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热线:023-61520695 举报电话:023-61520697

几代人攻坚 种出重庆最大“摇钱”树

2019-04-10 09:24:52

长寿区龙河镇村民采摘晚熟柑橘。通讯员 兰缔 张娟 摄

80多年前,重庆引入了晚熟柑橘,在发展壮大中却遭遇一波三折。历经几代科研人员不懈努力,钻研技术,终于攻克3个世界级难题。

如今,这些技术在各地推广,助推我国鲜食晚熟柑橘种植总面积达到400万亩,规模居世界首位。

因为销售火爆,今年清明过后,重庆晚熟柑橘采摘提前进入尾声。奉节县白帝镇坪上村村民梁尚权卖出自家果园里的最后一批奉节脐橙后,高兴得合不拢嘴,“今年卖了7万多斤,收入15万元。”

据了解,今年重庆晚熟柑橘预计总产量将达120万吨,总产值100亿元,其中种植户将收益70亿元以上,人均增收近5000元。

我国是柑橘第一大生产国和消费国,约有4000年种植历史。而以奉节脐橙、云阳红橙、开州春橙、忠县忠橙等为主的晚熟柑橘,历经80余年发展,已成为重庆果树中种植面积和产值最大的“摇钱”树,不仅抵御了同类产品进口冲击,还推动了产业持续发展、助推了山区增绿、农民增收和三峡库区生态环境保护。

“80多年里,经历了3道难关,破解了多个世界级的种植技术难题。”全国果树技术指导组专家、重庆柑橘首席专家、市农技推广总站副站长熊伟接受重庆日报记者采访时说,如今晚熟柑橘让全市150万名橘农实现了增收甚至致富,这离不开数代科研人员的默默奉献。

一位教授的出国经历

让重庆人首次见到柑橘花果同树奇观,促成晚熟柑橘挑起三峡库区产业发展“大梁”

长期以来,我国10-12月成熟的早、中熟柑橘占总量的95%以上,晚熟品种规模很小,品种结构失衡。

其实,晚熟柑橘品种早在80多年前就从国外引入中国,这还得从当年“中国夏橙之父”张文湘教授的一次出访说起。

1938年夏,四川大学农学院园艺系副教授张文湘在美国进修结束归国时,购回了伏令夏橙、红玉血橙等晚熟柑橘类果树苗各3株,定植于四川大学农学院校园。同年冬天,张文湘前往四川省农业改进所江津园艺试验场(现重庆市农业科学院果树研究所)任场长,将这些品种引种至重庆开展观察试验。

后来,张文湘引回的夏橙苗相继在重庆长寿、四川江安等地开展大面积选育试验。其中成熟期在翌年4-6月的伏令夏橙,让重庆人首次见到柑橘花果同树的奇观。

“晚熟柑橘的种植历经了几代人的努力,而得以在重庆飞速发展,还得从1994年我国正式启动实施的三峡工程说起。”熊伟是重庆直辖以来我市第一批享受国务院政府津贴的专家之一,他介绍,当时科技部向全国征集三峡工程相关科研技术,其中,既能让库区沿岸保持水土又能产生经济效益的产业技术备受关注。

山下良田好土被水淹,山上土地坡陡又贫瘠,什么样的产业才能担此大任?作为库区种植了4000年的柑橘,首先被列为候选。以熊伟为代表的科研人员经过长期试验研究认为,在库区种柑橘,必须主推2-6月成熟的晚熟柑橘。

熊伟说,为了防冻,早、中熟柑橘必须在每年12月采摘完毕,短时间内集中上市带来两大弊端:首先,市场无法完全消化,常常出现滞销、贱卖;其次,春节期间是水果销售旺季,早、中熟柑橘错过了这个时间。

而由张文湘教授引进并已试种成功的夏橙,刚好可以错季上市,适合在三峡库区推广种植。

“晚熟柑橘既符合国家三峡库区的产业建设,又能优化重庆柑橘品种结构,一举两得。”熊伟团队作出了重庆柑橘发展史上的一个重大抉择:在三峡库区大力发展晚熟柑橘,让市民一年四季都能吃上新鲜柑橘。

1998年,在当时国家农业部、华中农业大学和中国农业科学院柑橘研究所的支持下,熊伟团队联合几家柑橘龙头企业,开始引进培育晚熟脐橙、杂柑、血橙、夏橙等五大类十多个晚熟柑橘品种。

2003年,重庆市委、市政府启动“重庆市柑橘产业化百万吨工程”,加快了重庆三峡库区柑橘产业发展。

2018年,我市柑橘早、中、晚熟品种种植面积分别为87.1万亩、105.7万亩和152.2万亩,比例调至25∶31∶44。

一项低成本的创新技术

攻克了季节性缺水区柑橘低成本节水灌溉这一世界级难题,每亩只需增加成本80元

然而,2006年夏天的特大干旱,给了重庆柑橘一个“下马威”——这场自重庆有气象记录以来最严重的干旱,持续时间超过90天,全市2/3的河流干涸,近300座大中型水库处于死水位,长江水位创汛期历史最低。

