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热线:023-61520695 举报电话:023-61520697

石柱创新建立五条产业扶贫路径:夯实可持续脱贫基础

2017-06-14 11:21:46  来源:重庆日报

原标题:

石柱:产业扶贫夯实可持续脱贫基础

石柱县建成全球最大莼菜生产基地

石柱土家山民饲养“跑山羊”鼓足“钱袋子”

沙子镇盘龙村高山生态蔬菜助脱贫

石柱县冷水镇高品质莼菜生产基地

创新建立五条产业扶贫路径

“产业扶贫是扶贫攻坚中的重中之重。”石柱县委书记蹇泽西说,近年来,县委、县政府一直把产业扶贫放在扶贫攻坚中最重要的位置,并提出一个目标:让每户贫困户都有产业收入。

经过不断的创新,目前,石柱县已建立起5条产业扶贫的路径。

A 用主导产业覆盖贫困户

石柱县南宾街道黄鹤村是石柱辣椒主导产业的主产区之一,在产业扶贫中,街道和村里利用这一主导产业,将全村的102户贫困户进行覆盖,使这些贫困户靠辣椒产业有了产业收入。

在用辣椒产业覆盖贫困户中,村里首先帮助60户有劳动力的贫困户利用自家的承包地种植起辣椒,然后又从技术上进行“定点”指导,使贫困户种植的辣椒能够有好的产量。在销售上,村里与辣椒合作社达成协议,由合作社以不低于每斤1.5元的保护价,全部收购贫困户种出的辣椒,让贫困户的辣椒不愁卖,能够有稳定的收入。

石柱是全国有名的辣椒生产县,全县辣椒种植面积有30.3万亩,全县85个贫困村中,有33个村都在这一主导产业区内。因而,在扶贫中,县里也将这一产业作为这33个贫困村产业扶贫的主要产业之一。

对进入辣椒主导产业覆盖的贫困户,在种植辣椒中,县里采取了从资金上扶持、技术上定点指导、销售上由专业合作社或龙头企业包销的方式,保证贫困户种植辣椒的收入。

据统计,辣椒这一主导产业已覆盖全县7219户贫困户(包括非贫困村),使这些贫困户每年从辣椒产业中获得的收入户均达到了1万元以上。

除辣椒产业外,石柱还利用县内的黄连、养兔等主导产业,覆盖产区内有劳动力的贫困户家庭。2016年,全县主导产业带动贫困户直接发展种植业5.35万亩、养殖业30.1万头(只)。

B 用优势资源发展扶贫产业

黄水、渔池、石家至冷水一线的高山纳凉休闲旅游资源,是石柱的优势资源。在产业扶贫中,石柱充分利用这一优势,建立了乡村旅游产业扶贫路径。

这一路径的具体产业扶贫方式有两种:

一种是由县旅游部门和乡镇,在乡村旅游带内,直接扶持贫困户开办农家乐等,从事乡村旅游接待,增加收入。如鱼池镇团结村贫困户李传生在县和镇里的扶持下,利用自家房屋办起接待游客的农家乐后,年纯收入已超过2万元。目前,团结村已经开始接待游客的28户乡村旅游接待户中,有16户是贫困户。

一种是通过旅游专业合作社的方式,带动贫困户为乡村旅游生产农副产品,使贫困户成为旅游产业链中重要的一环。以“梦里荷塘”乡村旅游专业合作社为例,这家合作社与一家旅游龙头企业合作,合作社与龙头企业签订农产品产销协议,将农产品需求量按照贫困户生产能力,分配到每户贫困户生产,由帮扶干部负责技术指导,种植蔬菜瓜果、养殖土鸡土鸭等农副产品。然后,再由合作社按照市场价格安排专人专车,统一组织收购后交付企业,代购人不收取一分钱利润。2016年,合作社就收购农副产品52.8万元,为113户贫困户户均创造直接收益4000元以上。

据统计,目前,石柱利用旅游资源发展乡村旅游产业,带动直接从事旅游接待和进入旅游产业链,实现增收的贫困户已达2000余户。

除利用旅游资源外,石柱还利用中药材、高山优质果蔬等资源发展起扶贫产业。

C 建立新型经营主体带动产业扶贫

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农业企业等新型经营主体,有资金、技术、市场等产业发展的优势。在产业扶贫中,石柱县不断培育新型经营主体,带动贫困户发展产业。

石柱恒发中药材专业合作社通过“粮+药”、“林+药”的种植方式,带动贫困户种植百合、前胡、紫菀、桔梗等中药材。在具体扶助方式上,专业合作社与贫困户签订种植和收购合同,并由合作社提供种苗、技术指导、负责收购全部产品。

