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热线:023-61520695 举报电话:023-61520697

重庆江津:“两张牌”打响乡村旅游

2014-12-19 11:26:40  来源:重庆日报  作者:龙丹梅

不好意思,我们冬至那天吃羊肉的桌席全预订满了。日前,面对顾客的咨询,江津鼎山街道农家乐老板李英遗憾地说。跟李英的情况一样,近段时间江津许多农家乐也是生意爆棚。

近年来,江津区以建设美丽乡村为载体,把农村生态资源和特色乡村文化融入乡村旅游,推进新农村建设与乡村文化旅游产业的良性互动发展,乡村旅游成为该区一道亮丽的风景。

挖掘文化资源发展旅游

巍巍石笋,与穹浅隔,雌雄并屹,四季异色。数万载风雨沧桑不改,曾醉过无尽骚人雅客……”这篇赋文,描绘的是重庆著名景区石笋山,而江津区石门镇李家村就在石笋山东南侧的山脚下。近年来,江津区旅游局和石门镇政府深入村社,收集了大量历史文化素材。

在相关部门的努力下,具有当地特色的农耕文化浮出水面——漫步村中,一尊天下第一犁雕塑立在乐湾大院,让人眼前一亮。大院里摆放着水车、纺车、独轮车、黄桶、犁、耙等大型农具,墙上还悬挂着蓑衣、镰刀、斗、升、斛等100多套各式各样的农具——这是村民自己建起来的农具博物馆。游客来此,推石磨,拉水车,乐在其中。

以历史为脉络,把这些记忆的珍珠串起来,就成为文化旅游资源。如今,石门镇生态农业观光园早已跻身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点”,而李家村正处在这个农业观光园的核心区。

用文化织出锦绣

文化是旅游的灵魂。农家乐要真正起来,就要在文化、内涵、品位上下功夫。

在渝川黔金三角旅游线上的塘河古镇,最让人津津乐道的就是其始于宋代的古老婚俗文化。作为重庆市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塘河婚俗,正在申请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这里传统文化气氛浓郁,至今延续着古老的民俗习惯,每年吸引了10万人次以上的游客。当地不少农家乐老板正琢磨着把民俗文化融进自家的农家乐中,通过特有的塘河婚俗展示,让游客体验到别样的风情。

在永兴镇大圆洞,当地男女老少都会唱山歌,该镇每年都会推出山歌节等活动,还设立了10家特色休闲度假接待机构、百户农民文化民居等接待设施。

好生态锦上添花

山连山,林连林,满目碧绿,好一幅层层叠叠的绿画长卷。《纸醉金迷》、《红娘子》等众多影视剧都曾在江津取景。全区现有林地面积240万亩,森林面积201万亩,森林覆盖率达46.5%,活立木总蓄积量达725万立方米。目前,江津已建成国家4A级风景名胜区1个、国家级森林公园1个、重庆市级森林公园3个。

良好的生态环境是发展乡村旅游的根本。江津区旅游局副局长胡兰说。十二五期间,江津城区空气质量优良天数连续三年突破320,优良率持续达到88%以上,二氧化硫、二氧化氮、可吸入颗粒物年平均浓度均优于国家二级标准浓度限值。

江津境内的临峰山和碑槽山,山上石灰石资源丰富。几年前,许多作坊式的小水泥厂冒出来的浓浓黑烟,让游客望而却步。近年来江津区下大力气关闭污染企业,猕猴、野猪等野生动物重新回来了。这里又恢复了青山绿水,游客络绎不绝。

以生态为基础,江津区全力推动旅游产业转型升级,乡村旅游呈现出强劲发展态势。今年以来,江津各镇村接待游客60万人次,直接旅游收入6000万元。

编辑:陈麒 责任编辑:杨嘉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意见反馈 Copyright2011-2017 All Rights Reserved 农家科技、城乡统筹发展网 版权所有
主管单位:重庆出版集团  主办单位:重庆农家科技杂志社有限公司  城乡统筹发展研究中心
协办单位:重庆市发改委、重庆市城乡统筹办、重庆市教育委员会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渝B2-20170014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网出证(渝)字第002号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渝网文(2016)4551-030号
渝公网安备5001080200101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50120180006 渝ICP备10015940号-1 技术支持:城乡统筹发展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