重庆降雨量本来比较丰沛,夏季气候湿润,很少有过极端30天以上干旱少雨天气,果园平时需要灌溉的频率很低。因此,多数果园老板和橘农出于成本考虑,一般没有采用喷灌等技术。

旱灾发生后,熊伟立即率队开展研究,试图找到一种在三峡库区季节性缺水情况下,柑橘抗旱保树、稳产增收的节水灌溉技术。

这个由老中青三代人组成的科研团队冒酷暑、钻果园,连续两个多月反复试验,终于发现并试验验证了“特大干旱下柑橘水分逆境生理响应对叶片脱落的影响”,又集成创新了以柑橘灌溉设施节水、土壤集雨蓄水、生理节水降耗为主的穴灌非充分灌溉综合节水技术。

这项技术的关键,就是在每株柑橘树下挖1-2个小土坑,干旱时注水30-50升,让其缓慢渗透至果树的部分根系活动层。对果树绝大部分根系,任其缺水,诱导树体产生缺水信号,减少叶片奢侈性蒸腾耗水和抑制新梢抽生,增强树体耐旱性能。

运用该技术,橘农每次仅需灌水2立方米/亩,可保证柑橘树抗旱7天,全年一般只需灌水3-5次,即可满足全年灌溉要求,较以前120立方米/亩的灌溉定额节水93.3%。

“我们用最低的成本,破解了这一困扰多年的世界性瓶颈难题。”熊伟说,该项技术只需橘农每亩增加80元成本,就可以解决我国南方季节性缺水区全年抗旱保树稳产增收问题。后来,该项成果荣获当时农业部全国农牧渔业丰收奖一等奖。

一次橘树“抽血化验”

一举破解落果、枯水两大世界级难题,农业部连续两年将其定为全国农业主推技术,3年让晚熟柑橘累计增产200.07万吨

旱灾挺过去了,雪灾又来了。

2008年1月中旬至2月初,我国南方广大地区遭遇大范围低温雨雪冰冻天气,给包括重庆在内的20个省(区、市)带来重大灾害,南方一些地区的柑橘树普遍受灾。

当时熊伟非常担心:重庆柑橘,特别是晚熟柑橘能挺过去吗?

“那次,库区只有小部分晚熟柑橘安全越冬!”熊伟说,这次大寒潮暴露出重庆晚熟柑橘两大越冬瓶颈:一是越冬落果多,二是果子酸味十足、囊瓣干枯。

如何破题?

当时的农业部、科技部、国务院三建委以及重庆市拿出上亿元资金,安排市农技推广总站熊伟团队集合西南大学、中国农科院柑橘研究所等科研机构专家,对这些瓶颈进行联合攻关。

但经过多年钻研,科研人员一直未能找到解决问题的关键。因为重庆地处西南山区,土壤和气候多样,山上和山下情况不一样,同一果园内不同的果树情况也不同,简单的测土手段不能解决这一问题。

然而,一次偶然间的发现,却让专家们在一次“验血化验”监测柑橘营养过程中,找出了柑橘落果、枯水问题的症结,一举攻破这两大世界级难题。

2011年1月初,三峡库区又经历了一次较大寒潮,导致沿江各区县晚熟柑橘受灾严重。专家们当即赴库区查看,发现一个奇怪的现象——在长寿的晚熟柑橘基地,-3℃天气下柑橘大面积落果,但基本无柑橘树受冻死亡;然而在巫山县福田镇橘园,同一家公司种植的相同品种的柑橘树,在-5℃天气下,地上部分冻死率达15%,但整棵树的果实却没几个落下来。

科研人员立即调取全市2006年以来550个采样果园的柑橘营养监测数据,分析查找蛛丝马迹。

通过20万样次检测分析和试验验证,他们发现,落果严重的长寿基地,叶片平均含钾量为0.54%;而发生树冠冻死却不落果的巫山福田果园,叶片含钾量为1.03%。

莫非是缺钾?熊伟团队在2012年开展了一项对比试验:指导长寿东源果园给橘树补钾,使叶片钾含量由0.54%升至1.17%;指导邻近的长寿保合果园保持不变,让橘树的含钾量仍为0.54%。

次年冬天,再次经历了一场-3℃的寒潮后,长寿东源果园的橘树基本无落果,实现高产稳产,而长寿保合果园落果率高达70%-80%。专家们同时在奉节、巫山、云阳等地开展对比试验也显示了相同的结果:所有发生落果情况的果园,共同原因是缺钾!

