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热线:023-61520695 举报电话:023-61520697

弃农进城”意愿不强有远虑也有近忧

2014-09-01 08:57:01  来源:人民政协报

《国务院关于进一步推进户籍制度改革的意见》的出台引发了新一轮的“农转非”大讨论。从委员反映和读者来信中我们看到,虽然农民进城打工、买房已经非常普遍,但是对于“弃农进城”,多数农民仍然处于观望中。部分地区出现动用行政力量要求进城农民转户的做法,既是对相关政策的误读,也忽略了农民自身的意愿。对此,普通老百姓和政协委员都希望在户口进城的问题上,给农民多一些自主空间。——编者

《国务院关于进一步推进户籍制度改革的意见》的出台,为新一轮更大规模、更高层次的“农转非”大戏拉开了帷幕。然而笔者在鄂西北调查发现,尽管农民群众向往城市生活,但眼下大部分人对“农转非”意愿并不强。原因主要有两点:

一是城乡两栖有弹性。绝大部分进城农民工没技术,没手艺,争不上好岗位,一年到头挣钱不多,在城市心中无底,生怕打工下岗,回乡又无地可种。农民最担心“农转非”后会失去承包地和宅基地。农民们表示,种地虽然没有多少收入,但起码可以保证有碗饭吃,孔湾镇青年农民周某与妻子同在市里打工,租房居住,两人月收入4000余元,孩子跟着夫妻俩上学。谈及“农转非”,他说:“啥户口都一样,城市孩子上好学校也难,也买不起房!我家里有十多亩地,一年能收入近万元,这里离家不远,回去照顾老人也方便。”

二是脱农并非平坦路。上世纪80年代末到90年代初,“卖户口”政策也在宜城市实施过,一个农民花5000元到1万元就可以“农转非”,成年的还能招工进厂,引得不少人掏空家底甚至四处举债“买户口”。而同期,一个家庭年收入过万元都令人“羡慕嫉妒恨”。谁曾想,没几年工夫,很多人买户口的钱都没挣回就下岗失业,只好带着一纸“非农户口”回家务农或外出打工。如今一提起这事,不少“参与者”都连连摇头,生怕再次“上当”。一些农民说,我们有承包地和宅基地,还能享受新农合和新社保;现在农村水电供应正常、交通条件改善、住房水平提高、居住环境优良,加上国家惠农政策越来越多,农村户口也很“金贵”。流水镇农民李某是个“土地经纪人”,妻子开个商店,一年下来,二三十万元的收入稳稳当当,“楼上楼下,电灯电话”早实现了,大车小车也齐备了。问他现在是否会弃农入城,他说,进了城,我什么都不是,什么都不会。

客观地讲,部分农民对新“农转非”持观望态度,甚至顾虑重重,不能简单地归结为农民观念落后和素质不高。新“农转非”牵涉的利益太多,实施起来需要一个相当漫长的过程,欲速则不达。在农民无法获得更高水平的就业及社会保障之前,政府应该耐心帮助农民度过对户籍制度改革的“观望”、“犹豫”期,认真细致地做好理论论证、规划引导、制度完善、舆论宣传等工作,促成户籍制度改革“水到渠成”,切不可超越现实动用行政力量“拔苗助长”,“好心办坏事”。

编辑:陈麒 责任编辑:杨嘉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意见反馈 Copyright2011-2017 All Rights Reserved 农家科技、城乡统筹发展网 版权所有
主管单位:重庆出版集团  主办单位:重庆农家科技杂志社有限公司  城乡统筹发展研究中心
协办单位:重庆市发改委、重庆市城乡统筹办、重庆市教育委员会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渝B2-20170014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网出证(渝)字第002号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渝网文(2016)4551-030号
渝公网安备5001080200101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50120180006 渝ICP备10015940号-1 技术支持:城乡统筹发展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