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热线:023-61520695 举报电话:023-61520697

“我要为新时期农民工代言”

2014-08-12 08:56:58  来源:法制日报  作者:锋宇

图为全国人大代表刘钟俊

38岁的刘钟俊代表是重庆建工第三建设有限公司的一名农民工,他个头不高,身材偏瘦,给人的第一印象就是略带孩子气的腼腆。腼腆地笑着,腼腆地回答着记者的提问。有时,回答的内容还没有《法制日报》记者提问的长。但是,聊到农民工这个话题时,他的话匣子就打开了。

刘钟俊是重庆长寿区渡舟镇菩提村村民,1992,16岁的他随做木匠的父亲第一次外出打工。“那时候一个月才拿100元多一点。这22年的打工经历,不能说是遍尝人间冷暖,也可以说是酸甜苦辣都感受过了,也曾被恶意欠薪两次。”刘钟俊笑着对记者说完之后,很自然地看了一眼自己的右手。几年前的一次意外事故,让刘钟俊右手三个手指被削掉,只保住了食指和大拇指。这个笑容在记者看来很复杂,这并不是发自内心的一种轻松的笑容,笑容里掩藏着这些年的苦涩,当然也掩藏着无奈接受现实之后的成熟坦然。当然,22年的打工于刘钟俊而言,也有收获。他曾获得重庆市“十佳农民工”、重庆市劳模等荣誉称号。

“做梦都没有想到自己成为一名全国人大代表。第一次走进人民大会堂,还觉得自己的脚后跟是飘着的。”刘钟俊说,“我的文化程度不高,感觉自己的知识面太窄,学习能力也差,心里特别着急。我想,眼前能做的就是多问多跑。”当2013年年初得知自己当选全国人大代表之后,刘钟俊就来到重庆市洗车场、餐馆、施工现场和物业管理公司,走访了解农民工的需求;随后又来到重庆市人社局、重庆市人民法院,了解劳动法和工伤赔偿等问题。此外,他还三次登门请教上一届重庆团的农民工代表康厚明如何做好代表调研和履职。

因为右手只有两根手指,每一次,刘钟俊总会花费很长时间整理建议材料。笔记本上的每一页文字都见证着他的认真。

2013年第一次参加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他精心准备了一个“关于实施全国统一农民工权益保障综合卡制度”的建议。他认为,针对当前普遍存在的农民工工资拖欠、工伤赔偿、技能培训、子女入学等问题,建立全国联网统一的农民工权益保障综合卡制度是治本之策。“不过后来相关部委给我的答复是可操作性不强。”刘钟俊不好意思地说,“也是,农民工的流动性很大,这个流动性导致很多政策和措施都没办法接档。”

今年的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刘钟俊带来了“加强建筑行业农民工的专业培训”的建议。他说,最初建筑工都是“传帮带”。基本都是一对一的师傅带,不光是手把手教给徒弟技能,还会教徒弟做人做事。而现在建筑农民工多是老家亲戚朋友一个带一个出来的,来到工地拿一把榔头就是木工,拿一把砖刀就是砖工了。质量标准、验收规范、操作技能、安全规范,全凭感觉摸索,能掌握多少技能全看个人悟性,这样就会滋生一些操作陋习,也容易埋下安全隐患。

虽然,现在培训机构不少,但是,刘钟俊在调研中了解到,这些培训要么设备不齐全,要么培训师资有限,要么课程单一,要么只讲理论缺少实际操作,而且多数培训没有实习实验基地和设施可供农民工朋友练习。“很多都是走过场。”刘钟俊说。

刘钟俊建议,培训必须脱产两个月以上,企业要保证参加培训的农民工可以享受到同岗位平均工资,只有这样,农民工才会安心学习培训。同时,有关部门要对培训机构发证严格把关,实行终身制,一旦有弄虚作假者一律重罚,取消其培训资格,一旦工程出现质量安全事故,必须从源头追溯,包括操作人员的培训老师、培训部门和施工单位都要承担责任。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进步,我觉得社会应该也改变观念。不能单纯的还把农民工视为弱势群体,把这个群体当做是一个还没有断奶的小孩子,什么都替他们做好,准备好。”刘钟俊说,“打个比方说,一个孩子要吃鱼,父母把鱼刺一根根地剔除之后再拿给他好,还是说告诉他如何学会自己剔除鱼刺好呢?

他认为,无论是社会还是相关部门,应该改变传统的帮扶思路,切实拿出举措增强农民工自身素质和自我维权意识的提高。“其实,对于现在的很多技术类的农民工而言,单纯说挣钱并不少,他们希望得到的不再是物质上的帮扶,更多的是一种精神上的认可和一个城市真正的接纳。”刘钟俊对记者说。

虽然只有初中文化,但是他对农民工略带倔强的看法却深深打动了记者。他希望大家不再是戴着“有色眼镜”看待农民工,这样的一个群体不是弱势群体,他们可以是独立存在的自强新群体。

编辑:陈麒 责任编辑:杨嘉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意见反馈 Copyright2011-2017 All Rights Reserved 农家科技、城乡统筹发展网 版权所有
主管单位:重庆出版集团  主办单位:重庆农家科技杂志社有限公司  城乡统筹发展研究中心
协办单位:重庆市发改委、重庆市城乡统筹办、重庆市教育委员会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渝B2-20170014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网出证(渝)字第002号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渝网文(2016)4551-030号
渝公网安备5001080200101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50120180006 渝ICP备10015940号-1 技术支持:城乡统筹发展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