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热线:023-61520695 举报电话:023-61520697

媒体集体到“小重庆”磁器口古镇 寻访千年沙磁文化

2017-06-06 10:34:55  来源:上游新闻-重庆晨报  作者:裘晋奕 景然

重庆磁器口古镇蕴含丰富的巴渝文化、宗教文化、沙磁文化、红岩文化和民间文化,各具特色。一条石板路,千年磁器口,是重庆古城的缩影和象征,被赞誉为“小重庆”。

6月5日下午,来渝参加“建设内陆开放高地 全国知名新闻客户端重庆行”的40余家媒体百余人代表,参访了沙坪坝区磁器口古镇,体验了千年古镇的魅力。

古镇是沙磁文化的延续

6月5日下午,各位新媒体客户端嘉宾们走进这座淳朴的小镇,参观了有百余岁历史的翰林旧居、浓缩古镇建筑精髓的巴渝民居馆等,感受这些沉默的建筑,穿越时空的阻隔,以木、石、砖为载体,记录下历史与技艺。

途中,特色小吃手艺人的表演引得嘉宾频频驻足,精彩的川剧变脸表演赢得大家阵阵掌声。
21世纪财经新闻的运营经理申韵清上一次来重庆时,还是5年前的大学毕业旅行。“当时我们几个同学约好了,把重庆、成都、九寨沟都走了一圈。”临行前,几个同学做了一份攻略。其中,磁器口和洪崖洞都是重庆之行的重要一环。

“到现在我都还记得,那一次来磁器口,我第一次吃到了现场制作的泡凤爪。我还买了两包,结果半途就被搞丢了一包。”申韵清笑着跟上游新闻-重庆晨报记者聊起了自己的这次5年前的磁器口之行。

用有了新收获来形容申韵清的本次再游磁器口,应该并不为过。“从街面、店铺,像什么陈麻花啊,古镇鸡杂啊之类的,变化不大,但很感谢这次‘建设内陆开放高地 全国知名新闻客户端重庆行’主办方安排的行程,让我对磁器口历史文化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申韵清口中的对磁器口更为深度的了解,一方面包括了今天下午在磁器口民俗馆民俗展厅里解说员讲述的磁器口的“前世今生”;另一方面则是在磁器口老街里的沙区文物保护单位宝善宫,面对老戏台,围坐在摆放于青石板上的竹凉椅上喝茶的悠闲时光。

相较于其他古镇,磁器口更重于承载本地文化

作为一名摄影记者,春城晚报摄影部记者龙宇丹在这一路上,相机快门一直不停地闪烁,不停用镜头记录着磁器口古镇的点点滴滴。

对于古镇的印象,龙宇丹坦言多数来自工作地附近的于大理古镇和丽江古镇。但相较于这两座著名的古镇,她觉得磁器口古镇更着重于承载巴渝文化和老重庆的生活,有着截然不同的文化意义,“代入感特别强,让你走在街上,就感觉自己是一名老重庆人。”

“来到这个古镇,感受到的完全就是老重庆的迷你版。”游览古镇的过程中,辽宁日报新媒体客户端主任周立德感到惊喜连连。在他的印象里,磁器口的老街老巷,不仅记录着老重庆的街市形象,更是包含了当时人民的生活气息和老街文化在其中,让人仿佛时光穿越一般,回到了多年前的重庆。

在参访中,各位网媒嘉宾们仔细了解了磁器口古镇始建于宋代,作为嘉陵江边重要的水陆码头,曾经“白日里千人拱手,入夜后万盏明灯”繁盛一时,被赞誉为“小重庆”的相关历史。不少对磁器口有了解的网媒嘉宾还谈到,1998年磁器口古镇被国务院确定为重庆市重点保护传统街,2010年入选中国历史文化名街,是历经千年变迁而保存至今的重庆市重点保护传统街。

同时,还有一个不得不提的是,磁器口金蓉社区的“和美大院”里的“四点半课堂”以及升级版的梦想课堂,让周立德印象格外深刻。当听说很多孩子在每天放学后都可以到“和美大院”的“四点半课堂”学习、做作业,同时还有志愿者值班,在为孩子们提供一个学习场所的同时,也能帮助忙碌的家长们暂时看管孩子,减轻他们的压力时,周立德很是感慨地告诉记者,“都知道现在全国各地对的社区的建设都非常重视,但我觉得磁器口推出的像‘四点半课堂’这样的公共服务建设,真是和当地特色结合得非常好的。”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意见反馈 Copyright2011-2017 All Rights Reserved 农家科技、城乡统筹发展网 版权所有
主管单位:重庆出版集团  主办单位:重庆农家科技杂志社有限公司  城乡统筹发展研究中心
协办单位:重庆市发改委、重庆市城乡统筹办、重庆市教育委员会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渝B2-20170014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网出证(渝)字第002号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渝网文(2016)4551-030号
渝公网安备5001080200101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50120180006 渝ICP备10015940号-1 技术支持:城乡统筹发展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