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热线:023-61520695 举报电话:023-61520697

云阳:走绿色涵养发展路 建生态经济示范县

2017-05-25 10:35:26  来源:重庆日报

原标题:

云阳 走绿色涵养发展路 建生态经济示范县

天下第一缸——龙缸

长江云阳段“一江碧水两岸青山” 摄/熊彬

相思茶叶公司黄石镇生产基地

云阳县巴阳镇枇杷已成为该地群众脱贫“致富果”

清水湖美景 摄/王家福

今年一季度,云阳地区生产总值同比增长10.1%,与此同时,固定资产投资、社会商品零售总额、一般公共预算收入、规模以上工业实现产值分别同比增长10.8%、13.8%、15.2%、21.4%。

作为生态涵养发展区内的云阳,为啥经济发展又好又快?

这得益于云阳坚持“面上保护,点上开发”,以构筑长江上游重要生态屏障为载体,以建设“城乡统筹发展的生态经济示范县”为目标。

近年来,云阳坚持走“生态经济产业化、产业发展生态化、产城融合城镇化、城乡统筹一体化”的发展路径,经济实现健康稳定发展。

A、绘就“一江四河”秀美风光

到目前为止,云阳全县森林覆盖率达到51%,长江干流生态屏障区森林覆盖率达72%,在三峡库区中居第一。

云阳县巴阳镇的阳坪村、巴阳村处于长江北岸,属于长江干流生态屏障区。

近年来,这两个村在长江生态屏障建设中共造林3100亩。在175米水位线上100米范围内,重点栽植了米径8厘米以上的小叶榕、重阳木、栾树等生态景观大树苗;在海拔300—600米的缓坡耕地区内,引导群众栽种优质枇杷、柑橘等经济林;在海拔600米以上的区域,栽种柏木、刺槐、栾树等生态林。

“云阳县共有68公里长的长江岸线,我们在这长江岸线两边的生态屏障区域内,按照海拔300米以下建百米景观林带、300—600米内建生态经济林带、600米以上建生态防护林带的方式,进行了长江绿化建设。”云阳县林业局局长向贵平说。

从2013年以来,云阳通过实施长江绿化、天然林保护、新一轮退耕还林和石漠化治理等林业重点工程,已完成造林绿化96万亩。在长江干流生态屏障建设上,在率先完成55万亩长江两岸绿化的基础上,重点进行了补植补造和后期管护,仅补植的苗木就有2000多万株。在长江和澎溪河等“一江四河”两岸,建成了延绵670余平方公里的绿色生态屏障,使云阳境内呈现出“一江碧水,两岸青山”的壮丽美景。

“目前,全县已拥有林地350万亩、森林280万亩,森林覆盖率达到51%,长江干流生态屏障区森林覆盖率达到72%,比实施绿化前提高了13个百分点,森林覆盖率居三峡库区第一。”云阳县林业部门负责人说,因此,云阳县被确定为首批国家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

在保护青山的同时,云阳也加快净化绿水,保护蓝天。

近几年,云阳已全面清理了城市建成区10蒸吨及以下燃煤锅炉,启动了餐馆油烟治理工作;关闭了非煤矿山5座、煤矿20家,关闭搬迁畜禽养殖禁养区内的84家养殖场等;在污水治理上,除县城及长江流域岸边的城镇污水实现集中收集处理外,还在主要场镇建污水处理厂。到目前为止,云阳全县城镇污水处理率达到96%,农村污水集中处理率达55.8%;县城的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100%,农村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60%。

在生态涵养上,云阳还从绿化、环保、水土流失、生态综合开发等多方面进行生态治理,并以生态村、镇创建为载体,成片区地加强生态环境的治理和保护。到目前为止,全县已建成县级生态村304个、市级生态村86个、市级生态镇25个。

