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8月,习近平总书记对塞罕坝林场建设者感人事迹作出重要指示,称赞他们的事迹是“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一个生动范例”,号召全社会大力弘扬“牢记使命、艰苦创业、绿色发展”的塞罕坝精神。
总书记的重要指示为承德发展指明了方向。一年来,承德把保护和发展生态作为一项重要政治任务来抓,坚守山绿、天蓝、水清、地洁“四条底线”,大力推进全域生态建设,走出一条具有承德自身特色、竞争优势明显的差异化生态文明建设之路。
坚守“四条底线”,增强竞争优势
进入八月,雨季到来,千松坝林场的造林人格外忙碌。他们抢抓时机,利用骡队运送树苗,种下一棵棵樟子松,为坝上地区再添新绿。
“今年承德将完成营造林65万亩,到2020年,全市将完成营造林205万亩。”承德市林业局相关负责人表示,承德将依托京津风沙源治理、京冀水源林等生态工程建设,在沙化土地和水土流失严重等生态脆弱区,推广塞罕坝造林绿化经验,全力推进千松坝、御道口规模化林场建设,筑牢京津北部防风固沙生态屏障。
行走在紫塞大地,人们会发现林子越来越多了,山川更加秀美了!
为了山绿,承德先后实施了“三北”防护林等重大生态建设工程,并于去年成功创建国家森林城市。目前,全市森林面积已从新中国成立初期的300万亩发展到3417万亩,坝上沙化面积减少到713万亩,涵养水源能力比新中国成立初期提高30倍,已成为全国生态文明建设试点地区和先行示范区,成为“华北最绿的地方”。
河湖更清澈了!
为了一泓清水送京津,承德坚持生态涵水、工程治水、管理节水、环保净水、产业兴水、借力保水六措并举,深入实施京津风沙源治理等157个项目建设,新增蓄水15亿立方米,水资源调控率达到40%以上。采取控源、治理、修复等措施,实现全市水环境综合整治全覆盖,出境水质监测断面达标率100%。
蓝天更多了!
减煤、治企、控车、抑尘、增绿实招频出。聚焦削减燃煤污染,控制工业污染,提倡绿色出行,今年6月底前,全市环境空气质量平均达标天数为121天;全市PM2.5平均浓度值43微克/立方米,同比下降4微克;空气质量综合指数5.05,同比下降4.2%。
土壤更洁净了!
近几年,承德逐步建立全市土壤环境质量档案和分类清单,实行分类管控,不断加大在工业源防治、生活源防治、农业源防治上的工作力度。全力推进“国家绿色矿业发展示范区”建设,先后取缔“五小”污染企业1410家,禁上“三高”项目2200多个。
培育绿色产业,促高质量发展
近日,《承德市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三年行动计划》出台,该市准备用3年时间,在十大绿色产业和省战略性新兴产业细分行业和领域中,选择大数据与物联网、钒钛新材料、清洁能源、智能装备制造、生物医药健康5个领域,作为主攻方向,以重点突破带动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
绿色发展,不仅是生态,更是产业。近几年,承德强力推进文化旅游及医疗康养、清洁能源、钒钛新材料、大数据、节能环保、绿色食品及生物医药、天然山泉水、新型建材、先进装备制造、现代物流十大绿色产业,加快新旧动能转换。
传统产业发力高精尖。注重利用高新技术,特别是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改造提升传统优势产业;注重引导优势企业和优势产品整合、扩张、改造升级,加快传统产业改造提升。今年,在全市重点项目中,计划实施钒钛新材料等亿元以上项目70个,总投资达到368亿元,确保了传统产业老树生新枝。
新兴产业构建发展新蓝图。突出发展一批战略性新兴产业和现代服务业,让更多的绿水青山变成金山银山。2018年计划实施的1000多个超亿元项目,绿色产业投资占比达到60%以上,亿元以上技改升级项目达到80个,绿色发展的根基愈发牢固。
推进生态产品交易。借助京津市场,积极探索跨区域用能权、用水权、排污权等生态产品交易,完成排污权交易158笔,收益2390万元。积极开展生态产品交易,与北京合作开展了国内首单跨区域碳排放交易,已完成碳汇交易13笔、交易量6.9万吨、收益254.1万元,成为全国首家开展跨区域碳汇项目的城市。
抢抓机遇,让生态红利惠及更多百姓
北京游客李东,每年暑假都会带家人到围场、丰宁坝上旅游,今年国家“一号风景大道”开通后,更让他对这里流连忘返。
承德大力弘扬塞罕坝精神,积极面向京津引项目、引高端人才、引高端消费、引社会资本,努力实现更高质量、更高效益、更可持续的发展。
好生态引来好项目。全力抢抓京津冀协同发展重大机遇,充分发挥生态优势,打生态牌、绿色牌,吸引高端要素和优质资源向承德聚集。截至今年5月底,全市实施亿元以上项目546个,完成投资381.7 亿元。
好环境留住先进技术和人才。充分利用生态优势,综合运用“假日人才库”“周末工程师”“院士工作站”“大学生创业园”等,吸引京津高端人才和经营管理团队,制定出台“1+9+N”科技创新政策包,着力打造承德·中关村协同创新共同体和京津科技成果中试转化基地。
数据显示,几年来,承德引进京津高级管理和技术人才2600多人、技术项目300多项,成立省级产业技术研究院3家、院士工作站13个、博士后创新实践基地8家、各类科技研发和公共服务机构近百家,为推进绿色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的资金、人才支撑。(记者 尉迟国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