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

决胜垃圾分类的鲜活实践——浙江省衢州市衢江区农村生活垃圾治理调查

2019-06-11 03:04:02  来源:农民日报  作者:李朝民 邓保群

未来学家阿尔文·托夫勒在《第三次浪潮》中曾预言,“继农业革命、工业革命、计算机革命之后,影响人类生存发展的又一次浪潮,将是垃圾革命。”

未来已来。

时间拨回到2003年。是年,浙江揭开垃圾分类的序幕。16年来,浙江省委、省政府一张蓝图绘到底,一任接着一任干,将垃圾分类列为重大民生实事。

按照习近平总书记“加快建立分类投放、分类收集、分类运输、分类处理的垃圾处理系统”的重要指示,浙江高起点谋划、高标准要求、高质量推进,农村生活垃圾分类处理体系建设取得阶段性成效。站在新的历史方位,浙江以垃圾减量化、资源化和无害化处置为突破口,对垃圾问题进行了“大手术”。

衢州市衢江区就是一个缩影。作为浙江的后花园之一,衢江区按照中央、省、市的部署,因地制宜创新推行“三次四分法”,引进第三方运维企业,利用现代化手段强化日常监管,开展了一场人人参与垃圾分类的“垃圾革命”,绘就出一幅色彩斑斓的乡村画卷。

为了复盘衢江区的做法,近日,记者走访了西山下村、莲东村、涧峰村等村,并就垃圾分类减量、资源化利用、无害化处理等问题,与基层干部、技术人员、农村保洁员、农民群众等进行了深入交流。

始端

——“三次四分法”破解分类难题,“智慧分类”云平台加强日常监管,履约保证金制度强化分类意识

农村生活垃圾分类减量是对农村传统生产生活方式的一场变革,决非一朝一夕之功。多年来,衢江区不间断地宣传引导,让老百姓知道,垃圾分类有好处、有价值。如今,垃圾分类简单实用,评价机制教学并重,奖惩机制界限分明,有效解决了垃圾源头分类难的问题。

这里实行的是“三次四分法”。“三次”具体指农户在源头进行第一次分类,以“会烂”“不会烂”两分法投放至垃圾桶;保洁员上门收集时,对分类不彻底的垃圾进行第二次分类;最后,终端运维人员对分类不精准的垃圾进行第三次分类。“四分”是指将垃圾分为易腐垃圾、可回收物、有害垃圾和其他垃圾。

为了引导农户进行正确分类,衢江区建立了“智慧分类”云平台,对垃圾分类情况记录评分。

在西山下村,记者看到,农户的垃圾桶上方有一张专属二维码,保洁员上门收集垃圾时,以手机扫描,对该农户的分类是否合理、是否主动投放、桶身是否清洁等情况,给予“好、中、差”的评价。

这些评价自动上传至“智慧分类”云平台,每月自动生成“红黑榜”,红榜的农户可获得相应的积分奖励,积攒到一定的积分,可以到兑换超市兑换生活用品;黑榜的农户则需接受乡镇、村干部等的入户再教育。

更为直接的激励约束体现在履约保证金制度上。在试点岭洋乡,普通农户每户缴纳100元履约保证金,低保户和低收入农户自愿缴纳,经营户适当增加,村委会负责征收。

年终时,根据年度评分表,评价为优的农户,除返还履约保证金外,还按1∶1的比例给予奖励;评价为良的,全额返还履约保证金;评价为差的,仅返还50%的履约保证金。

通过这种激励处罚机制,强化了大家的垃圾分类意识,提升了源头分类正确率。自去年实施以来,岭洋乡农户的垃圾分类正确率从原先的不到30%,迅速提高到85%以上。

中端

——第三方运维实现政企共赢,有针对性的考核、管理机制凝心聚力,智能化监管系统提升效率

垃圾分类是一个系统工程,涉及多方主体,需要协力推进。除了政府方面积极发力,衢江区还大力发展第三方治理模式,依托第三方专业人才、专业设备等,规范管理垃圾分类收运体系,并有针对性地实行了多种考核机制,激发各层面工作人员的积极性和责任心。

对于第三方运维企业,实行“一分双评”和“千分制”考核机制。即运维企业与乡镇“捆绑”打分,乡镇得分即运维企业得分,以此促成双方密切配合、深入合作。同时,又赋予乡镇对运维企业评分的权利,实行“千分制”考核,其中乡镇日常管理占300分、区月度督查占300分、年度任务指标完成情况占400分。

区政府按照月度考核得分,预拨给运维企业80%的运维经费,年底再根据考核结果统一结算,以推动运维企业履职尽责。

对于保洁员,实行“五星考评”机制,即三星起评、一月一星、五星嘉奖、零星清退,星级评定与工资直接挂钩。

保洁员大部分为运维企业聘用的当地低收入农民,这不仅增加了就业岗位,也为低收入农户找到了一条稳定的增收来源。

“五星考评”实施以来,衢江区30%以上的农村保洁员提升为四星级保洁员,48人被评为五星级保洁员,也有21名保洁员被清退。履职热情显著提升,履职能力进一步加强。

此外,为方便保洁员开展分类收集,衢江区对所有公共垃圾桶进行集中整治,要求每个行政村必须有一组四分类垃圾桶,其他公共垃圾桶则按易腐垃圾和其他垃圾两个一组规范设置,实现垃圾“干湿分离”,大大方便了保洁员的二次分拣。

