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热线:023-61520695 举报电话:023-61520697

深化质量强市战略 促进"质量技术引领经济新发展"

2017-07-21 09:31:46  来源:重庆日报  作者:SystemMaster

市第五次党代会提出,要深入落实《中国制造2025》,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加强质量品牌建设,弘扬工匠精神,打造国家重要现代制造业基地,促进“重庆制造”向“重庆创造”转变。

全市质监系统如何贯彻落实这一目标?市质监局提出,要从质量提升、品牌支撑、技术高地、质量共治四个方面发力,深化质量强市战略,加强质量品牌建设,弘扬工匠精神,打牢工业强市的“质量基石”,更好地促进“质量技术引领经济新发展”。

狠抓质量提升

推进重点行业品质革命,提升“重庆造”产品质量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主攻方向是提高供给质量。因此,我市要下大力气抓制造业质量提升,推进重点行业品质革命,提升“重庆造”产品质量。

一方面,要围绕我市的支柱产业精准发力,包括树立质量第一的强烈意识、积极提高质量标准、推进落实装备制造业标准化和质量提升规划、推行企业标准领跑者制度等,力争到2020年,我市支柱、优势和特色产业标准化工作进入全国先进行列。

另一方面,要努力攻克我市中小微企业“质量顽症”,通过加强全面质量管理、引导企业质量投入,以及鼓励各类市场主体整合生产组织全过程要素资源,纳入共同的质量管理、标准管理、供应链管理、合作研发管理等,实现质量水平链式提升。

到2020年,力争全市制造业质量竞争力指数达到90以上,产品质量监督抽查合格率稳定在90%以上。

突出品牌支撑

培育质量品牌优势,引领供需结构升级

基于“建设创新引领、品牌支撑、集群发展、绿色环保的国家重要现代制造业基地”,我市要大力实施名牌发展战略,开展产品品牌培育和产业集群品牌试点,推动知名品牌创建。

具体来看,要紧紧围绕电子信息、现代装备制造产业基地、中国汽车名城、铝加工之都、精品钢材基地建设,培育发展一批掌握核心技术、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的名牌产品和品牌企业;聚焦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战略性新兴产业等重点,建设完整的产业链,通过产品升级、技术改造,提升产品品质,打造一批在国内具有市场竞争力的品牌产品和品牌企业;打造具有区域特色的品牌园区,培育更多的本土区域名牌产品;同时,加快建立“重庆造”品牌评价机制,积极开展“中国品牌日”活动,形成“品牌重庆”协同效应等。

到2020年,力争品牌产品和品牌企业对全市经济的贡献率达到80%以上;“十三五”时期,再培育重庆名牌800个。

建设技术高地

加强公共服务平台建设,提高产业发展支撑能力

市第五次党代会报告提出,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推动战略性新兴服务业集聚集约发展。“十三五”时期,我市要进一步夯实质量基础,抢抓计量测试、检验检测、认证认可被列入国家重点发展的生产性服务业和高技术服务业的重大机遇,建设高水平的质监公共技术服务体系,推动质量技术服务向产业链深度延伸。

要做大做强检验检测高技术服务业,重中之重是加快国家质检基地建设。我市要充分发挥国家质检中心基地项目的龙头带动作用,助力西部创新中心打造,包括高标准建成标准科技研究及展示平台、城市能源计量中心、笔记本电脑质检中心、电梯及起重机械质检中心;加快建设工程应用中心、机动车强检试验场二期专业实验室、页岩气、新材料、智能汽车等产业检测公共技术平台和计量基(标)准体系及产业计量测试中心等。

推进质量共治

强化质量安全监管,增强市民的“质量获得感”

提高供给体系质量,需要质量共治,发动社会各方面的力量齐抓共管、形成合力,构建起质量社会共治机制,形成推动质量提升的叠加效应和强大合力,打牢建设质量强市的社会基础。

为此,我市将加快推进与质量相关地方法规和政府规章的制修订工作,包括深化政府质量奖励制度、加强全面质量监管、深化“双随机”抽查制度、组建重庆“质量智库”等。加快建立企业质量首负责任、缺陷产品强制召回、工程质量终身负责以及服务质量保障等制度,引导支持企业广泛开展质量管理、质量技术攻关等活动,实现质量效益水平链式提升。

此外,还要让市民在“质量获得感”中积极参与质量建设,包括全力抓好基层医疗机构医用计量器具免费检定;持续推进老旧电梯改造更新和老旧住宅加装电梯工程试点项目等民生实事;借助十大“巴渝工匠”评选活动,树立“重庆工匠”标杆,弘扬工匠精神;推进“互联网+质量”教育,广泛开展“质量月”等群众性质量宣传活动等。

编辑:波波 责任编辑:颜劲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意见反馈 Copyright2011-2017 All Rights Reserved 农家科技、城乡统筹发展网 版权所有
主管单位:重庆出版集团  主办单位:重庆农家科技杂志社有限公司  城乡统筹发展研究中心
协办单位:重庆市发改委、重庆市城乡统筹办、重庆市教育委员会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渝B2-20170014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网出证(渝)字第002号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渝网文(2016)4551-030号
渝公网安备5001080200101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50120180006 渝ICP备10015940号-1 技术支持:城乡统筹发展网