜂养殖场——这里是当地的扶贫养蜂基地。

养殖场坐落在山坳里。养殖场内植被郁郁葱葱,密布的竹架上垂着丝瓜藤,木质蜂箱齐整排列在竹架下。徜徉场内,“嗡嗡嗡”的蜂鸣声充斥耳边;一低头,成群的蜜蜂正在蜂箱间进进出出。

注视着这一切,养殖场经理邹晋眼波如水。

邹晋养殖蜜蜂已经12年,曾获得“綦江区新时代青年建功标兵”称号,是村里名副其实的养蜂大户。他拥有自己的养蜂园,年产蜂蜜1000多斤,中峰村组建扶贫养蜂基地时,经验丰富的邹晋成为理事长的最佳人选。

2017年上半年,中峰镇建起了扶贫养蜂基地,用“基地+农户”的方式,引导农户参与蜂蜜养殖。全镇101户贫困户均收到了党委、政府发放的5箱蜜蜂和每箱500元的养殖补贴。

从此,扶贫养蜂基地就成了中峰镇“甜蜜之战”的大本营,既教授农户养蜂知识,又为农户提供后期的跟踪服务和技术指导。

经过基地的培训后,农户可采取蜂蜜自养和全托管两种模式。技术娴熟的农户可将蜂蜜带回家自养,基地提供后期跟踪服务,所有收入归农户所有;技术不合格、缺乏能力养殖的农户可将蜜蜂托管给基地,基地保证每箱蜂蜜产量达到2.5公斤,户均收入4000元左右。

为了鼓励农户养殖蜂蜜,扶贫养蜂基地承诺保底收购农户自产的蜂蜜,既降低了养蜂户的成本和风险,更提高了经济效益,农户养蜂的积极性被调动起来。

“随着农户的养蜂技术成熟,托管蜜蜂的农户数量逐步减少,最初有31户托管农户,如今只剩下20多户。”邹晋介绍。

探路“先锋队”

在选择自养的贫困户中,杨永开给人的印象最为深刻。

2014年,杨永开上有多年患病的二老,下有支出居高不下的三个孩子。沉重的家庭负担,让他成了建卡贫困户。

杨永开也动过发展产业脱贫的心思,但苦于“没钱、没技术、没渠道”,一直找不到突破口。

听说镇上大力发展蜂蜜产业,由党委、政府提供补贴,专业合作社提供技术支持,村集体公司保底收购,杨永开觉得豁然开朗。2018年,他家的收入凭借着养蜂项目一路扶摇直上,成为村里的养蜂大户。

事实上,杨永开从小就看见老一辈养蜂,但在合作社的培训中,他对养殖蜜蜂又有了新的认识。

蜜蜂属于高度社会化的群居昆虫,蜂王(雌蜂)、工蜂和雄蜂各司其职,蜂王个体较大,负责产卵繁殖;雄蜂专职与蜂王交配,交配后死亡;而常见的则是工蜂,负责筑巢采蜜、哺育幼虫和清理巢室等。

换句话说,蜂王是蜂群里的“灵魂人物”,只有拥有好的蜂王才能拥有强大的蜂群,从而酿制优质的蜂蜜。

传统的蜂蜜养殖,大都采取蜂蜜自然分群,这样容易造成蜂群越分越小,有的老王蜂带领的蜂群并不够强大,往往需要人工移除多余王台,或者提前淘汰老蜂王,由此增加了养蜂成本,同时削弱了原本强大的蜂群。

带着从“大本营”学来的理论知识,杨永开回家开始实战——定期查看蜜蜂,注意蜜蜂的分蜂以及蜂箱的清理。

因为他工作细致专业,他的蜜蜂迅速繁殖壮大起来。

但再精细的人也有出现纰漏的时候。一次农忙时节,杨永开忙于农耕,无暇顾及蜜蜂。邹晋上门查看情况蜂群时,发现唯一的繁殖“大咖”蜂王跑了。在邹晋的提醒下,杨永开重新捕捉新的蜂王放到蜂群中,防止了工蜂集体逃逸。每当说起这件事情,杨永开就对邹晋充满感激和崇敬。

