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后的大垭乡大垭村天特别蓝,空气格外清新,步入宛如锦绣屏幕的绿色大山腹地,一座正在建设中的规范牛舍呈现在眼前,与四周苍翠的大树、银白薄膜覆盖的土地,构成了一幅美丽的乡村风景图。
“哞哞哞……” 一头头体格健壮的本地黄牛悠闲地吃着草,它们的五位主人静站在山头,直盯着领头的那几只牛,脸上不时露出微笑。他们通过抱团养牛走出了一条新路子,成为大垭乡“抱团式”脱贫的典范。
穷则思变
单打独斗变抱团发展
说起这些牛的主人,他们有些特别。五位主人全是贫困户,其中两位还是亲兄弟。
今年年初,大垭村4组贫困户张秀华、刘兴平、黄克家、邵瑞兵、邵瑞平都决定留在家乡,找个合适的项目苦干一番。有着多年牛倌经历的邵瑞平提议养牛,考虑到投入成本大,单打独斗无力承担圈舍建设、买牛等支出,一合计,干脆五家人联手养牛,抱团发展实现脱贫致富。为此,还成立了养殖专业合作社。
因为邵瑞平熟悉市场,买牛、放牛的工作自然由他负责。而其他四位,因为有着多年从事建筑的经历,建圈、修路的活,则全部包揽了。
“木工、焊工,我们都有,修个牛圈完全不在话下。”张天华说,“单是这条800米的路,我们就修了整整1个月,现在圈舍也完工了一大半。等到圈舍完工后,牛儿就要开始过圈养生活了。”
分工协作
走出一条特色养殖路
常人养牛,大都是买上几头牛便开始放养,这五位贫困户却略有些不同。
兵马未动,粮草先行。自决定养牛起,他们便开始种草,除了自家的地块外,还把组里的部分撂荒地开垦出来种上了墨西哥玉米、黑麦草等。
“草种下了,又着手修路、建圈。工程做到一半时,弟弟邵瑞平便开始四处张罗着买牛。”邵瑞兵说,一个月前,陆陆续续买回了60多头牛。
这段时间,邵瑞平负责放养。一清早将牛赶上山,割点草料喂稍微瘦弱的小牛儿,下午又赶着牛回到临时圈舍,喂夜食,这是邵瑞平每天重复的工作。在他的精心喂养下,牛儿长势特别好。
“就目前的长势来看,平均一天长1斤,今年年底,至少能出栏30头,收入20万完全没问题。”邵瑞平说,大家计划着通过养殖良种母牛、繁育仔牛、出售商品牛等方式,逐渐扩大规模,走出一条畜牧业助推精准脱贫的路子。
前段时间,因为本地酒糟紧缺,眼看着牛儿们就要断粮了,可急坏了他们。好在大家一起动用身边的资源,直接与五粮液酒厂取得联系,不但找到了货源,而且价钱更为便宜。
“通过这件事,我们更加认识到‘兄弟齐心,其利断金’,只要大家齐心协力,再大的坎都能度过去。我们准备甩开膀子大干一场,让更多的贫困户参与进来,做大做强合作社,大家一起脱贫致富!”谈起今后的打算,邵瑞兵坚定且充满希望地说道,乡畜牧站负责人是我们几户贫困户的帮扶责任人,有他做我们的技术后盾,一定能走出一条品牌发展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