目前,云阳县城的集中式饮水源地水质达标率达100%,乡镇集中式饮水源水质达标率达72.3%。2016年,全年优良空气质量达到350天,占全年天数的95.9%。

B、推动生态经济快速发展

生态为经济发展奠定了基础,经济促进了生态的发展,大生态为云阳涵养出生态农业、生态工业、生态旅游三大生态经济。

“大生态已为云阳涵养出生态农业、生态工业、生态旅游三大生态县域经济。”云阳县县长覃昌德说。

生态农业的创新发展,为云阳实现“大生态、大产业、大作为”奠定了基础。

云阳县巴阳镇在结合长江生态屏障建设的基础上,引导农民栽种了1万余亩的枇杷、1.2万余亩的柑橘。目前,这2万多亩的生态经济林基本上已投产。

围绕生态经济林,镇里培育出300多位水果销售经纪人,在全国10个省市建立起100余个水果批发点。同时,利用生态和水果的体验采摘,发展起乡村旅游,每年接待游客近10万人。

生态涵养形成的水果种植—流通销售—农业观光体验旅游这条生态经济链,目前已成为巴阳镇农民增收的主要产业。2016年,仅枇杷和柑橘这两项水果的收入就达到7500余万元,全镇农民人均纯收入已突破1.1万元。

在云阳,像巴阳镇这样利用大生态涵养出的生态经济镇已经覆盖了全县大部分乡镇。

从2013年以来,云阳依托新一轮的退耕还林、巩固退耕还林成果后续产业和产业扶贫等项目,围绕市场需求,重点栽种了生态和经济效益俱佳的柑橘、核桃、脆李、木本药材等经济林52万亩,并形成了柑橘、牛羊(畜禽)、中药材、粮油、蔬菜(食用菌)、调味品、生态鱼7条特色产业链条。

在产业链的建设中,云阳坚持从生产到加工销售一体化的发展。

在7条产业链的生产基地已经初步建成的同时,2016年,加工环节的蜂谷美地标准化生产线、宏霖食品新生产线、高阳金昌生态大米精加工生产线等一批产业链加工项目也投产。

在销售环节,云阳以品牌培育来引领生态农产品的销售。2016年,在全县“三品一标”认证农产品达到126个的基础上,云阳在全市率先打造出“天生云阳”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在国家工商总局成功注册“天生云阳”商标,建立起这一品牌的准入和退出机制和溯源系统,出台了“天生云阳”品牌的建设管理实施意见。据统计,“天生云阳”品牌带动云阳的农产品附加值提高了10%以上。2016年,云阳的农业增加值达到46.42亿元,比上年增长了5.2%。生态农业经济不仅快速增长,更是农民增收的主要产业。这一年,全县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9982元,比上年增长10.2%。

“点上开发”也为云阳的生态工业拓宽了路径,特别是市里关于“万开云”板块一体化协同发展的决策和规划出来后,更为云阳的生态工业拓展了发展空间。

按照新的发展要求,云阳的工业园区将按照“一区一园六组团”、总面积按照29.03平方公里进行规划建设。“一区”即国家级经开区——万州经开区C区(云阳水口工业新区),“一园”即市级工业园——重庆云阳工业园,“六组团”即松树包、黄岭、长高、龙兴、天宝、人和6个组团。

2016年,云海药业迁扩建等10个项目竣工投产,乌天麻深加工等10个项目开工建设,年产300万瓦汽车动力锂电池等10个重大工业项目有力推进,万州经开区C区的建设全面启动,云阳的生态工业已在各个“点”上开花结果。

到2016年底,云阳工业园区内已入驻企业90家,投产的企业69家,其中产值上亿元的企业已达26家。工业园内完成的工业总产值、工业增加值、销售收入与上年同比分别增长73.16%、73.12%和69.24%。

生态工业已成为云阳新的经济支柱,为云阳经济发展点燃“新引擎”。

大生态助推大旅游的“云阳范本”,“大生态、大旅游、大产业”发展蓝图已具雏形。

近年来,云阳围绕生态环境和生态农业,涵养出生态旅游经济,使全县的旅游经济实现“井喷”状态。2016年,全县共接待游客1009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46亿元,对全县GDP的贡献率达到了10%。