这一研究成果一公布,顿时在业界引起轰动。

熊伟团队又开始攻克晚熟柑橘果实“枯水”问题。

“三峡库区有98.5%的柑橘园缺锌,我们同样运用大数据分析等技术,开展缺锌柑橘的锌离子转移验证实验,证实柑橘缺锌与枯水有显著相关性。”熊伟团队在中国农科院柑橘研究所的帮助下,终于探明了晚熟柑橘果实枯水发生的因素、关键控制点及控制方法,研发了一系列晚熟柑橘冬季保果防落防枯水新技术,集成创新了整套柑橘保果、防枯水新技术、新工艺,创造发明了专用有机配方肥和保果防落抗枯制剂等新产品,并获得6项国家授权发明专利。

这项技术很快在长寿东源、奉节铁佛、开县长沙等地果园中得到大面积示范应用。几年后,这些果园的平均亩产达2吨多,晚熟脐橙、血橙、锦橙等品种采收期全部延至3月份以后;大面积越冬落果率由2010年的30%至70%,降至现在的1%至5%;晚熟柑橘果实枯水率由当时的30%,下降到现在的5%以下。

2017、2018年,原农业部连续两年将《晚熟柑橘保果防落防枯水综合技术》定为全国农业主推技术,有效推动了全国晚熟柑橘的快速发展。

据统计,仅2016-2018年这3年,该技术在重庆、四川、湖北等地累计推广面积达到820.32万亩,3年让晚熟柑橘累计增产200.07万吨,累计增加收益达127.58亿元。

一波三折不断研究试验后,我市最终确定了14个晚熟柑橘品种,开展大规模种植。重庆晚熟柑橘面积从“十一五”前的不足27万亩增加到2018年的152.2万亩,比例从15%提高到44%。

“一个品种的成功培育太不容易了!”熊伟说,现在重庆晚熟柑橘最晚可以在7月底采摘,与8月采摘的早熟柑橘实现无缝连接,成为我国首个月月有柑橘成熟的地区。

就这样,经过几代科研人员历经80余年的研发培育,我市晚熟鲜食柑橘产业规模渐渐发展壮大,并助推全国鲜食晚熟柑橘种植总面积超过400万亩,规模跃居世界首位。

相关新闻》》

一种无病毒容器育苗技术助重庆成为全国唯一柑橘非疫区

重庆是全国唯一的柑橘非疫区,这项荣誉的背后,我市科研工作者功不可没。重庆日报记者近日从市农业农村委获悉,市农技推广总站与西南大学合作研究建立的我国“柑橘良种无病毒三级繁育技术体系”,给整个柑橘产业生产带来了一场前所未有的革命。

全国果树技术指导组专家、重庆柑橘首席专家、市农技推广总站副站长熊伟说,对柑橘危害最大的病情,有柑橘黄龙病、溃疡病等2个检疫性病害和裂皮病、碎叶病、黄脉病等。这些病主要通过种苗传播,染病的果树会长期低产,特别是柑橘黄龙病、溃疡病暂时无药可治,一旦染病只能成片砍掉,才能保护相邻其他果树免遭灭顶之灾。

通过建立无病毒繁育体系,就能从种苗生产开始阻断病毒传播!

2003年,熊伟团队和西南大学周常勇团队联合开始对柑橘良种无病毒繁育体系开展研究。经过4年多时间的反复试验,大家终于研究完成了柑橘所有病毒的快速检测技术,无病毒容器育苗技术,建成了世界最大的柑橘良种无病毒种源库和全球最大的柑橘无病毒种苗繁育基地。

这个科研项目的成功,为重庆成为全国唯一的柑橘非疫区提供了坚强支撑。

仅此一项,重庆较其他省区,每年柑橘少用农药20次左右,果品质量安全领先全国,平均每亩节约管护成本1000多元,不仅每年为全市橘农节本增收34.5亿元,更让重庆柑橘成为全国唯一农残抽检100%合格的主产省市。目前,我市每年向全国销售2000万株无病毒柑橘苗木,年销售额2亿多元,为有效抵御柑橘黄龙病等疫病对我国柑橘产业的毁灭性打击作出了重要贡献。

这一项技术于2012年获得了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这是我市直辖以来农业科学研究领域牵头的首个国家科学技术奖励。(记者 汤艳娟)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意见反馈 Copyright2011-2017 All Rights Reserved 农家科技、城乡统筹发展网 版权所有
主管单位:重庆出版集团  主办单位:重庆农家科技杂志社有限公司  城乡统筹发展研究中心
协办单位:重庆市发改委、重庆市城乡统筹办、重庆市教育委员会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渝B2-20170014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网出证(渝)字第002号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渝网文(2016)4551-030号
渝公网安备5001080200101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50120180006 渝ICP备10015940号-1 技术支持:城乡统筹发展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