这一方式为贫困户发展产业解决了资金、技术和市场等难题,能够有稳定的产业收入。

石柱万安街道沙谷村有25户贫困户在合作社的扶持下共种植了百合87亩。2016年,这些贫困户户均种植中药材收入达到10069元,贫困人口人均从种植中药材中的收入达2026元。

2017年,这家合作社已在全县18个贫困村中,与2158户贫困户签订了总共5395亩中药材的种植和收购协议,预计今年能产中药材2000吨以上,贫困户户均可从中药材种植中收入2万元以上。

石柱建立的这种由新型经营主体带动贫困户发展产业的路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石柱县农委相关负责人介绍,目前,全县共有876家新型经营主体参与,通过订单收购、代种代养、土地流转等14种产业扶贫带动方式,覆盖带动全县16145户贫困户有了产业收入。

D 建立四种资产收益模式扶持扶贫产业

贫困农民可以不直接参与产业经营,但也可获得产业经营的稳定收入。这是石柱产业扶贫中在投入机制上的创新。

从2016年10月开始,石柱县开始推行股权收益、基金收益、信贷收益、旅游收益等,将市场经营主体与贫困户进行“捆绑”发展资产收益扶贫模式的方式,全县整合了数亿元的产业发展资金,让贫困户从这些资金中获得“股份”,获得稳定的长效收益。

石柱建立的这4种“捆绑”式资金收益扶贫方式是:

——股权收益扶贫。由县上整合涉农资金,建立财政投入股权化资金8000万元,实行农业项目财政资金股权分红。其投入对象为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农业企业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股权分红享受对象是贫困户。农业经营主体向贫困户发放股权证。

——基金收益扶贫。县上建立1亿元的资产收益扶贫专项基金,由县国有资产监管中心委托兴农担保公司具体负责管理。基金的申请对象为农民合作社及参与产业扶贫的各类企业。收益对象主要为全县的重点贫困户。

——信贷收益扶贫。由县扶贫办与相关银行建立扶贫合作关系,在该行设立信贷风险补偿金专户。银行按照风险补偿金的10倍,向由贫困户组建的农民专业合作社或帮扶贫困户的经营主体发放无抵押无担保的扶贫信用贷款。

——旅游收益扶贫。从2017年起,由县财政每年安排1000万元乡村旅游发展资金。此专项资金用于“捆绑”带动贫困户的乡村旅游业主,每“捆绑”1户贫困户,按2万元进行补助。

石柱县扶贫办负责人说,这4种收益扶贫方式所投入的资金全部到位后,可覆盖上万户贫困户。而从这4种资金收益扶贫方式所“捆绑”的贫困户都不参与经营管理,也不承担任何债务责任,只享受固定分红和效益分红。

E“一户一策”帮助贫困户发展产业

石柱县南宾街道扶贫办干部夏杰结对帮扶黄鹤村贫困户李贵虎,他根据李贵虎家有养殖山羊的条件,为李家制定了养殖山羊的产业发展计划,然后又从产业扶贫资金、技术、销售上进行帮扶。

经过两年的努力,到2016年底,李贵虎家的山羊养殖产业已发展到养羊130余只,价格也卖到了11元一斤,靠养山羊摘掉了贫困户的帽子。

“在产业扶贫中,县里对所有具有产业发展能力的贫困户都由结对帮扶的干部根据其具体的条件,制订了‘一户一策’的产业发展计划。”石柱县扶贫办负责人说,目前,这些产业发展计划都已实施,绝大多数已收到了实效。

经典案例》》

一项养殖产业助一个村脱贫

2012年5月,石柱县大歇镇龙泉村在广东打工的廖洪福回乡,将集体500亩荒芜了多年的牧草地流转过来,创办起龙洞坝农业开发有限公司,养殖牛羊。

2016年,他自筹资金,买来10头西门塔尔母牛、25只黑山羊母羊发放给了30户贫困户。同时,他与贫困养殖户签订了代种(牧草)代养(牛羊)协议,使贫困户种出的牧草、养出的牛羊能够有销路。

在为贫困户提供种牛和种羊后,公司又为贫困户免费提供牛羊人工授精,免费进行畜病治疗,为牧草种植户提供技术培训和田间管理技术指导。

牛羊产业为贫困户找到了稳定增收的项目。2016年,养殖牛的贫困户每头牛都产了一头犊牛,收入5000元以上;养母山羊的贫困户通过产羊羔的收入,每户都收入了3000元以上。而农民将地用来种牧草卖给公司,每亩的纯收入也达到2000元以上。