在生态旅游经济发展中,云阳围绕“大景区”建设,集中力量打造龙缸景区、张飞庙、三峡梯城“三张名片”,重点开发龙缸景区,并成功晋升为国家5A级旅游景区。

大生态也为云阳衍生出带动农民增收的乡村旅游,利用生态,唱出了“春赏花、夏纳凉、秋采果、冬滑雪”的四季歌。并依托生态农业产业优势,打造出云安梨花节、上坝露营节、泥溪农耕文化体验节等13个乡村旅游节庆品牌。2016年,云阳全县乡村旅游共接待游客403万人次,综合收入达14.1亿元,辐射带动农家乐等收入3.9亿元,同比分别增长132.9%、93.9%和68%。

C、带动贫困人口增收致富

生态农业、生态旅游等生态经济,为云阳的贫困村和贫困户,夯实了可持续脱贫的基础。

云阳共有贫困村162个,动态建卡贫困户36758户,贫困人口134833人。贫困人口规模在全市居第二位。

经过2015年和2016年的脱贫攻坚,云阳已有137个贫困村整村脱贫销号,11.6万名贫困人口整户脱贫。2017年,所有的贫困村将实现整村脱贫销号。

“云阳的脱贫攻坚能够有这样的成果,离不开生态经济铺出的脱贫路。”云阳县委书记张学锋说。

巴阳镇巴阳村是一个贫困村,全村有52户建卡贫困户、186名贫困人口。在生态经济发展中,村里成立帮农枇杷专业合作社,帮助贫困户种植枇杷、柑橘、李子等水果。2016年,全村的贫困人口通过种植水果,人均增加收入1600元,全村52户贫困户全部脱贫。

在生态经济为贫困户铺就脱贫路中,云阳先后投入3.8亿元,新建起各类特色产业基地7.8万亩、特色养殖小区82个、乡村旅游特色示范村15个,发展农家乐586家。并引导96家农业龙头企业入驻贫困村中,在贫困村组建起农民专业合作社263家,建起电商服务点87个。

在生态经济铺就脱贫路中,云阳实施了产业扶贫的“三大行动”:

一是主导产业培育行动。通过培育的柑橘、牛羊等主导产业,覆盖了3万余户贫困户,使每个贫困村至少有了一个特色产业、组建起一个农民专业合作社、对接一个龙头企业、带动起一批贫困户。

二是产业到户扶持行动。全县整合了3675万元,对有能力、有意愿发展产业增收的建卡贫困户进行产业项目的扶持。

三是农特产品助销行动。组织县内的36家加工商贸企业,采取农企对接、农商对接等方式,帮助贫困村销售农特产品。同时,利用本县的89家电商服务企业,联接228个电商服务站点,为贫困户销售农特产品。

生态旅游产业也成为贫困户脱贫的一条路子。清水土家族乡岐山村就在龙缸景区旁,乡上成立乡村旅游合作社,投入420万元的本金,每年从合作社旅游相关收入中拿出8%,用于帮扶贫困程度最高、脱贫难度最大的贫困户。

如今,龙缸景区旁边的89户贫困户已全部通过旅游产业的发展实现了脱贫。

生态经济铺就的这条脱贫路,不仅加快了贫困户的当期脱贫,而且由于有产业的持续增收,还为可持续脱贫和稳固脱贫夯实了基础。

刘玉珮贺云辉图片除署名外由云阳县委宣传部提供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意见反馈 Copyright2011-2017 All Rights Reserved 农家科技、城乡统筹发展网 版权所有
主管单位:重庆出版集团  主办单位:重庆农家科技杂志社有限公司  城乡统筹发展研究中心
协办单位:重庆市发改委、重庆市城乡统筹办、重庆市教育委员会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渝B2-20170014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网出证(渝)字第002号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渝网文(2016)4551-030号
渝公网安备5001080200101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50120180006 渝ICP备10015940号-1 技术支持:城乡统筹发展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