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
秀山:凝心聚力抓党建携手共进促脱贫
平凯街道马西社区党支部发挥资源优势大力发展产业经济
梅江镇兴隆坳村党委发展农村新型集体经济,承办市第18届钓鱼锦标赛
近年来,秀山土家族苗族自治县坚持党建先行、党建引领,着力把党的组织优势变成发展优势、脱贫优势,实现党建与扶贫深度融合、共同发展,有力促进了脱贫攻坚工作进程。
截至2016年底,全县贫困发生率从2014年的14.53%降至1.2%,实现85个贫困村、15159户贫困户、63591名贫困人口脱贫,贫困人口降至1236户4994人,顺利通过市级现场检查和第三方机构评估验收,目前正在全力备战脱贫“摘帽”国家评估验收。
党建强责任
让扶贫干部动起来
秀山县坚持精准选将、智慧布阵、常态管理、逗硬考核,以严明的工作纪律充分调动扶贫干部的工作积极性。
全覆盖选派驻村人员。驻村人员选派从贫困村向非贫困村拓展,全面覆盖215个行政村(含6个贫困居委会),共选派430名非领导职务干部和优秀年轻干部。其中,99名第一书记由县级部门和企事业单位选派,116名第一书记和215名驻村工作队员由乡镇(街道)选派。全体驻村工作人员与原单位工作脱钩,吃在村、住在村、干在村,除有涉及脱贫攻坚的培训、开会和家庭紧急情况外,原则上一律不允许请假。
全动员开展结对联系。秀山建立健全县委、人大、政府、政协主要领导包片,其他27名市管领导干部包乡,85个县级部门和企事业单位包村,6471名机关干部职工包户的整体帮扶机制,市管领导干部每月不少于2次到联系乡镇(街道)检查督促脱贫攻坚工作;县级帮扶部门每月不少于2次到联系乡镇(街道)指导开展脱贫攻坚工作;所有帮扶干部每月不少于2次走访帮扶对象。目前,县级各机关企事业按有关标准,厉行节约出“三公”经费3000多万元用于联系村精准扶贫,并整合社会帮扶力量落实到位帮扶资金1.1亿元。
全方位督促检查考核。县委成立9个督导组,每周一督查一通报,督查涵盖驻村人员到位情况、帮扶责任人走访帮扶情况、牵头部门责任落实情况和重点工作推进情况等内容,通报到情节、到单位、到人头。责任追究实行乡镇(街道)领导班子、驻村人员和帮扶部门领导班子、帮扶责任人责任捆绑,出现问题“一竿子插到底”。今年以来,已对67名驻村工作或责任帮扶人员进行点名通报并责令作出书面检讨,对6名乡镇(街道)、县级部门主要负责人进行约谈提醒,对1名乡镇党委书记进行免职,及时调整履职不力的驻村人员34人。
党建带产业
让贫困群众富起来
秀山县坚持以产业为依托、强化党建引领,通过党员做示范、群众跟着干,真正释放产业发展的红利。
支部建在产业链上提升凝聚力。全县坚持产业延伸到哪里,党组织就建到哪里,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就发挥到哪里,已组建65个产业党支部(党小组),聚集1693名党员,带动1.2万贫困户4万多贫困人口,发展以中药材、茶叶、油茶、果蔬、畜禽养殖为主的特色效益农业。目前,全县“100万亩+1500万头(只)”特色效益农业发展格局基本形成。
农村新型集体经济提升竞争力。秀山县按照“市场导向、资源整合、因地制宜、逐步推进”原则,采取股份合作模式推动“一村一品”产业扶贫,打造了梅江镇兴隆坳村向驻村企业提供劳务输出和成立旅游公司开发市级垂钓中心、清溪场镇永进居委会集体入股打造土家风情园农家乐、钟灵镇石门村矿山租赁等一批农村新型集体经济发展可行模式,年收入均在10万元以上,有力推动了集体资产的保值、增值。尤其是清溪场镇坝麻村成立红色农业开发公司,集体出资占股40%、发动农户占股50%、引进平台公司技术占股10%,已发展200亩茶叶、300亩银花、100亩牡丹和存栏黑猪150头,入股农户年底分红在2000元以上。
产品推销在电商上提升生命力。秀山县把村级活动阵地作为电商向农村发展的主阵地,建成村级武陵生活馆230个,营运“网上村庄”电商服务站4个,发展农产品电商基地28个、挂牌供应站点210个。30家党员电商业主主动亮身份、亮承诺,挂牌“党员示范店”,带动798户农户加入电商。创建“边城故事”、“武陵遗风”等自主品牌,推动500余款特色产品上线销售,月成交量达30万单,土鸡、秦橙、猕猴桃等7个系列14种产品打入港澳市场。2016年,全县电商综合交易额达68.59亿元,其中销售农特产品5.58亿元,电商增值分成惠及2万余农户。
党建促和谐
让社会风气正起来
秀山县坚持固本强基,持续抓好基层服务型党组织建设,努力为群众办好事、让群众好办事。
大力减负提能强保障。全县自下而上清理村(社区)承担的公共事务、考核评比、挂牌台帐等,编制村(社区)承担公共服务事务目录,村(社区)承担事务由108项缩减至50项,缩减53.7%,确权村(社区)办理群众涉证事项40项,建立并严格执行准入制度,保障村(社区)开展工作、承接任务有章可循、规范有序。县财政每年投入5000余万元,提高基层干部补贴30%,养老保险和服务群众工作专项经费足额到位。在村级便民服务中心为驻村工作队提供必要的工作环境和食宿条件,按每人每年1万元的标准落实驻村工作经费,实现驻村人员乡镇工作补贴和购买人身意外伤害保险全覆盖,保证基层有精力、有能力、有动力服务发展、服务扶贫、服务群众。
健全服务体系惠于民。秀山打捆资金6910万元,提档升级村(社区)便民服务中心167个,县乡村三级服务实现全覆盖、规范化。拓展便民服务中心功能,全面落实电脑、打印机、扫描仪等“六大件”,完善医疗卫生、文体娱乐等功能室。全面推广应用“群工系统”,受理党员群众反映事项23490件,其中贫困群众反映事项1.4万余件,办结率100%。创新推进“民事村办”项目,横向连接县级部门、窗口单位,纵向连接县、乡、村三级行政审批服务网络,开展社保、计生、民政等30个部门71项服务,受理群众诉求1480件,在村(社区)形成了以“群工系统(民事村办)+武陵生活馆+村头”为主通道的群众诉求线上线下解决机制,推动基层党务、政务、村务、事务、服务、商务“六务合一”。
狠抓精神脱贫得人心。秀山县依托13个流动党校,开展“组建一支宣讲队伍、建成一个道德讲堂、建树一批脱贫致富典型”等行动,通过上门宣讲、召开群众会、举办夜校、发放口袋书等多种方式,开展扶贫政策宣传。创新农村治理方式,积极开展“好家风示范家庭”、“清洁卫生家庭”、“五好文明家庭”、“致富榜样家庭”等评选活动,尤其是开展红白喜事“大操大办”专项治理,制止、取消农村滥办酒席3000余起,乡风民俗焕然一新,得到群众高度认可。秀山深入实施村镇“净、绿、亮、美”工程,构建“户分类、村收集、镇转运、县处理”垃圾处置体系,农村生活垃圾实现“日日清”,常态化保洁村居达90%以上。市、县两级组织开展的民意调查,群众满意度均保持在95%以上。
陈隆新 李锦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