“对于村里没有能力养牛养羊的贫困户,我利用县里扶贫产业投入股份化方式,让他们有了产业分红收入。”廖洪福说。

2016年,县扶贫办将80万元产业扶贫资金以股份的方式投放到他的公司中,有63户贫困户从中获得了股份,每年的固定分红总共不少于2.4万元。今年,县扶贫办又为他的公司投入90万元,又有45户贫困户从中获得股份并每年分红,贫困户分红期限为5年。

目前,通过自己养殖和股份分红,龙泉村的贫困户都有了稳定的牛羊养殖产业收入。龙泉村不仅摘掉了贫困村的帽子,还为可持续脱贫夯实了基础。

一座旅游山庄为数百贫困户带来三项收入

石柱石家乡石龙山庄度假村是一家乡村旅游企业,近两年来,县扶贫办以这家企业为载体,通过扶贫引导资金的注入,带动起数百户贫困户从乡村旅游产业中获得稳定的收入。

石家乡政府先组建一家旅游专业合作社,吸引贫困户参加。然后,由县扶贫办给予108万元的乡村旅游财政专项扶贫资金给合作社,合作社再将这笔资金作为投资投入到石龙山庄度假村有限公司,贫困户实行固定分红和效益分红。

2016年,共有209户贫困户总共分红28.66万元,户均分红1371元。同时,贫困村共获得集体分红2.26万元。

贫困户除获得稳定的资金投入分红外,还可到山庄打工,获得务工收入。乡里与山庄商定,山庄每年所需的用工岗位必须首先满足贫困户的务工需求。贫困户中55岁以下身体健康的成年人,到山庄务工,月工资不低于1800元。2016年,就有40多个贫困家庭到山庄从事务工,获得务工收入18万余元。

石龙山庄为贫困户带来的第三项收入是种植和养殖农副产品。根据山庄接待游客对农副产品的需要,由合作社安排贫困户分别种植大米、蔬菜,养殖土鸡土鸭和猪羊,并由山庄收购。

2016年,石龙村贫困户周龙生按照合作社的安排,饲养山羊55只。

建立产业长效扶贫机制确保可持续脱贫

“产业是长效扶贫的重心,也是可持续脱贫的基础。”石柱县县长左军说,在深化产业扶贫中,石柱通过不断探索,建立起了产业长效扶贫机制,为可持续脱贫夯实基础。

从去年以来,石柱就开始在三方面建立产业长效扶贫机制。

一是解决经营主体对贫困户带动作用弱、贫困户增收渠道窄等问题。

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是带动贫困户产业发展的主要力量,但是由于其原有的带动方式单一,其带动的作用并不是很强,使贫困户增收渠道不宽。在解决这一问题中,石柱县采取多元化的方式,拓宽带动面。

目前为止,石柱通过总结筛选,结合本县实际,已确立了通过培育新型经营主体,然后引导经营主体以订单收购、代种代养、土地流转等14种产业扶贫带动增收方式,带动贫困户实现产业增收。

目前,通过积极有效的推进,该县已取得初步成效。全县围绕特色农业产业发展,已培育起新型农业经营主体876家、典型示范户1000余户,覆盖带动16145户贫困户。

二是解决贫困户中产业经营能力弱,特别是失能弱能贫困户稳定脱贫不返贫问题。

在贫困户中,有相当部分都因劳动力、自身能力等多方面原因难以直接从事产业经营,就是种出或养殖出产品也常常因市场问题而难以获得好的收益。针对这一状况,石柱创新建立“1+4”的资产收益扶贫新模式,将政府和金融扶贫资金以股权的方式投入到新型经营主体中,让贫困户通过股权获得产业发展的分红收入。

这“1+4”的资产收益扶贫新模式,全县可集聚数亿元的资金,让上万户贫困户当上“股民”,并获得稳定的产业发展分红收入。

目前,石柱全县已投入2910万元,已使582户贫困户持有股份。其中130户贫困户已在2016年分红13万元,户均分红1000元。

三是发展新型产业,扩大产业覆盖面,拓宽贫困户产业增收的渠道。

县里鼓励各乡镇(街道)根据自己的资源等优势,积极探索发展新的产业,拓宽贫困户增收的渠道。全县整合产业扶持资金2亿元以上,重点扶持贫困村发展产业,并做到每个贫困村都有1—2个增收产业、每户贫困户都有1项以上增收项目。

赵童 刘玉珮 图/谭华祥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意见反馈 Copyright2011-2017 All Rights Reserved 农家科技、城乡统筹发展网 版权所有
主管单位:重庆出版集团  主办单位:重庆农家科技杂志社有限公司  城乡统筹发展研究中心
协办单位:重庆市发改委、重庆市城乡统筹办、重庆市教育委员会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渝B2-20170014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网出证(渝)字第002号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渝网文(2016)4551-030号
渝公网安备5001080200101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50120180006 渝ICP备10015940号-1 技术支持:城乡统筹发展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