对于运输车辆,实行“三色管理”机制。区里配置专用车450多辆,研发了生活垃圾智能监管系统,每日从出勤率、收运效率、运输路径等维度对清运员的作业效率进行分析,对脱岗未作业、在岗未规范作业、在岗规范作业车辆进行红、黄、绿三色标注,予以相应的规范和提醒。

基层干部认为,实行“三色管理”以后,管理难度降低了,垃圾收运效率提升了,垃圾清运不及时等问题得到有效解决。

末端

——多样化的处置方式物尽其用,垃圾兑换服务全覆盖激发群众分类积极性,垃圾直运处理准确及时

中国工程院院士、清华大学教授金涌认为,垃圾混在一起是负担,分开了就能产生效益。针对易腐垃圾、可回收物、有害垃圾、其他垃圾,衢江区采用了多样化的处置方式,让各类垃圾各得其所、各有所用。

对于易腐垃圾,主要按资源化循环利用的思路处理。大致有3种处置方式:

归山还田。在不破坏环境的前提下,在人口稀少、生活垃圾量小、环境承载力大的山区库区,发动农户将易腐垃圾归山还林,实现源头就地减量。

阳光堆肥。主要用于处置季节性、突发性、爆发性的生活垃圾,如滞销的板栗、竹笋、柑橘等。该方式较依赖天气,成肥周期较长,一般需要3个月以上,是一种辅助性做法。

机器制肥。这种方式成肥周期短、减量成效明显,还可以通过手机APP进行智能化管理,是衢江区目前最主要、最有效的处置方式。

目前,衢江区建成机器堆肥房32座,采取微生物发酵资源化快速成肥工艺,额定日处理量25.6吨,实际使用按额定日处理量80%计算,年可减量7500吨以上。

对于可回收物和有害垃圾,主要通过生活垃圾兑换超市进行处置。衢江区目前以“点线面”的布局,实现了生活垃圾兑换服务全覆盖。

“点”,是以行政村为单位,设立规模较小但功能相对完善的垃圾兑换点;“线”,是具有物品回收和积分功能的流动兑换车,以此打通偏僻自然村的“毛细血管”;“面”,是以乡镇为单位建立的开放时间稳定、兑换物品丰富、功能完善的垃圾兑换超市。

此外,衢江区还建立了一座再生资源处置中心,占地面积约4000平方米,具备大件垃圾综合利用和可回收垃圾分拣分级打包功能,进一步提高了可回收物的回收价格,激发了人们垃圾科学分类的积极性。

调查发现,对于其他垃圾,主要通过第三方企业进行直运处置。衢江区投入车辆设备16套、新型密闭式地埋桶220处、密闭式垃圾转运站9座、可移动垃圾收集箱45个,确保准确、及时将垃圾直运到区级垃圾处理中心。

启示

综合调查所掌握的情况看,衢江区在农村生活垃圾分类处理方面取得了良好效果,村容村貌发生显著变化,其经验对其他地域具有一定借鉴意义。

——强化垃圾分类,实现源头减量。就我国农村生活垃圾的资源属性来看,垃圾分类减量率和可回收利用成分都较高。据统计,约有50%以上的垃圾可实现源头分类减量,纸类、塑料等可回收垃圾的减量率达70%左右,仅有30%左右的垃圾需转运处置;在农村生活垃圾中,厨余垃圾占30%-36%,建筑垃圾占21%-55%,还有纸类、塑料、金属等占6%-21%,这些都是可回收垃圾,有毒有害垃圾量较少。

——注重因地制宜,综合回收利用。对于厨余类垃圾,可采取就地沤肥、回用山林、阳光堆肥房等方式进行资源化利用。对于灰土、砖瓦等建筑垃圾,可就近填埋铺路,降低处理成本。对于纸板、塑料等可回收垃圾,可发挥再生资源回收利用企业的优势,实现资源化利用。有毒有害垃圾,可采用积分兑换方式进行回收,再进行专业化处理。

——严格终端处置,避免二次污染。不能简单填埋,要做好防渗措施,建立规范的卫生填埋场,并配套建设渗滤液处理厂,对于部分偏远地区技术标准不健全的小型垃圾焚烧设施,要依法取缔或尽快建立规范达标的焚烧发电厂。在进行垃圾终端处置布局时,既要根据垃圾总量、人口规模、交通状况等因素合理布局,也要考虑群众意愿,细致做好群众工作,避免群众事件。

——坚持群众主体,激发主人翁意识。以村规民约的形式,在垃圾分类宣传教育中强化群众自治、道德约束的力量,规范垃圾分类行为。与此同时,积极开展垃圾分类培训和垃圾分类进课堂、进村庄活动,利用广播、电视、报刊、微信、微电影等手段,持续深入宣传垃圾分类知识、工作做法和先进典型,实现垃圾分类知识“入耳入眼入心”。

——探索专业服务,建立长效机制。采用第三方运维模式,实行城乡保洁一体化,既能减轻镇村干部的工作压力,又能发挥第三方的技术优势和管理优势。同时,还拓展了相关企业的服务领域,为市场注入新活力,改变了政府大包大揽的现状,减轻了地方财政负担。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意见反馈 Copyright2011-2017 All Rights Reserved 农家科技、城乡统筹发展网 版权所有
主管单位:重庆出版集团  主办单位:重庆农家科技杂志社有限公司  城乡统筹发展研究中心
协办单位:重庆市发改委、重庆市城乡统筹办、重庆市教育委员会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渝B2-20170014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网出证(渝)字第002号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渝网文(2016)4551-030号
渝公网安备5001080200101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50120180006 渝ICP备10015940号-1 技术支持:城乡统筹发展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