2017年,杨永开获得政府补贴的5箱蜜蜂。2018年,5箱蜜蜂繁殖为50箱蜜蜂。2019年,这个数字变成了95箱。

贫困户杨永开,由此成为中峰镇有名的养蜂大户。

随着蜂蜜增多,成本压力也接踵而来。对此,镇党委、政府按照相关扶持政策,给杨永开补贴3万元,用于扩建蜂蜜养殖场,以及添置蜂箱、蜂脾等养殖工具。

距杨永开家仅几十米的地方,一座顺山势而建的蜂场由此诞生。

在中峰镇党委、政府的大力推动下,当地蜜蜂养殖的氛围渐浓,镇上出现了30多个标准化的养蜂厂。杨永开和同行们经常在一起交流经验,彼此间毫无保留,一旦谁碰到问题,大家都会前来“会诊”,共同想办法解决。

“今年如果风调雨顺,蜜蜂产量应该还能再涨点。”说这话时,杨永开脸上满是“甜蜜”的笑容。

拓展“生命线”

2018年,杨永开取蜜80多斤。而在全镇,蜂蜜年产量打到了6万余斤。

中峰镇环境清幽,蜜源丰富,蜂蜜属于一年一采的成熟蜜,营养丰富,味道清甜,属于蜂蜜中的极品。因此,这些蜂蜜很快被抢购一空。

在生产环节,先行探路的“先锋队”取得了丰硕的战果,如何将丰收的蜂蜜销售出去,也就成为另一个重点环节。

为避免蜂蜜“丰产不丰收”,中峰镇积极做好蜂蜜的销售渠道拓展工作。

2018年9月,首届蜂蜜采蜜节盛大举行,各方游客慕名而来,在山间体验采蜜取蜜互动过程,还可购买精良的蜂蜜。

在采蜜节的开幕式上,杨永开的蜂蜜因为质量精良,被作为优质蜂蜜进行拍卖,拍卖价格从1000元持续走高,最终以2200元成交。当天,杨永开共销售出50多斤的成熟蜂蜜。

杨永开的蜂蜜优质瞬间传开了,凭借着“口碑营销”,亲朋好友们早早就购买了剩下的30多斤。很多闻讯前来的买家,不得不空手而归。

把买家“引进来”的同时,中峰镇也在尝试推动蜂蜜“走出去”。

目前,中峰镇已经注册“甜蜜中峰”商标,整合全镇的蜂蜜品牌,将中峰镇打造成为公众皆知的区域品牌。

在打造区域品牌的过程中,政府积极营造养蜂产业发展氛围,通过整合资源、财政和组织优势调动农户、养殖大户和销售商等各方积极性,抓好产品的标准化和质量监管,发掘中峰蜂蜜与众不同的价值点,促进产品的推广和销售,在市场上形成强大影响力。

通过区域化品牌运作,原本“小而散”的土特产品,开始走向规模化和品牌化,成为当地一张靓丽的“名片”。

随着蜂蜜产业逐渐发展,镇党委、政府将推动“互联网+蜜蜂产业”——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对全镇蜂箱进行统一编号、喷码,打通蜂产品质量追溯渠道,逐步对生产过程实行信息化动态管理,实现蜂蜜产销全程质量监控。买家在前期“认养”蜜蜂之后,就能通过信息技术平台时时关注蜜蜂的动态。

随着制造“甜蜜”的战场不断传来捷报,中峰镇父老乡亲的日子,也一点点“甜蜜”起来。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意见反馈 Copyright2011-2017 All Rights Reserved 农家科技、城乡统筹发展网 版权所有
主管单位:重庆出版集团  主办单位:重庆农家科技杂志社有限公司  城乡统筹发展研究中心
协办单位:重庆市发改委、重庆市城乡统筹办、重庆市教育委员会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渝B2-20170014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网出证(渝)字第002号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渝网文(2016)4551-030号
渝公网安备5001080200101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50120180006 渝ICP备10015940号-1 技术支持:城乡统筹发展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